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國家環境教育獎

 

TWECOLIVING環境教育法。國家環境教育綱領。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


國家環境教育獎    https://eeis.moenv.gov.tw/eeaward/


2022-06-29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獲獎名單揭曉!


環境教育界最高殿堂、規模最盛大的獎項「第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獲獎者名單終於在今日(6/28)揭曉,各組特優分別是機關(構)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民營事業組小人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學校組臺灣省臺中市私立曉明女子高級中學、個人組王土水館長、團體組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及社區組高雄市旗山區糖廠社區發展協會。由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親自將這份最高的榮耀頒發給獲獎者,肯定所有得獎者的成就與貢獻。


張署長致詞時表示,國家環境教育獎是環境教育界的「奧斯卡獎」,並以新世代的網路「按個讚」肯定獲獎者的努力與恆心,因為有他們的努力與無私的付出,才能成就今日美好的生活環境;這些入圍者都是經過縣市初賽、中央複賽及決賽層層關卡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他們所推動的環境教育事蹟,非常值得各界學習與效法。


近年來,環保署致力於環境教育扎根,為了鼓勵全民參與並獎勵推動環境教育績效優良的團體及人士,已舉辦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深獲全國環境教育深耕人士肯定。今年在公部門的機關(構)組6個入圍單位中就有5個單位已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涵蓋離島戰地人文、客家文化保存、災害防救、自然資源管理等領域,如積極運用本身及在地環境特色資源,設計多元化環境教育課程與戶外導覽活動,以主政業務反思環境減災、防災、生物防治,更以點(校園)、線(社區)、面(縣市)系統化推動環境教育,積極保育原生物種與生物多樣性、扶植在地部落產業化、林下經濟與農業蓬勃發展,提升居民就業機會,創造在地品牌形象,在在都充分展現公部門推動環境教育的行動力與擴散力,顯示政府擔任政策推動領頭羊角色的重要性。


在民營事業組入圍單位有幼兒教育、潛水業者、農產科技、觀光產業與焚化廠代操作公司,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中發揮本業所長,例如以幼兒教育為原始點,以孩子天真的語言與無限想像力推動環境教育,擴展孩子們的觸角與視野,或以綠色能源、綠色農業、綠色教育的經濟方程式出發,開發綠色體驗遊程,並結合數位媒體及善用微縮景觀模型作為輔具,深化民眾文化保存專業知識;為了扭轉先天環境劣勢,企業以環境優先角度翻轉民眾接受度,將嫌惡設施轉為友善服務,或以生態旅遊精神翻轉漁業型態、以潛水角度推動海洋環境保護,培訓具有環境素養的潛水教練,將環保觀念散播到全世界,且每年提撥盈餘作為公益基金,以實際行動為海洋環境永續作出貢獻。


學校是教育核心基礎,今年學校組入圍者都是以學生學習為主軸,教師輔導為陪伴,例如有學校以生命舞動生命指標,引導學生成立47個社團,提供學生探索及自我學習機會,或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以校園能源進行課程創新、研發教學模組、永續校園地圖及行動方案,以及結合在地資源打造全國獨一無二的原生溪魚復育學校,或以原民特色創作教材,培養具有環境文化素養的部落小公民,並辦理跨國環境論壇、文化體驗遊學與關懷課程,讓世界看見臺灣文化的環境倫理底蘊。


今年個人組入圍者有學校教師、創始人、館長與保育土地愛好者,他們長期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展現對環境關懷與維護,有人加入環保行動行列,退休後自覺環境知識不足積極進修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更有人從環保運動抗爭者轉變成為社區領導者;也有人花光積蓄購買山林地,就為了圓一個創造美好環境的夢;更有人為了保存傳統原民部落風貌而負債累累,到現在成功營造屬於臺灣風格的「阿凡達」世界;有人長期致力環境教育,即便遭遇雷擊意外與教學挫折,仍堅守崗位;還有人以自然領域專長為基礎,成立「生態解說服務隊」,製作影音生態導覽系統,及廣播劇於教育廣播電臺播出,擴大環境教育效果。他們這種大我無私的胸襟與毅力,著實讓人佩服。


