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彰化縣】低碳永續家園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低碳家園>低碳生活



環境部低碳永續家園 彰化縣村里社區參與率高達九成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03 10:59:14)  繼彰化縣榮獲環境部低碳永續家園縣級「銀級」認證後,在縣府團隊積極輔導下,本(113)年度再傳捷報,新增1鄉鎮、2村里取得「銀級」認證、15村里取得「銅級」認證,全縣累計有1鄉鎮及12村里取得「銀級」認證、10鄉鎮及89村里取得「銅級」認證,村里社區參與率高達90.52%,為中部生活圈第一,村里「銀級」總認證數全國排名第二。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衝擊,彰化縣長王惠美希望大家一起愛護地球、守護家園要從節能減碳做起。

賀!埔鹽鄉、秀水鄉金陵村、芬園鄉大埔村榮獲「銀級」認證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縣府輔導團隊多次前往埔鹽鄉拜訪及輔導,且在埔鹽鄉長許文萍帶領公所團隊的努力下,秉持環保永續理念,積極推動低碳永續家園6大面向減碳作為,包括推動閒置空地綠美化、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在地飲食、推廣設備節能和太陽光電系統等,於今年8月8日環境部現勘審查獲得委員肯定,成為彰化縣首獲環境部低碳永續家園評等最高等級「銀級」認證的鄉鎮,也堪為本縣26鄉鎮市及村里社區低碳永續發展的典範;另外在村里層級部分,彰化縣秀水鄉金陵村推動廚餘堆肥示範區以及芬園鄉大埔村推動社區農園等特色亦獲委員好評,成功取得「銀級」認證。

環保局長江培根表示,藉由這次輔導團隊成功經驗證明,即使資源有限,只要有決心和正確的方法,也能在低碳永續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他強調,減碳需要政府、地方公所及民眾共同努力,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希望推動更多的成功案例,從社區與鄉鎮市出發,邁向淨零永續城市。

您也想挑戰環境部氣候署低碳永續家園評等制度銅(銀)級升等嗎?歡迎一同加入推動低碳永續家園行列。洽詢專線:彰化縣環境保護局氣候變遷因應科 郭小姐 04-7115655分機503。


TWECOLIVING【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低碳永續家園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低碳永續家園



低碳示範社區









2016/05/03

為減緩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及經濟所造成的威脅,行政院環保署於2012年啟動「低碳永續家園」規劃與建構機制,而為能加速動員全民參與,2014年辦理「低碳永續家園評等與分級認證」,鼓勵全國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所及村里參與爭取榮譽。彰化縣政府經低碳永續家園評等認證審查委員評鑑結果取得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並於2016423日在環保署舉辦之「低碳永續家園認證評等」頒獎表揚典禮中,接受環保署符樹強副署長親自頒獎表揚。

本次亦針對本縣鄉鎮市區公所及村里進行評鑑,本縣獲「銅級」評等認證之鄉鎮市為線西鄉、伸港鄉、福興鄉、芬園鄉、埔鹽鄉、埤頭鄉共6處,村里部分有線西鄉(線西村、溝內村)、伸港鄉(曾家村、溪底村、汴頭村)、福興鄉(番社村、外埔村、三汴村、福寶村、西勢村)、秀水鄉(莊雅村、馬興村)、花壇鄉(橋頭村) 、芬園鄉(舊社村、溪頭村、進芬村) 、田中鎮(中潭里)、大村鄉(平和村、加錫村)、埔鹽鄉(埔南村、廍子村、打廉村、大有村、永樂村)、埤頭鄉(埤頭村、合興村、芙朝村、竹圍村)等共28處。105年度將持續輔導本縣26鄉鎮市589個村里進行低碳永續家園認證評等工作,藉由社區組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實現本縣成為低碳永續的城市,朝向銀級目標邁進。

本縣環境保護局為符合目前世界各國溫室氣體減量的潮流,並配合環保署推動低碳永續家園認證評等推動計畫,輔導各村里、鄉鎮市推動6大運作機能有關生態綠化、綠電節能、綠色運輸、資源循環、低碳生活及永續經營相關行動項目並落實102項行動項目達成低碳永續家園的目標。

彰化縣得以順利爭取銅級認證主要原因係由村里社區作為出發點,並由社區執行的成果所引起的漣漪效應而帶動附近里鄰共同響應,鼓勵社區透過低碳相關作為,並申請低碳永續家園認證評等,顯示社區落實低碳環保成效與榮耀。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24 18:23:53)  為推動藝文產業實現淨零轉型目標,文化部主辦「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繼臺北、臺中兩地展出後,今(24)日來到最終站高雄,文化部綜合規劃司長魏秋宜、策展人方敘潔、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副總監謝瑞香、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研究中心副教授吳漢鐘、各參展單位及多位文化人士均出席響應,並由藝能世代發起人盧子涵及「享象Rhythmscape」營運長Jasmine帶領觀眾進行「舞靈感ū lîng-kám」踢踏舞蹈發電體驗,感受從身體動能轉化為讓燈具發光的電力。

展覽自即日起至6月8日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4倉庫免費參觀,歡迎藝文工作者及民眾踴躍參加。

文化部表示,文化產業是產業、生活、社會等層面的重要組成,面對自身的淨零轉型,也期待能在社會溝通介面,成為推動減碳淨零路徑的倡議者,展覽即是透過具有創意的表現形式,以生態前台、文化舞台、產業後台與資訊平台4個觀展區域,呈現出文化產業淨零路徑的未來可能性,深刻溝通「淨零綠生活」、「資源零廢棄」等觀念與做法。

策展人方敘潔說明,從藝文消費的前台,到文化產業的後台,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追求永續的淨零之路,始於足下,希望透過展覽與大家分享,面對氣候變遷,並非束手無策,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意識、有選擇,進而採取行動的個體。

展覽內容包含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永續節目製作、館場營運成果分享,以及博物館策展執行、綠色節目製作、工藝的永續性與影響力、文資修護的綠色技術開發、時尚的循環經濟設計等各領域實際案例介紹,匯集國內、外淨零減碳的資訊與知識,展出各種文化製作的綠能材料工具箱與減碳行動指引,包括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等,盼能激發思考文化產業淨零路徑的未來可能性。

