*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專題網>生態家園
臺北市熱島退燒降溫示範策略點改造計畫─松山機場入口暨周邊地區環境改善規劃設計案
2011-08-21
一、計畫緣起
近年來臺北市的快速發展,造成都市生活機能極速提升,土地使用密度增加,都市綠地驟減,加上交通運輸所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大面積使用不透水鋪面等,使都市溫度持續升高,形成「都市熱島效應」,因此,如何有效降低都市發展過程中所造成之「熱島效應」,是必須去面對及解決的問題,本府冀盼藉由本計畫之推動,減少都市熱島造成高能源耗用及不舒適之熱環境,以達本市追求的生態、永續、節能、減碳的都市居住環境。
二、計畫目標
鑑於本局98年度辦理「臺北市都市熱島強度監測分析及示範區熱島效應改善規劃設計」案,係利用設置氣象站對於示範區(臺北市大安區成功國宅)進行區域性的微氣候監測、搜集及分析後,針對氣象站統計分析資料,提出改善都市熱島降溫策略、手法、技術,藉由示範區內執行工程之位置,驗證都市熱島降溫之工程技術手法之確實,也藉由該項工程的改善,大幅降低該區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熱發散。
為延續前揭計畫,落實臺北市都市熱島降溫課題之決心,本計畫擬選擇松山機場入口暨周邊地區進行課題分析與研究,並以創新方式提出「熱島退燒」實質改善策略,透過生態設計、節點空間改造、家道家具等元素豐富都市空間,並利用敦化南北路與本市都市綠軸帶連結,進而形塑臺北市成為優質生態城市,達成建構永續生態之目標。
三、環境概述
(一)基地範圍及現況
1.計畫範圍
以松山機場出入口(民權東路與敦化北路交叉口)為中心,向東延伸至敦化北兩側人行道為範圍。
2.基地環境概況
松山機場原為本市陸、空交通重要交會點,因應松山機場開放兩岸直航,本市觀光人潮與交通流量與日俱增,而松山機場也成為觀光客進出本市的重要門戶,其場站周邊環境更是展現都市公共建設之重要指標。
但是,計畫區內除敦化北路的都市綠軸外,其餘周圍零星的公園綠地及既有開放空間之綠化明顯不足,加上周邊商業、住宅等大樓林立、機場內部大片廣場與停車場及衍生的大量交通,急速增加都市熱耗能及降低空氣品質,且入口鐘塔搭配冷硬水泥、柏油空間,無法形塑松山機場重要門戶整體意象。
(二)現況環境衍生課題
1.都市門戶及節點意象薄弱
松山機場為本市重要節點,惟周邊環境大樓林立,雖有綠化及入口藝術品陪襯,仍難以突顯其特色,更無法形塑本市門戶整體意象。
2.節點二氧化碳持續攀升
松山機場為本市觀光客進出要道,且位於本市交通樞紐要道,在如此需求下的交通量,是非常可觀的,不論是汽、機車及大客車等,進而排放大量的廢棄及熱氣,造成都市環境熱能攀升。
3.夜間照明設施缺乏系統性規劃
目前夜間照明設施,除提供道路使用燈具外,亦有提供人行使用之燈具,燈具型式缺乏系統性規劃。
4.開放空間綠化及開放性不足
松山機場周邊部分公有地缺乏綠化,並以厚重圍牆阻隔,不利環境景觀。
5.既有人行鋪面無法透水
既有人行空間多為不透水鋪面,間接減少因水分蒸發的熱能消耗,且鋪面形式不一,亦無法形塑節點開放空間整體意象。
敦化北路面向松山機場入口一景
入口缺乏綠化且入口意向過於僵化
松山機場東側公有地圍牆封閉,開放性不足
人行道寬度不足對通行造成阻礙
公有地閒置,無法釋出綠化空間
計畫範圍
四、整體規劃構想
(一)以生態都市設計及地標環境藝術創作手法,創造城市門戶及節點意象
松山機場位於道路出入本國重要門戶,人車穿梭頻繁,適度以增加綠或水元素之應用的概念予以設計,亦藉由綠化或水氣調節都市氣候,降低都市熱能,並將綠意延伸至敦化北路綠帶。另以地標環境創作手法,塑造節點意象(包括裝置藝術、水景或光雕等)。
(二)以具有綠色內涵之照明設施,打造亮麗夜間景觀
松山機場周邊既有夜間照明設施多為傳統形式之燈具,且不具節能功效,設備形式種類多,節點整體景觀不佳,以具特色及「綠色內涵」之夜間照明設備整體規劃,降低能源耗損,並打造都市新亮點。
(三)釋出既有開放空間,加強綠化及鋪面透水
綠化植栽對於改善熱島現象具有極大之功效,根據研究顯示臺北市每增加10%綠覆率,午夜溫度約可降低0.5C。本計畫將綠化延伸至既有開放空間,提升環境景觀品質;另於松山機場周邊增加喬木綠化,並將既有人行空間鋪面改以透水性佳之鋪面,以有效降低都市氣溫。
推動都會區熱島效應退燒策略計畫
2010-10-06
臺北市都市快速發展造成都市生活機能以驚人速度的提升,連帶造成土地使用密度高,都市綠地稀少且破碎,加上交通運輸所排放二氧化碳、鋪面使用不透水材質及家家戶戶設置的空調設備等,讓臺北都市熱對流旺盛,熱島效應也就越嚴重,而屬於盆地地形的臺北也因都市熱島而形成之氣流循環的塵罩現象造成空氣污染物質集中於都市內部循環而不易擴散。因此本局針對都市熱島效應之改善委託專業團隊進行「臺北市都市熱島強度監測分析及示範區熱島效應改善規劃設計」計畫,期望藉由計畫的推動,達到為都市降溫的目的。
‧計畫目標
1.
提出最近一年之臺北市熱島強度監測資料,並探討都市熱島強度與臺北市都市發展特性之關係,就都市層面研擬相關對策。
2. 結合國內外研究資料,評估適合於亞熱帶氣候之改善策略與手法,提出適宜臺北都會區之熱島改善措施。
3. 就示範區之熱島降溫提出實質設計方案。同時進行全年微氣候監測分析,以配合後續工程施作後進行實測驗證及改善效益評估。
4. 多尺度、多層面改善臺北市都市熱島,逐步達成臺北市政府營造國際化優質城市與建構永續生態都市之目標。
2. 結合國內外研究資料,評估適合於亞熱帶氣候之改善策略與手法,提出適宜臺北都會區之熱島改善措施。
3. 就示範區之熱島降溫提出實質設計方案。同時進行全年微氣候監測分析,以配合後續工程施作後進行實測驗證及改善效益評估。
4. 多尺度、多層面改善臺北市都市熱島,逐步達成臺北市政府營造國際化優質城市與建構永續生態都市之目標。
‧什麼是都市熱島效應?
造成都市高溫化的現象,在氣象學上稱為「熱島效應(Heat
Island Effect)」。亦即在都市中由於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築物、道路的高蓄熱體、綠地稀少等因素,造成都市有如一座發熱的島嶼般產生上昇熱流,上昇氣流再由四周郊區流入的冷流補充形成左右對稱氣流循環之現象。熱島效應之強弱可以一定量指標來評估,該指標稱之為「都市熱島強度」,其定義為市中心溫度(℃)與市郊溫度(℃)之差,以往之研究發現臺灣大都市的熱島強度約在3~4℃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