入圍今年團體組的單位都是長期結合在地資源,在地方默默耕耘、實作及關懷在地環境議題,更集結年輕人的行動力及合作力量實踐環境教育之路,包括從家庭及生活環保出發,以生活角度切入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環境議題,例如開創活潑有趣的繪本作為媒介、辦理環保防災勇士養成計畫、建置環保防災電競學習平臺、推廣離島旅行碳標籤遊程,及善用數位科技建置互動式系統,透過時下社群媒體、議題行銷、創新構想等非典型環境教育方式,翻轉環境教育時事,提升民眾與學童環境教育素養;在臺灣,有一群人群策群力復育濕地環境,以及關切棲地守護與物種調查計畫,更在全國各地成立教育基地,擔任人與自然的橋梁,持續播種棲地與濕地保育小尖兵,用公民力量參與環境守護任務,是開拓民眾視野最佳推手。


在臺灣,社區是最能代表在地化與最貼近民心的場域,因為不管是在推動環境保護或環境教育社區永遠都是跑在最前端的實踐者,例如為了保障居民飲用水源安全無虞,社區自發性地發起無毒友善農業與養蜂生態鏈,更努力不懈引導養豬業者從拍桌到拍肩,化敵為友將廢水、沼液、沼渣資源化,且成立全國第一家自發性農村型社會企業;為了建構一個具有韌性的低碳海綿城市,以透水工法進行環境改造及創造一個戳戳樂活潑有趣課程,或以翻轉觀念、循環再創提升價值,創造每個繪本獨有特色及故事性,或以實際行動影響他人,積極推動無邊境農村社區化,以在地資源規劃農村綠色體驗遊程,行銷在地優質友善農產品,成為具有經濟典範價值的指標性社區。


在這榮耀時刻,環保署特別感謝每個獲獎單位及人員能無私奉獻一己能量,全面推動環境教育工作,並期許每個人能將此份力量向外擴展,影響及帶動民眾踴躍加入推動環境教育的行列,共同締造一個更優質的環境且兼顧經濟發展的永續臺灣。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臺南市綠能產業園區

 

112-10-03兼顧生態推動綠能產業園區 南市府:感謝在地居民支持 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為開拓地方發展,臺南市政府規劃於仁德港墘地區開發綠能產業園區,透過與沙崙科學城的結合,形成產業聚落,將可帶來約4,400個工作機會。臺南市政府希望該園區留住臺南在地年輕人,不再北漂。市府經發局強調,黃偉哲市長指示應盡力維護當地自然景觀,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下共創雙贏。本案已考量並支持地方心聲,再次研討縮小規模、降低三分之一開挖填土量,同時加強改善淹水防洪設施,雖提高開發成本,但仍持續努力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地方里長也提送約1200份「要環保也要發展」聯署書,多表支持「地方全力支持綠能產業園區,畢竟這是為地方帶來產業𨍭型, 開啟未來永續發展的契機」。

台南市政府經發局表示,本園區周界以道路、排水等既有邊界框選,排除可獨立使用之農地、有機農業承租地及掩埋場,維持原公共設施之使用機能,減輕對周邊土地利用之影響。有關基地內之2位承租戶,市府於109年2月7日由台糖公司協助邀集承租戶討論,2位承租戶皆願意由市府協調台糖公司另覓土地續行耕作。養蜂戶為109年後新增,目前租約期間為112年2月4日至113年2月3日,其租約第15條已載明配合政策收回用地,可終止租約。且台糖於112年簽訂租約時,已口頭告知後續將不續租。未來由臺南市政府經發局擔任窗口,並由台糖公司及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對承租戶進行相關輔導與協助。

此外,經發局強調園區既有喬木將全數透過區內保留移植及區外移植做更好之保存管理,並無砍樹毀林之情事。經發局進一步說明,為避免影響農民耕作權利,除園區周界設立隔離綠帶外,並於有機農民耕作一側再加大區隔範圍,最高至130公尺以上,另於園區保護生態方面,以「迴避」、「縮小」、「減輕」、「補償」之原則作生態檢核,並經園區配置及規模調整,保留區內約2公頃之塊狀綠地,提供棲地復育及棲地補償,同時針對現有造林環境,規劃原地保留部分喬木,並篩選種植誘鳥誘蝶樹種,營造生態棲地。此外於南沙崙農場 46 耕區(約 15 公頃)規劃供喬木區外移植之用,亦可供作營造生態棲地。爰此,本園區既有喬木將全數透過區內保留移植及區外移植,並將認養區外移植區域作為生態補償,且基地內之平地造林為農委會給付20年之補助,到期後原可規劃砍伐作為木材之用,透過本案開發,規劃將基地內到期之平地造林喬木予以區內保留移植及區外移植,做更好之保存管理,並無砍樹毀林之情事。