展覽規劃不同形式的永續體驗活動,端午連假5月31日(六)「讓日常物再生的製偶工作坊」,由無獨有偶劇團的專業製偶師,介紹戲偶設計發想過程如何落實永續製程,運用家中現有的瓶罐與廢棄報紙,手作製成關節可活動的有趣戲偶;6月7日(六)由工藝品牌苑手作主理人廖苑君,以織襪產業常見的餘料作為創作素材,再生運用做成材料包,讓大小朋友跟著講師一起縫製或編織,手作出屬於自己「襪兔」及「襪圈小樹」循環再生工藝品。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覽時間:5月24日至6月8日,每週一至週五11:00-18:00、週末及端午假期11:00-19:00
展覽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4倉庫(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99號)


策展人方敘潔為參觀民眾導覽「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研究中心副教授吳漢鐘介紹文化資產修復永續理念。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長魏秋宜(後排右3)、策展人方敘潔(後排右2)、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副總監謝瑞香(前排左4)、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研究中心副教授吳漢鐘(後排左1)及各參展單位等均出席響應。


展覽呈現各文化創意領域推動淨零減碳具體成果及示範性案例。


「享象Rhythmscape」營運長Jasmine帶領觀眾進行踢踏舞蹈發電體驗。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2 18:05:42)  為推動藝文產業實現淨零轉型目標,文化部辦理「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去(113)年臺北展出獲得廣大迴響,今(12)日移師臺中,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司長魏秋宜、策展人方敘潔、各參展單位代表出席開幕活動,並由藝能世代發起人盧子涵及「享象Rhythmscape」營運長Jasmine帶領觀眾進行「舞靈感 ū lîng-kám」踢踏舞蹈發電體驗,一同感受從身體動能轉化為讓燈具發光的電力。

展覽自即日起至4月27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藝文展覽館CD免費開放參觀,歡迎藝文工作者及民眾踴躍參加。

文化部表示,文化產業是產業、生活、社會等層面的重要組成,在面對自身淨零轉型同時,也期待能在社會溝通上,成為推動減碳淨零路徑的倡議者,展覽即是透過具有創意的表現形式,深刻溝通「淨零綠生活」、「資源零廢棄」等觀念與做法。

策展人方敘潔說明,「永續的O」是終極的目標,也是從現在開始的起點。藝文消費的前臺,到文化產業的後臺,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而追求永續的淨零之路,始於足下。透過展覽希望與大家分享,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並非束手無策,無論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意識、有選擇,進而採取行動的個體。

展覽內容包含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永續節目製作、館場營運成果分享,以及博物館策展執行、綠色節目製作、工藝的永續性與影響力、文資修護的綠色技術開發、時尚的循環經濟設計等各領域實際案例介紹,並匯集國內、外淨零減碳的資訊與知識,展出各種文化製作的綠能材料工具箱與減碳行動指引,包括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等,盼能激發大家思考文化產業淨零路徑的未來可能性。

除了臺北場的展出內容,臺中場展出新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綠色工坊指南1.0》,介紹戲偶製作從發想設計、採購、製造、演出到退役的各個過程,如何實現「永續製作」的目標,現場更展出使用回收材料製作的「代排戲偶」,以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共製計畫節目《鯨之嶋》的兩尊正式戲偶「鯤兮」、「鯢兮」。另於4月18日及4月25日下午1點特別安排策展人導覽專場。

展覽也特別規劃不同形式的永續體驗活動,4月19日(星期六)將由工藝品牌苑手作主理人廖苑君,以織襪產業常見的餘料作為創作素材,再生運用做成材料包,讓大小朋友跟著講師一起縫製或編織,手作出屬於自己「襪兔」及「襪圈小樹」循環再生工藝品。邀請大家來現場參觀體驗,成為永續淨零路徑上的一分子。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覽時間:4月12日(六)至4月27日(日)週二至週日11:00-17: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藝文展覽館CD(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司長魏秋宜(前排左二)及各參展單位代表出席開幕活動


藝能世代發起人盧子涵(右一)帶領觀眾進行踢踏舞蹈發電體驗


展覽透過前台演出及後台製作的過程,激發觀眾思考永續淨零的可能性


臺中場展出特別新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使用回收材料製作2025《與鯤共遊》的代排偶。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邀您尋找好「零」感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10 16:47:49)「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為文化部近年推動淨零減碳的第一場大型成果展覽,今(10)日開幕記者會,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策展人方敘潔、各參展單位及多位文化人士均出席響應。

展覽自即日起至12月17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1館免費參觀,邀請大家一起瞭解文化部近年來推動文化藝術產業淨零減碳成果及未來路徑。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表示,文化部從112年開始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指引,包括博物館、電影院及表演藝術場館。同時,透過指引及倡議,文化部所屬的館所,也開始進行碳盤查與能源的相關健檢,並透過行政法人與相關團體一同來推動,進而實踐淨零減碳的可能。徐宜君指出,本次展覽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劇團,將淨零減碳融合在表演藝術當中。「文化就是生活」,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從文化生活開始做淨零減碳,文化部也會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政策,持續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

策展人方敘潔表示,從藝文消費的前台,到文化產業的後台,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而追求永續的淨零之路,始於足下,不論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選擇、有意識的個體,展覽希望告訴大家,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走入展場的第一區「邁向淨零之路:生態永續前台」,呈現全球暖化下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文化產業也無法置身事外。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台」,呈現國內兼具淨零技術形式與創作內容相輔相成之作,如於國家兩廳院製作的《寫給滅絕時代》(2022),採低耗能舞台並研發出自行車發電裝置;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2023)的不插電演出和能源裝置;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不搭台、不架燈和因地制宜」的《波麗露在高雄》舞蹈旅行計畫(2022-2024)等。

穿過紅色布幕的平台大道,進入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台」,涵蓋博物館展示、活動節目製作、工藝、文資修復及時尚設計等各領域,探討自創作到展演等階段,如何通往淨零減碳的路徑。