至於有機農場並未位於基地內,而在基地旁,本園區開發已經避開有機農場,臺南市政府更為了降低本案開發造成之環保衝擊及避免影響農民,引進低污染、排除具有管道排放、符合健康風險評估無關聯原則產業為主,同時在臨近有機農場附近之坵塊,限制僅引進無空污排放之廠商,加嚴園區承諾之放流水標準等相關保護對策,以為保護環境盡份心力。

另外,有關於園區淹水及排水議題,經發局強調,本案配合排水系統整治及水利局核定之出流管制規劃報告,以環境營造兼顧防洪減災之附加價值,導入低衝擊開發設計理念,且園區規劃設置滯洪池,已將基地淹水補償體積納入滯洪體積計算,不致增加港尾溝溪之排水負荷,且周圍綠地皆施作綠帶截流水路,以設計高程降挖 2 公尺方式規劃,以銜接北側及西側現況地面高程,不阻礙區外地表逕流流入,不致增加鄰近地區之淹水機會;另考量因應極端降雨,設置簡易抽水設施作為緊急應變使用。

為了降低空氣污染環保衝擊及避免影響農民,臺南市政府更引進低污染、排除具有管道排放、符合健康風險評估無關聯原則產業為主,同時在臨近有機農場附近之坵塊,限制僅引進無空污排放之廠商。並以老舊機車汰換電動車、淘汰柴油公車為電動車及餐飲業加裝防制設備等項目針對園區新增空污排放量以增1減1.2倍比例進行抵換,共同為保護環境盡份心力。

經發局局長林榮川表示,園區開發申請期間,仍將持續與在地鄰里做溝通,接納參酌里民及鄰近有機農場意見,期間當地大武崙綠能園區促進會及多位里長提送約1200份「要環保也要發展」支持聯署書,希望市府兼顧環境生態及地方心聲,加緊開發腳步。大武崙促進會理事長、武東里長、大潭里長...等地方人士亦曾表示,樂見綠能產業園區進駐,提供本里就業機會,留住本地青年人才,希望能減少城鄉差距藉機帶動區域之繁榮。林榮川表示,透過疏洪道之興建,已加速改善園區周遭地區淹水問題,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本案林地為台糖用地,過去種植大面積樹林卻無人管理,導致環境髒亂、樹木密度高但生長環境不佳,陽光鮮能照射,恐有登革熱或治安死角問題,若能重整對當地大有益處。

111-04-11產業園區開發 兼顧友善環境與資源永續

台南是農業重鎮,也是台灣最重視綠能的城市,隨著全球淨零轉型目標確立,結合創能、儲能、節能及智慧系統整合發展綠色產業鏈亦正在萌芽發展,如何讓綠能發展與環境生態可以永續共存,一直是臺南市政府努力的目標,為帶動綠能產業發展,並結合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創新技術,打造南科、沙崙科技產業雙引擎,特與台糖公司合作開發預定於沙崙智慧科學城西側港墘農場,推動綠能產業園區開發案,藉以形塑產業聚落,帶動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預期可帶來產業就業人口約6000人。 

臺南市政府表示,為讓廣大市民能深入了解本案規劃內容,本府於111年1月21日假仁德區公所召開設置計畫公聽會暨座談會,邀請周邊仁德區、歸仁區之里長與社區理事長出席,與會之在地代表均表達支持本開發案,並期待本案能帶動就業人口,吸引年輕人返鄉,解決當地人口老化問題,而在環境議題上,在地代表也贊同市府樹木保存與相關規劃方案,並請市府未來要落實監督機制,未來更可考慮與社區結合,共同守護家園環境,本案依據當日出席利害關係人表示之建議修正環評書後,隨即送件至環保署進行審查,南市府期盼將該園區結合綠能科學城之產學研能量,作為綠能產業量產基地,引進國內優勢綠能產業進駐。

 

經發局長陳凱凌說,仁德區港墘農場預定地鄰近台86快速道路,距高鐵站約3分鐘車程,園區用地範圍內約有2萬9千多棵樹木,並考量樹木保存之選種、樹型是否優良、有無病蟲害、存活度高低等因素,規劃保留至少一半之樹木,並優先選擇台灣原生種,用於園區內滯洪池公園及鄰近綠地、道路、綠帶、停車場景觀及廠房用地等空間共計1萬1千棵,另保存3千棵樹木於假植場,後續各機關辦理公共工程若有綠化及植樹需求,將優先取用,並無假移植之名,行砍樹之實問題

 

經發局進一步表示,為降低開發衝擊,本案委託國內相關專業學術機構依環評作業準則及相關規範進行4次調查,調查結果共發現有保育類動物環頸雉、鳳頭蒼鷹、黑翅鳶、大冠鷲、紅隼、領角鴞、彩鷸和畫眉等8種珍貴稀有及燕鴴、紅尾伯勞等2種其他應予保育物種棲息,以已依現場發現及文獻蒐集隻保育類物種習性研擬生態保育策略,同時研擬棲地復育及棲地補償等對策,並針對現有造林環境,規劃保留部分喬木,並篩選種植誘鳥誘蝶樹種,營造生態棲地,並於區外再另覓台糖土地做為生態補償,已審慎考量生態保育問題。

 

經發局強調,在規劃所有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將秉持兼顧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園區開發完成後預計引進無煙囪之低污染產業、以及危害性化學物質無關聯原則等產業,園區所生產的事業污水,將藉由規劃環保設施用地設置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後放流至三爺宮溪,未排入鄰近之港尾溝溪,同時為顧及當地有機農業區位,將於園區東側規劃包含滯洪池及綠帶共約130公尺之隔離設施,以達雙重阻隔。

 

經發局強調,該基地98.67%為台糖土地,屬一般農業區,開發範圍均未涉既有農場向台糖承租之土地,未來採與台糖公司採合作開發方式辦理,園區開發時將同步新增20米聯外道路及拓寬武東三街與大武路三段銜接。在區域治水方面,綠能產業園區已規劃設置三處滯洪池均採重力式排水,且已較法規規定容量增加滯洪量,安全係數由法規規定之1.2提昇至2.26,考量臨基地東邊有住宅區及有機農場,為避免開發後極端降雨造成區外淹水,規劃於緊鄰疏洪道之周界綠帶設置簡易抽水機,做為緊急應變抽水設施,並非全部靠動力抽水機外排治水


111-03-23「臺南市綠能產業園區」土徵第二次公聽會會議紀錄,特此公告周知。


111-02-15辦理「臺南市綠能產業園區」土地徵收第二次公聽會,特此公告周知。


111-01-21臺南市政府辦理「綠能產業園區設置計畫公聽會暨座談會」 加強與地方團體溝通


110-12-20。攜手台糖合作開發綠能園區以作為沙崙科學城實證基地—引進綠能產業群聚效應、帶來上千就業經濟、邁向國際


110-11-22「臺南市綠能產業園區可行性規劃報告暨土徵第一次公聽會」及「環境影響說明書公開會議」

臺南市政府於今(22)日於仁德區公所辦理臺南市綠能產業園區可行性規劃報告暨土徵第一次公聽會及環境影響說明書公開會議,向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地方里民、民意代表、中央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相關單位說明開發計畫內容,許又仁及杜素吟議員親自出席與會,其餘民代亦派代表到場關心,轄區多位里長、現地居民及廠商代表亦踴躍出席並表達認同,期能透過完整的規畫,政府和人民共同打造符合地方實際需求的產業園區。  