包括臺灣歷史博物館「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特展(2023)、天馬戲創作劇團的「Recircus 移動綠劇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不廢實驗室」、META Design 回收工地廢棄物再製的「工地計劃」、EVOPURE+的鳳梨纖維綠時尚等。

最後「帶走『好零感』工具箱:國內外藝文淨零資訊平台」展區,匯集國內、外淨零減碳的資訊與知識,展出各種文化製作的綠能材料工具箱與減碳行動指引,包括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等,讓專業工作者能有所索引、選擇與參照,掌握國際淨零減碳與藝術永續的各種趨勢與手法,並引動激發其嘗試新做法的動能。

文化部表示,本次展場設計也於多處實踐淨零,展場設計採用可循環棧板,完全無木作避免展後廢棄清運問題;展場輸出採用以回收材料製作而成的宣影布,未來移展時可以重新使用;其他還有租賃燈光器材及使用電子紙螢幕等。邀請大家把握展期參觀交流,為永續的未來迸發更多好「零」感。

12月14、15日周末將安排每天兩場的「好靈感快閃活動_舞靈感 ū lîng-kám」,邀請擅長臺灣美式踢踏舞及歌舞電影踢踏的「享象Rhythmscape營運長」黃詩庭,以及藝能世代發起人盧子涵,共同帶領觀眾完成一場15分鐘的「踢踏舞蹈發電體驗」。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覽時間:2024年12月10日(二)至12月17日(二)平日10:00-18:00;周末10:00-20:00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西1館(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線上展覽:https://staging.artogo.co/zh-TW/exhibition/NetZero


(前排右起)參展代表吳漢鐘教授、袁浩程、「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專業諮詢黃梓柔、兩廳院永續共融小組召集人林珣甄、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策展人方敘潔等,共同邀請民眾前來觀展,認識文化藝術產業淨零減碳成果及未來路徑。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綠色成長聯盟

 


總統出席啟動臺灣綠色成長 見證三大里程碑 創造淨零轉型價值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50523 總統出席「臺灣綠色成長啟動暨亞洲綠色成長論壇開幕儀式」 - YouTube

總統出席亞洲綠色成長論壇開幕儀式 揭示政府從產業、資金及人才著手 打造穩健綠色成長路徑

114年05月23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254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上午出席「臺灣綠色成長啟動暨亞洲綠色成長論壇開幕儀式」時表示,今天的論壇見證「綠色成長聯盟」正式啟動,以及「臺灣綠色成長基金」和「清大永續學院」揭牌等三項重大里程碑,象徵政府將從「產業力量、資金動能、人才支柱」著手,為臺灣打造一條穩健的綠色成長路徑,期盼以行動告訴全世界,臺灣不只是參與者,更是貢獻者,我們有決心與技術,讓臺灣和世界邁向更永續、更美好的未來。

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來自日本的貴賓,參與今天的盛會,也感謝在座每位好朋友及所有單位共同支持臺灣,與政府一起努力推動臺灣綠色成長。並表示,「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是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

他上任後,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過去近一年來,集結各方的意見和力量,提出國家減碳新目標及 「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

總統說,在週二的執政周年談話也強調,臺灣將會落實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和全球一起追求永續成長、繁榮發展。今年臺灣正式邁入「排碳有價」的時代,不僅展現我們對環境成本的重新認識,也象徵臺灣的經濟體系,正式與國際碳市場接軌。

總統指出,透過今天論壇我們共同見證三項重大里程碑。第一、「綠色成長聯盟」正式啟動,這個聯盟是環境部邀集國內17家企業及相關部會共同組成,建立起公私協作平台,讓臺灣的減碳行動,有更強大的後盾。

未來「綠色成長聯盟」也將與日本「綠色轉型(GX)聯盟」的專家,展開深度對話,臺灣和日本將會以「淨零策略夥伴」關係,展開亞洲綠色成長論壇,攜手邁向淨零轉型。

總統進一步指出,第二、「臺灣綠色成長基金」正式揭牌啟用。環境部將投入100億元資源,以政府帶動的方式,專責投資在淨零永續新興產業,推升經濟綠色成長的新動能。

第三、見證「清大永續學院」揭牌,這是全臺灣第一個以永續為核心價值的學院,未來該學院將與政府共同培育綠領人才,推動科技創新與產學合作,開創氣候教育與研究新局的新里程碑。

總統說,這三項里程碑代表我們從「產業力量、資金動能、人才支柱」來著手,為臺灣打造一條穩健的綠色成長路徑。

從高碳經濟邁向淨零社會,絕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完整的治理架構、持續性的政策,並且結合產業、學研機構、民眾團體,以及全民的共同努力。

總統強調,未來,政府將繼續透過「臺灣綠色成長基金」、「綠色成長聯盟」,支持具有減碳潛力與產業連結的創新技術,加速碳市場制度與國際接軌,讓臺灣產品走得出去、創造產品綠色成長的價值;政府也會加速努力,透過綠色職能訓練、技職轉型,到大專院校合作、投資人才,讓更多年輕人投入綠領職涯,一起實現臺灣綠色成長的願景。

總統表示,「轉型」雖然聽起來艱鉅,但只要「有信念」、「有策略」、「有資源」、「有團隊」,在全球淨零經濟的競賽中,臺灣一定能奪得先機,揮出減碳創新、綠色成長的好成績,並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貢獻,一起以行動告訴全世界,臺灣不只是參與者,更是貢獻者,我們有技術、決心、更有企業與民間的力量,能夠開創綠色成長的無限可能,讓臺灣和世界邁向更永續、更美好的未來。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起進行「綠色成長聯盟」啟動儀式,及「台灣綠色成長基金」、「國立清華大學永續學院」揭牌儀式。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環境部長彭啓明、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總務部長柿澤未知、日本GX推進機構理事高田英樹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國家減碳新目標 - 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院會議案)