與會里長表示,在地居民的子弟有很多人都因在地無適合的工作,需北漂在外,無法就近陪伴家人,但是家中長輩皆殷殷期盼出外子女能返鄉工作,期望藉由市府開發綠能產業園區,增加就業機會,吸引更多的青年人返鄉工作,不僅可增加家庭的和樂,亦可讓產業聚落帶動當地社區經濟發展。另外對於當地易淹水及環境保育等相關議題,也肯定市府所規劃的相關配套措施,認為經濟與環保是可以相互兼顧的,透過彼此相互的交流、溝通來改善計畫,達成對雙方都可滿意的結果,帶動當地的經濟和繁榮。 

 

台南市政府表示,綠能產業園區位於台86及國道1號之間,計畫面積約87.72公頃,未來將以打造低衝擊開發園區為目標,藉以提升區域防洪能力,使農工並存作夥拼經濟,園區配置公共設施用地約40%(34.90公頃),其中滯洪池、綠地面積近20公頃,其餘52.82公頃土地將供廠商設廠使用,對於會中有其他團體提出園區開發將涉及淹水、污水排放及樹木移植等相關問題,市府亦立即向其說明,同時承諾產業園區開發將會參造樹谷園區開發經驗,同時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議題,讓園區生態永續發展。 

 

經發局長陳凱凌表示,該園區目前尚在申請設置階段,預計112年完成園區核定設置,開發期程約5年,俟園區開發後預估可提供約53公頃產業用地供廠商設廠,創造年產值約220億元及6,000個工作機會,本基地排水規劃以符合經濟部水利署最新修正水利法之「出流管制」規定等法規要求,於疏洪道南、北兩側設置滯洪池,削減因基地開發所增加洪峰流量,同時考量基地現況地勢低窪為積淹水區,則提供額外滯洪空間,做為滯洪補償,使園區開發同時一併降低周邊低窪土地淹水風險,實則有益區域周邊洪災改善。


經發局進一步表示,園區引進產業定位為前瞻綠能產業,鏈結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可引進產業有「塑膠製品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電子零件組件製造業」、「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及「其他經本府核定之智慧綠能科技製造業」等八大類,另進駐廠商之製程不得含脫脂、酸洗、電鍍或陽極處理。



110-10-06。打造台南市綠能產業實證生產基地 預估增逾5千就業機會



110-08-20市府積極打造綠能實證生產基地



1100728綠能園區範圍圖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電子報


2023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 環境資訊中心

2022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 環境資訊中心

2021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 環境資訊中心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TEIA | Facebook


環境資訊中心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環境資訊中心 | Facebook

「環境資訊中心」誕生於2000年,是一個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經營的獨立媒體,希望藉由環境資訊交流,使更多人關懷環境參與行動,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環境資訊中心」每日更新,提供豐富的環境現況報導、環境爭議事件、環境科學研究、環境科普文章、環境公民行動與環境副刊。除了專職工作人員的產出,並有來自跨領域、跨公/私部門、跨國界的專家、學者、專業記者、部落客、志工與公民記者的合作投入和協助。

我們認為,唯有透過大多數人的關懷與參與,台灣的環境才有未 來!有豐富多樣化的資訊,才有正確的判斷與決策,以醞釀有意義的行動。您的參與是改變的開始,是台灣環境永保生機盎然的機會,我們期待您的牽成。

免費訂閱環境資訊電子報:http://e-info.org.tw/newsletter







水環境低衝擊開發



 
營建署表示,台灣近年來面臨氣候變遷,雨季、旱季豐枯期變化更加劇烈的挑戰,除加強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外,同時也要提升國內抗洪耐災的能力。鑑於104年所出版《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應與時俱進擴充內容,持續導入水環境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概念,特啟動「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的編修作業,該手冊第2版已於110年12月完成。同時,也拍攝「城市保濕─現代都市養生法水環境低衝擊LID推動成果」宣導影片,讓民眾可透過手冊與影片等不同媒介,更加了解低衝擊開發的理念與重要性,詳細內容皆可至營建署網站(公開閱覽及影音中心)下載與觀看,歡迎各界多加運用。

新版編修廣納實務案例及設施單元

營建署指出,重新編修的第2版手冊是依據各界實際使用之回饋及參考LID實施具體案例來進行內容編修,同時新增滲透網管、雨水積磚、植生綠牆及礫石槽等設施單元;更收錄生態滯留單元、透水鋪面、植生溝、綠屋頂、雨水桶、植生綠牆及滲透網管等友善環境的施作案例。另有關低衝擊開發與下水道系統連結也增闢專章說明。