卓揆:落實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積極減碳 邁向2050淨零排放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22)日於行政院會聽取環境部「國家減碳新目標-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報告後表示,為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賴清德總統已於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宣示更積極的減碳目標: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起2005基準年,2030年應減少28±2%、2032年減少32±2%、2035年減少38±2%,而在積極減碳的同時,亦應驅動綠色成長。

卓院長表示,第三階段溫室氣體管制目標,將透過「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逐步達成,除了各部會「由下而上」的自主計畫,也感謝鄭麗君副院長召開多次會議,行政院淨零小組「由上而下」,提出在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六大部門,總計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將能有效加大減碳力道,並期待2030年電力排放係數降到0.319(kgCO2e/度)。

卓院長指出,秉持「減碳先行、目標淨零」的戰略方針,「積極減碳」是未來重點工作。各部會就《氣候變遷因應法》研提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一事,請加速辦理相關作業,並完備社會溝通、廣徵意見。卓院長強調,減碳計畫務必落實執行、強化推動,也請環境部持續辦理相關計畫的管考追蹤作業。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國際日」 臺東縣府攜手台大與屏科大共同推動原生極危植物-白花蝴蝶蘭返鄉復育活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農業部攜手台積電合作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深耕培育保育人才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2 18:27:05) 農業部近年來在兼顧食安與環境永續發展下,積極推動有機、友善農業,提升農業生態系的服務價值,發展「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並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跨域整合農業、交通、水利等政府單位與民間夥伴協力合作,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友善環境,使農業與生態達成雙贏。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本部所屬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多所)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積電) 共同啟動「Eco Plus!-生態共融計畫」,一起為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盡一份心力。

農業部表示,生多所與台積電合作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共同推廣公民科學,利用國際共用的iNaturalist app(愛自然)記錄生活周邊生態觀察,不僅讓學生深刻體驗自然保育與生態教育內容,更加強培育高中、國中小教師成為種子教師,讓自然觀察向下紮根,並與世界接軌。第二部分:共同推動發展臺灣生物多樣性獎勵計畫,透過「新秀獎」、「菁英獎」、「研究計畫提案獎」及「深耕獎」的評選與獎金頒發,表彰及激勵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推廣方面做出顯著貢獻的個人和團體,培育國內更多頂尖生物多樣性研究人才,以及鼓勵更多在地保育實務工作者。

農業部指出,此次與台積電聯手,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深耕培育保育人才,透過各種政策推行,以及與民間企業合作,深耕全民對友善農業、資源永續及生態保育的認知,重視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服務價值,將「福爾摩沙」的美好永續傳承給下一代。

圖一、Eco Plus!-生態共融計畫啟動!展望未來,全面實踐科技與生態共榮願景

圖二、台積公司啟動「Eco Plus!-生態共融計畫」三大面向深化綠色保育

圖三、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楊嘉棟表示:用行動,讓生物多樣性成為主流



圖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生態系經營組林瑞興組長表示:透過「eBird Taiwan鳥類資料庫」與「iNaturalist愛自然」推廣公民科學家


2022-09-21臺博館加入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 協力建置生物資料庫共享網絡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簡稱TBIA)1109月成立,初始成員有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務局、林業試驗所、海洋保育署、內政部營建署等六個單位,今(9/21)日國立臺灣博物館及經濟部水利署加入聯盟,期望透過夥伴成員間的協力合作,推動生物資料庫整合及建置共享網絡,來提升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的開放與利用,作為保育政策強力後盾,期達成臺灣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的永續發展。

TBIA是由關心生物多樣性、有生物資料庫的機構所組成,面對資料庫分屬各單位管理、格式不同不易應用等問題,透過夥伴聯盟共同建置資料平台,來推動生物多樣性資料串連、公開分享調查資料、跨機關計畫合作與資訊技術交流、建置資訊網路合作平台、強化資訊可用性以支持保育決策等任務。今日臺博館的加入,讓TBIA除了保育、學術研究、工程等單位,更納入自然史典藏機構,提升科學知識的可傳播性,對聯盟是重要的生力軍。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該館目前是ICOM-NATHIST理事成員,2015年爭取到臺灣舉辦年會,曾發表「臺北宣言」宣示自然史博物館要以行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目前生物典藏資料的開放工作,首重採集與物種資料的整合開放,接續則是提升數位圖像的內容深度與可近用程度。臺博館的生物類典藏種類豐富多樣,萬餘件的標本包含了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貝類、甲殼類、昆蟲、其他無脊椎動物、維管束植物、藻類、蘚苔、地衣、化石等 14 個類群,身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今日加入TBIA,也象徵博物館體系積極參與資料庫整合開放,為臺灣生物多樣性貢獻心力的具體實踐。

TBIA表示,期許未來有更多共同理念的生物資料庫單位參與,來建立強大的臺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共享網絡,透過多元夥伴關係的協力合作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


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 联合国


生物多樣性國際日 - 維基百科




臺北降溫城市氣候調適綠網研討會

 

臺北降溫城市氣候調適綠網研討會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846B69AA1CBD64C3




環境部「清靜共好」論壇

 

 

營建工程再升級 環境部「清靜共好」論壇 邀日本專家共探空污噪音防制新策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e7267767-e785-41f8-b6c4-819d38b76da6




淨零減碳 永續桃園-成果研討會

 

淨零減碳 永續桃園-成果研討會

https://www.tycg.gov.tw/NewsPage_Content.aspx?n=7&s=1478385



〔新竹市〕特色公廁。優質公廁

  

TWECOLIVING優質公廁及美質環境推動計畫(108~113年)

TWECOLIVING特色公廁推動計畫(114年至119年)


如廁環境更優化!竹市府辦公廁清掃學習活動 邱臣遠代理市長:推廣性別友善廁所 盼廣增物聯網智慧公廁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傾聽並回應民意!竹市風火輪公園將設景觀公廁 邱臣遠代理市長:打造更友善休憩空間 |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2023年版〕〔2025年版〕




相關檔案

修正本所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部分規定公文
pdf
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之部分規定修訂對照表
pdf

EC(Embodied Carbon),蘊含碳排 

是指蘊涵於建築物內「隱藏看不到」之碳排,包括建築物全生命週期過程之原始資材開採、運輸、工廠生產、運至工 地、現場施工、更新維護、拆除廢棄等 過程的碳排。




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册

113年1月8日起可於官網下載   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aspx?n=863&s=39689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訊息轉知

主旨:本所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册,自中華民國113年1月1日起實施,請查照轉知。

說明:
一、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而依據最新2022年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其中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碳排約占28%,而於興建及更新拆除階段的建築蘊含碳排約占9%。

二、本所依據我國2050淨零排放政策,並參照國際間淨零建築碳排評估的推動,已優先於111年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辦理建築物使用階段碳排評估。

三、為進一步強化並提升我國淨零排放政策推動成效,建築蘊含碳排部分,本所業參照當前國際最新的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15978情境模擬方法學,完成旨揭「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出版及印製,將依建築物蘊含碳排減碳量,採分級方式給予標示認證,以作為後續辦理建築物蘊含碳排評估基準。

四、上開手冊之電子書請於明(113)年1月8日起上本所官網(https://www.abri.gov.tw/)之資訊與服務\各類申請書表下載\手冊區下載。


本所出版品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徵求代售單位公告。

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aspx?n=745&s=296726

內容簡介:

一、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而依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建築部門約占37%,其中建築物於日常使用階段的使用碳排放量約占28%,而建築物於興建及更新拆除階段的建築蘊含碳排放量約占9%。

二、本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係針對建築蘊含碳排部分進行評估,為本所繼111年辦理建築物使用階段碳排評估所實施的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後,進一步參照當前國際最新的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15978情境模擬方法學,所出版之嶄新手冊,將做為我國建構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系統之依據,以達成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

定價:新臺幣300元
代售單位:依本所出版品銷售作業規定
洽購期間:112年9月25日至112年10月20日


【低碳建築評估手冊】試行版手冊更新公告0918

https://www.lcba.org.tw/news/view/302/


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2023年版〕


徵求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意見公告。

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aspx?n=745&s=280447

依據2021年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建築部門約占38%,其中建築物於日常使用階段的碳排量約占28%,而於興建及更新拆除階段的蘊含碳排放量約占10%。

為因應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問題,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各國針對所屬之交通運輸、工業、能源、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規劃不同程度之政策措施及策略。我國淨零排放政策之推動,依行政院111年3月30日公布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由本部主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由於現行國際間淨零建築的碳排評估,多聚焦於碳排放量佔比較大的建築物日常使用階段,本所為達成本部淨零建築政策,已於111年1月1日起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辦理建築物使用階段的碳排評估。

為進一步強化並提升我國淨零排放政策推動成效,本所於本(112)年度參照當前國際最新的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15978的情境模擬方法學,完成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將作為後續辦理建築物蘊含碳排評估基準,以推動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後續將配合現行實施成效良好之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標示制度,以強化我國在建築部門的節能減碳成效,有效提昇我國居住環境品質。

閱覽期間:112年06月09日至07月09日,計30日


『AI 520部部向前行』邁向新局

 

AI 520部部向前行』邁向新局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10854b22-4399-42e3-aaab-12172794033b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臺東縣 ESG

 

首創零碳文化之旅!臺東實踐ESG 從企業志工行動出發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7 17:06:24)


首創零碳文化之旅!臺東實踐ESG 從企業志工行動出發

為實踐淨零碳排與ESG理念,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南區委員會主委王小珍、臺東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雷明聖率領,5月17、18日在臺東舉辦「在地產業參訪與部落文化交流零碳旅遊」活動,融合部落文化、長照實務及數位遊牧精神,帶領中小企業志工走進社區,展開結合學習與永續行動的旅程。

臺東縣工策會總幹事、臺東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雷明聖表示,此次行程結合聖母健康農莊與金崙部落、綠色冀泉社會企業協助,透過專業碳排計算取得國際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碳註銷證明,註銷活動產生的碳排放,打造全新首創「ESG零碳旅行」模式,實踐國際永續標準,並於活動中公開GS碳註銷證明,象徵永續承諾的具體實踐。

台東縣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協進會指出,活動包含參訪臺東優質長照機構聖母健康農莊,了解結合社區資源推動在地老化與人本照護;走進金崙部落,體驗羊角勾勾織手作與文化導覽,深度感受原住民文化,並享用原住民風味餐,搭配在地品酒佳釀,讓永續之旅延伸至味覺體驗。

為深化企業志工對ESG實踐的理解,活動同步舉辦主題交流會議,分享低碳行動在旅遊場域的落地方式,激盪中小企業服務志工的永續行動力。此次活動是文化交流與學習的機會,更是永續理念的具體示範。期盼藉此讓「零碳旅行」成為企業參與ESG實踐的新起點。


首創零碳文化之旅!臺東實踐ESG 從企業志工行動出發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山海圳國家綠道

 

全台最壯觀綠道路線!山海圳國家綠道大圳之路,帶你穿越時空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6 17:00:08) 走吧!跟著我們,一起踏上百年歷史水圳的探險旅程。

你知道嗎?台灣竟然有一條綿延177公里的綠色奇蹟,從玉山高山森林一路流向大海!這條「山海圳國家綠道」不僅串連了台灣最美的自然景觀,更蘊含著百年的歷史故事。而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大圳之路」,正等著你親身探索。

救國團為推廣自然生態教育與歷史人文探索,山海圳國家綠道大圳之路生態營隊即將盛大開跑!本次營隊將帶領學員深入全台最壯觀的國家綠道,親身走訪大圳之路,感受百年水利工程的壯麗景觀,並探尋嘉南大圳如何改變台灣農業發展。本次營隊結合自然步道健行、生態導覽、歷史人文講座等多元活動,讓參與者不僅能親眼見證曾文溪沿線的生態變遷,更能了解八田與一當年開創嘉南大圳的動人故事。此外,我們將穿越百年引水隧道,沿著蜿蜒水圳前行,最終抵達鹽水溪出海口,體驗水從山到海的壯闊旅程。全新生態體驗營隊 即將啟動。