營建署最後表示,新版手冊在材料、工法與案例分享等各方面資訊更為豐富、完整,可作為國內工程規劃、設計與管理相關工作者推動低衝擊開發設計之參考,讓此理念落實於相關工程中,以建構具承受力及可減災耐災的韌性台灣。





2021-10-06營建署持續協助地方政府推動低衝擊開發工程,改善都市排水已有成效

近年來,全球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強降雨致災之情事時有所聞,營建署表示面對都市排水治水議題,除傳統施作或擴建下水道改善積淹水外,目前在新北市校園之都市排水治理方面,導入歐美國家推動低衝擊開發(Low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之管理概念,以建構具承受力及可減災耐災的韌性都市。營建署進一步說明自104年9月起推動,截至110年止,補助新北市政府中央款新臺幣1億6,808萬元,地方配合款0.72億元,共完成中和區自強國中、自強國小、板橋區板橋國中、五股區成州國小、三重區三重高中、新北高中、汐止區金龍國小共7處易積淹點的低衝擊開發工程。此外,110年2月核定新北市永和福和國中及三重正義國小低衝擊開發工程,補助新北市政府中央款新臺幣0.98億元,地方配合款0.42億元,繼續推動改善都市排水工程。

導入減災防洪新思維 低衝擊開發理念發揮大功效

營建署指出,因既有道路地下空間有限,下水道擴建及遷移民生管線不易,若能在公共設施施作時,同步搭配低衝擊開發工程,將可有效強降雨時積淹水情形。就新北市來看,現已完工之7處低衝擊開發工程,可容納雨水總體貯留量約2.03萬噸,有效改善過往易淹水之情事。此外,新北市中和環球購物中心一帶,從前時雨量達79mm即會造成淹水,於105年8月完成自強國中小低衝擊開發(LID)示範工程至今,即使現時雨量達80mm時也不再造成淹水;另108年2月新北市五股區成州國小透水保水工程及同年6月新北市三重高中透水保水工程完工後,在地排水情形均獲得顯著改善。

中央地方聯手打造韌性城市,提升都市防洪容受能力

營建署表示經由導入低衝擊開發措施,創造高透水、低洪災及生態節能的都市水環境,未來也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促進低衝擊開發工程之普及化,逐步提升都市地區防洪容受能力,以達減災防洪之韌性城市。



近年來,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各地皆面臨不同的極端氣候考驗,以台灣來說,今年上半年受到乾旱影響,全台水情吃緊,不得不啟動限水措施來因應;近期則是急降雨來襲,雖然紓解旱象問題,但伴隨瞬間暴雨,也出現淹水等雨災情事發生。

營建署表示,台灣受到地形地貌影響,年雨量雖高,但長期以來大多數的雨水都會直接流入大海,如何有效留住水資源,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課題。此外,現正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及國內用水需求持續成長,如何強化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建構具承受力及可減災耐災的韌性台灣,是現階段的挑戰。營建署有鑑於104年所出版《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應與時俱進擴充內容,持續導入水環境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概念,提供工程規劃、設計與管理相關工作者實務運用,以達到提升都市地區抗洪耐災能力。

新版操作手冊納入友善、永續環境設計

營建署表示,新版手冊是依據各界實際使用之回饋及參考LID實施具體案例,新增內容包含滲透網管、雨水積磚、植生綠牆及礫石槽等設施及相關友善、永續的環境設計實例,使手冊在材料、工法、成本及案例等各方面資訊更為完整。同時,為提升減洪效益,積極推動「LID與雨水下水道系統整合研究」,現階段成果已顯示出LID設施與雨水下水道系統適當連結,除可增加減洪效益外,還能淨化雨水下水道水質。