本次活動將帶領民眾實地踏查嘉南大圳的水圳奇蹟,穿越百年歷史的引水隧道,沿著水流的足跡,一路感受從高山、平原到海洋的壯闊變遷!還有專業導覽解說八田與一如何改變台灣農業發展,以及當地原住民族的傳說故事,讓你走在路上就像穿越時空。

活動亮點搶先看。

百年水圳秘境探險:走訪嘉南大圳,親身見證水利工程奇蹟。
沉浸式歷史體驗:沿著大圳之路,回顧台灣水資源發展史。
深度生態導覽:從高山到海洋,一探水域生態的神奇奧秘。
網美級自然景點:超美步道、壯麗山河,讓你拍到手軟。

這不只是一場健行,更是一場結合歷史、人文與自然的深度之旅,無論你是戶外愛好者、歷史迷,還是想來場與大自然的對話,都不能錯過這場難得的旅程!今年夏天跟著救國團一起走進山海圳國家綠道,感受時空交錯的震撼。

報到地點: 高鐵台南站

營隊現正熱烈報名中,5/20前報名任一項營隊,即可享優惠93折;6/20前報名任一項營隊,享優惠96折!洽詢專線:05-2770482。
Line ID @iws1139l

走讀山海圳-國家綠道健行隊114年夏令營隊辦理梯次日期如下:
(1)7/11-7/13;(2)7/31-8/2;(3)8/22-8/24。

#救國團休閒活動網 https://youth.cyc.org.tw/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yctcvacation
#活動官網 http://cyctc.cyc.org.tw/camp


走讀山海圳-國家綠道健行隊


走讀山海圳-國家綠道健行隊


走讀山海圳-國家綠道健行隊


走讀山海圳-國家綠道健行隊




2025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

 

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10月登場 助企業強化綠色韌性 接軌淨零新格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6 10:54:42)  由外貿協會(TAITRA)與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旗下產業聯盟-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共同舉辦的年度指標能源產業展覽「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將於10月29日至31日在台北南港展覽1館盛大展出。因應AI科技與永續發展雙軌並進的全球趨勢,今年展覽聚焦「能源轉型」、「多元綠能」、「科技儲能」、「深度節能」等關鍵議題,打造最完整的綠能永續商貿平台。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參展早鳥優惠只到5月30日,預期規模將再創新高,吸引28,000名專業人士參觀。(2024展覽現場)(貿協提供)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驅動能源轉型新動能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近期發布的首份《能源與人工智慧》報告指出,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至2030年將倍增,預估2035年新增用電量中,將有一半仰綠能供電,隨著全球電力需求快速攀升,帶動能源產業格局轉變,再生能源與電網儲能成為驅動轉型的雙引擎。「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緊扣全球能源市場趨勢,透過「太陽光電展」、「風力能源展」、「智慧儲能應用展」及「多元創能展」四大展區,串聯綠能產業上下游供應鏈,全方位展出最新技術與應用解決方案。

此外,近來地熱與氫能備受關注,除氫能在工業脫碳、交通運輸及儲能應用等領域創造龐大商機外,地熱發電也蓄勢待發,Google已與臺灣簽署亞太首張地熱購電協議,地熱有望成為能源轉型的下個突破口。「多元創能展」看好新興能源的市場潛力,將聚焦氫能、地熱、小水力與生質能等前瞻技術,開拓新能源藍海商機,帶動臺灣綠能產業邁向技術升級與市場成長新動能。


展覽將擴大邀請跨領域業者參與展出,展出節能減碳相關技術,助力企業開拓低碳新商機。(2024展覽現場)(貿協提供)

「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產業龍頭齊聚 加速淨零技術落地

全球邁向2050淨零目標已從承諾走向行動,企業競爭力不再只是減碳力道,更在於如何強化能源效率、建構綠色供應鏈。我國政府已於年初啟動《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推動跨部會協作與技術創新,全面啟動產業淨零進程。今年「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再次集結產業標竿企業,包含台塑新智能、聯華林德、士林電機、泓德能源等皆參與展出,今年展覽除聚焦深度節能、能源整合服務、循環經濟、綠電交易、減碳與負碳技術等範疇外,亦將擴大徵集建築節能、自然碳匯、碳足跡審計、氣候風險管理等跨領域業者,透過百工百業交流激盪創新永續思維,展現多元淨零解方,打造加速淨零技術發展的重要平台。

全台最具指標性的綠能與淨零專業展 早鳥優惠只到5月30日

2025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展期間除展示綠能與減碳技術服務外,亦將辦理「淨零學院」系列論壇,結合「氫學堂」與「碳學堂」,邀請產官學研專家深入剖析氫能趨勢與碳管理議題。

參展早鳥優惠將於5月30日截止,預計吸引28,000名國內外專業人士參觀,歡迎相關業者把握最後報名機會,掌握低碳轉型與商業布局機會。更多展覽資訊,請參閱官方網站:https://www.energytaiwan.com.tw/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回顧就職一週年成果

 

『AI 520部部向前行』邁向新局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5 17:50:02)  要以加速推動「臺灣淨零永續之路」、打響「綠色臺灣品牌」、整合「臺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三大目標讓臺灣在國際社會持續向前,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回顧就職一週年成果,不管是推動淨零、循環經濟發展,或空水廢土等本格環境治理,以一天當兩天用的努力,持續整合公私能量共同邁向新局。

彭啓明盤點環境部未來考驗與重要工作,包括研擬管理碳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的「TW ETS」制度、在今年11月COP30前完成臺灣2035年減碳目標「NDC 3.0」、呼應今年5月日內瓦國際減塑公約提出國內新減塑政策等。這些挑戰接續著過往努力,檢視上任一年來各項重要成果,在氣候永續治理、資源循環與廢棄物去化、大氣環境、環境治理和跨界合作五領域皆已有所奠基。

淨零、循環經濟目標不變 公私齊力打響「綠色臺灣品牌」

在減碳、淨零等氣候治理領域,雖面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關稅海嘯等動盪,全球淨零行動腳步恐受衝擊,但我國減碳腳步將持續,包括於年底提出「NDC3.0」、碳費制度如期上路等。

我國碳費制度已於今年正式實施,以減量為核心,據四月底最新統計,首波徵收對象約252家企業(共464家工廠),若徵收對象皆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推估至2030年最多可減量37百萬公噸CO2e(約占2005年排碳量14%),目前已有51件自主減量計畫送件。

另為銜接國家減碳新目標,創造足夠減量誘因,環境部也規劃試辦先期「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期與現行碳費制度形成「雙軌」的碳定價體系。

為推動國家減碳新目標,並具體提出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環境部一年來持續陪伴各部會,檢視既有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繼而整合六大部門減碳作為,共提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並進行社會溝通,預定於年底提出「NDC3.0」。

氣候調適行動則將從民眾最有感的「抗高溫」議題展開政府、地方、企業與民間的伙伴合作。彭啓明直言過往從民間觀察,政府往往從科學資料研擬制度後,在行動面的落實較為缺失,因此從召集「臺灣抗高溫對策聯盟」做起,6月正式成立之後,不僅將有部會提出調適策略,亦有運用科技設立高溫防護地圖、從大數據找出能源弱勢者、與攜手企業規劃抗高溫行動指引等,更要藉著比照颱風抗災的演練,時時累積經驗,以行動積極帶動制度,逐步強化氣候韌性。

彭啓明強調2050淨零目標不變,並以「打造綠色供應鏈」、「數位綠色雙軸轉型」與「人才資金挺綠領」三政策落實。其中資金包括有「百億成長基金機制」即將本月下旬公布,帶領民間資金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也提供金融機制向易受衝擊產業伸出援手,提供兩大金融支持措施,包含經濟部修正《產創條例》第10條之1,增訂節能減碳為投資抵減項目、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規範,對企業執行自主減量計畫納為優先投融資評估項目,提供產業實質的資金協助。

彭啓明更指出,培育綠領人才計畫已與全臺32所大專院校進行合作,各部會也陸續加入再擴大規模、並根據各校特長加開「plus」精進課程,並規劃學生從協助家戶診斷等服務第一線落實;另一端則是將推動政府單位設「永續長」一職,從內部進行碳盤查、深度節能、綠色採購以行動改變組織文化,並藉由永續長平台彼此討論、協助,如此與民間對接合作才能更有效展現公私協力能量。例如今年2月成立的「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目前,已有一百多家提供淨零服務與解決方案的企業互相串連,共同帶動民眾落實。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一年來為打破同溫層推動淨零綠生活,多次嘗試主動出擊,例如向大小朋友當面對話,更攜手各級體育賽事,帶動參賽者與觀賽民眾循環使用物品;亦有推動旅宿業減量一次用旅宿用品、補助各級飯店減少瓶裝水等方案;更攜手文化部從人心層面推動菸蒂不落地文化等。

精進環境治理 資源管理、空污防制將再突破

在環境治理領域,則有展開環評總體檢、系統化處理廢棄物去化問題兩亮點,空污、水污、與化學物質管理亦持續精進中。

為檢討已運作30多年的環評制度,環境部今年舉辦多場公民咖啡館深度收集各界意見,並針對強化科學專業基礎、優化審查程序、強化公民參與三原則建構精進措施,草案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提出,有望明年展開修法程序。

廢棄物去化問題,民眾最有感的全臺裸露垃圾已「動起來」,預定明年底將全數妥善處理,並以補助環保設施、AI平台掌握垃圾量與加強破袋檢查等作為做配套,以更有效率處理垃圾問題,同時將持續透過檢警環合作,運用科技執法、大數據分析等防堵非法棄置行為。

營建土石方與廢棄物問題,則將在與內政部與各縣市合作下,以棍子是執行廢清法及營建土石方管理方案、蘿蔔是政府協助去化的管道。未來營建土石方與廢棄物將經分類後,妥善送往最終去處或再利用。

目前研議中的「資源循環推動法」與「廢棄物清理法」兩者將相輔相成,一從源頭鼓勵投資、引導綠色設計等鼓勵資源循環,一則從統一事權、擴大生產者責任與納管新興廢棄物等手段持續強化遏止不法,從保護環境進而串起綠色臺灣品牌供應鏈。彭啓明預告,經多場研商會議廣徵各界意見,近期就將公告兩草案,盼下會期即能展開審議程序。

此外「SRF(固體再生燃料)」管理也在這一年內有所強化,不僅完成SRF白皮書,並延續2024年上半年度SRF製造廠專案稽查計畫,於6月起對製造廠、使用廠展開體檢輔導,環境部攜手專家、地方環保局逐廠診斷問題並提出解方,據輔導結果訂定管理辦法並修爭空污規定以加強管理。

空污防制則承接過往14+N行動與第一期空污防制方案累積,第二期空污防制方案以PM2.5為例,得到相較於2019年下降了21%的成效,環境部並已成立「空品監測與預報中心」,以監測、預報、應變一條龍的體系積極治理空品治理。但彭啓明坦言空污治理已進入「深水區」,要再有突破必須結合淨零行動,為準備進入第三期空污防制方案,環境部所撰寫「空品政策白皮書」即將於明日公布,當中將有42項未來行動方案。

水污整治則針對8條河川優先啟動「水污總量管制2.0」,展開跨部會合作,包括與內政部攜手多元生活污水處理、經濟部合作將高污染潛勢者納入工業區污水處理,並與農業部共同協助改善老舊畜舍等,以處理畜牧廢水問題。

環境部日前展開跨部會「PFAS」管理行動計畫,與斯德哥爾摩公約接軌。針對此具持久性污染物,不僅持續加強飲用水水質檢測管制,並於去年10月與衛福部針對食品包裝召開研商會議,未來將持續掌握國際管制趨勢,以降低環境與國人健康風險。其他化學物質管理與災害防救,亦以接軌國際精神精進,包括去年7月修正「國家化學物質管理行動方案」、辦理國家化學物質管理會報等健全管理體系。

更有跨部會合作食安源頭管理、籌設化學環境害蟲中心等環境用藥管理措施,並將以「化學雲」跨部會平台,以資訊科技能力優化消防救災應用。

由於數位科技不僅運用空水廢土等環境治理領域,也在淨零轉型中有重要角色,環境部為優化服務流程、運用數據分析輔助決策等,將推動將「監測資訊司」轉型為「環境資訊科技司」的組織改造,

公私協力能量大 一同打響「綠色臺灣」品牌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未來一年重要工作,將圍繞著打響「綠色臺灣品牌」、整合「臺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兩大目標,包括碳交易總量管制、減碳目標NDC3.0、減塑等重大政策等,都需要接軌國際趨勢與妥善社會溝通;為扶植產業轉型,政策上已有「百億綠色成長基金」,法規上也準備了循環、廢清雙法來引導。

彭啓明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包括綠領人才培育計畫與大專院校與跨部會合作;畜牧糞尿資源化、營建產出物管理與環檢警打擊環境犯罪等成果亦是跨域、跨部會合作而來。

環境部一年來也以綠色成長聯盟、循環經濟大聯盟、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抗高溫對策聯盟等組織將企業與政府拉近,透過共同發想、環境部整合的公私協力形式推動,盼這些行動能夠更有效將環境保護的種子在國人心中發芽長大,從心出發、從身做起,讓臺灣成為安居樂業的地球公民模範生。


彭啓明部長揭示環境部未來重要工作


彭啓明部長說明我國碳費制度已正式實施,強調2050淨零目標不變


彭啓明部長說明PM2.5相較於2019年下降了21%



打破權責壁壘 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

 

打破權責壁壘-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以營建土石方管理與二仁溪電子廢棄物為例院會議案


卓揆: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 攜手地方共同解決營建土石方非法棄置及二仁溪河道廢棄物清理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5)日於行政院會聽取環境部「打破權責壁壘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以營建土石方管理與二仁溪電子廢棄物為例」報告後表示,全國近10年營建剩餘土石方增加幅度達75%,導致處理量能不足,需進行填埋,而過去營建工地產出土石方與廢棄物的管理機制不一致,營建產出物非法棄置案件不斷發生,對環境衛生與國土永續都造成嚴重影響。

卓院長指出,本次環境部提出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感謝陳金德政務委員指導與督導相關部會,提出有力的解決做法。卓院長表示,依照《廢棄物清理法》,執行機關為地方政府,環境部此次提出的統合性方針,由中央與地方共同以拓增營建剩餘土石方去化量能、統一管理強度、建置智慧圍籬而推動相關的修法作業,務必於116年底前達成營建剩餘土石方填埋需求,妥善處理營建產出物最終去化問題。

卓院長強調,二仁溪河道廢棄物問題存在已久,請環境部主動承擔、加強督導,持續辦理污染智慧監管控,並監管相關污染物,提高民眾參與程度,希望在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合作下,於117年如期如質完成。


報三 「打破權責壁壘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_以營建土石方管理與二仁溪電子廢棄物為例」_環境部 新聞稿 〔PDF〕

跨部會攜手地方政府共同解決 營建土石方非法棄置與二仁溪河道廢棄物清理問題 

行政院卓院長於今(16)日院會聽取環境部與內政部所提營建剩餘土石方棄置問題解決對策與二仁溪河道廢棄物清理未來規劃, 並指示透過中央與地方跨部會、跨局處通力合作,打破權責壁壘, 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

破解營建土石方去化困境,4 大對策同步啟動 營建土石方近年平均產出量約 4,000 萬餘方(m3 ),其中約有 1,000 萬方需要填埋,現有土資場及大型工程可供土方填埋量不 足,且區域不平衡。

此外,土石方與廢棄物之管理強度差異及土方 法規強制力不足等因素,使得北土、北廢南運時有所聞,並有不肖業者鑽管理漏洞以謀私利。 

環境部說明,自去(113)年 12 月以來,針對營建產出物去化與管理,內政部與環境部邀集地方政府、關係公會、業者等釐清問題,歷經 4 次雙次長會議針對關鍵問題提出「拓增土方最終場所去處」、「統一土方及廢棄物管理強度」、「建置智慧圍籬」及「精進法規制度」等四大對策,並逐一拜訪直轄市,擬具可執行方案,期透過地方政府成立「營建產出物跨局處推動平台」作為對口,與內政部及環境部共同推動。在今日院會報告定案後,環境部將著手修正 原行政院核定「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行動方案」、內政部亦著手修正「營建剩餘土石方最終去處規劃方案」,臚列跨部會與地方政府 執行項目,報經行政院審查同意後據以執行,共同解決營建產出物造成的環境危害。 

二仁溪清污啟動,第二期 4 年 13 億澈底改善河川環境 另外則是二仁溪河道長年廢棄物清理問題,二仁溪下游一帶早期因廢五金加工聚集,堆置大量廢五金拆解電子廢棄物,造成嚴重 環境污染問題。

為澈底解決廢棄物造成的水質惡化環境問題,行政院高度重視並積極回應民意,由環境部統籌規劃、主辦,與臺南市、 高雄市政府合作推動「二仁溪河道廢棄物清理第二期專案計畫」, 補助經費將達新臺幣 13 億餘元,清理期程分為 4 年(民國 114 年至 117 年),預計清理超過 2 萬公噸廢棄物,環境部已就各部會意見回應及修正計畫,送行政院審議中,目標澈底改善二仁溪的水質與環境品質。

環境部說明,將在清理期間全面導入水質監測、AI 科技執法、 資訊公開透明及民眾參與機制,確保清理工作過程可監督、能參與、 看得見,讓民眾實際感受到河川環境的改善。二仁溪不只是臺南及高雄市的重要河川,更是民眾記憶與生活的一部分。

整合中央地方治理量能,建立環境治理新模式 無論是營建土石方管理或二仁溪河道廢棄物清理,在在顯示中央跨部會、地方政府跨局處共同攜手合作的重要。

未來將以精進的 營建產出物管理機制,搭配修法與系統治理,引導營建產業朝循環 經濟之目標邁進;同時藉由二仁溪河道廢棄物清理專案,逐步還給二仁溪一個乾淨、永續、友善的生態環境,落實共同守護家園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