延續全面治理,提升保護標準

營建署以全面提升全國都市地區防洪保護標準為長期目標,自106年起辦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雨水下水道治水項目,預計至民國114年將改善全國都市排水設施長度達115公里,增加都市滯洪量60萬立方公尺,同時搭配低衝擊開發理念,來落實前瞻計畫之各項延續性工程,以總合治水策略,持續辦理都市地區雨水下水道、抽水站之改善,並推動雨水調節池、低衝擊開發工程之普及化,配合滾動式檢討,逐步提升都市地區防洪保護標準,以朝永續發展之韌性台灣邁進。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台灣年雨量雖高,但因地形高差大、雨水入海快速,可留用水資源有限,又因近年氣候變遷,雨季、旱季豐枯期變化更加劇烈,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及用水需求持續成長,除加強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外,更應建構出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的韌性台灣,以加強土地水環境體質與耐性能力,109年起爰賡續辦理水環境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以下簡稱LID)設施操作手冊編修與下水道整合研究計畫。

公共設施及都市設計規範導入低衝擊開發規劃

營建署現階段已就其管轄新市鎮,完成「淡海新市鎮第一期港平營區原址暨周邊範圍導入LID初步規劃與設計原則」及「高雄新市鎮橋頭科學園區LID設計區位建議方案」,其中港平營區範圍內之公園導入LID雨水花園設計方法,住宅區則藉由水理模式計算整體效益,模擬導入LID工法建議。

高雄橋頭科學園區則已完成現況分析,依據計畫道路設計寬度,建議道路、住宅區、商業區及產業區導入配置方案,現正進行細部計畫圖作業,後續都市設計規範並將導入低衝擊開發規劃理念,以減緩強降雨衝擊與增加新市鎮開發基地保水功能。

操作手冊編修,推廣LID理念

內政部營建署指出,前於104年所出版《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經各界實際使用回饋以及蒐集相關LID實施具體案例後,將再次編修該操作手冊內容,預計新增包括滲透網管、雨水積磚、植生綠牆及礫石槽等設施相關設計注意事項與規格資料,另外並蒐集生態滯留單元、透水鋪面、植生溝、綠屋頂、雨水桶、植生綠牆及滲透網管之實際施作案例,將一併整合編輯納入新版手冊,使手冊在材料、工法、費用及案例等各方面在查詢更為完整,未來將提供國內各相關單位辦理LID設施之參考手冊,逐步達成推廣LID理念,減少地表逕流及土地開發造成環境衝擊之效益。



住宅區示範構想

2020-06-10辦理「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編修與下水道整合研究計畫」,研提減緩強降雨衝擊與保水對策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台灣年雨量雖高,但因地形高差大、雨水入海快速,可留用水資源有限,又因近年氣候變遷,雨季、旱季豐枯期變化更加劇烈,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及用水需求持續成長,除加強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外,更應建構出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的韌性台灣,以加強土地水環境體質與耐性能力,109年起爰賡續辦理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編修與下水道整合研究計畫。

低衝擊開發能結合防洪治水與環境營造

內政部營建署近年積極研究與推動結合治水防洪及環境營造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以下簡稱LID),透過貯存、滲透、蒸發及延遲逕流等生態系統為根基的暴雨管理方法,減少地表逕流的發生及土地開發的環境衝擊,同時研提相關法規增修及配套措施之建議,希冀能夠將LID概念導入於都市設計、區域開發、下水道系統整合及建築施工與管理之機制中。

結合低衝擊開發設施與都市雨水管理提升經濟效益

營建署指出,近年來雙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等地區,已有LID實施具體案例並回饋相關成果,本委託案盼能透過專業與學術性研究,整合台灣地區設施案例、增編LID手冊,並加入公共設施逕流分擔,及整合下水道排水系統的研究,將LID概念落實於國內都市開發與工程建設中。

本次委託技術服務案將著重於開發地區LID設施操作模擬、實際案例探討及監測資料分析,作為後續推動之重要參據並深化LID之作為,目前研究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已著手辦理LID操作手冊編修、LID與下水道系統連結之都市暴雨管理系統規劃、保水量體於減洪貢獻度研究、淡海新市鎮港坪營區與高雄新市鎮橋頭科學園區導入LID初步規劃與設計原則、本署LID實做案例環境監測分析等項目,提供LID設施更新、規劃設計原則建議與監測成果回饋與工法改進等,期能進一步提升LID設施與都市雨水管理系統結合後之效益。



營建署表示,台灣年雨量雖高,但因地形高差大、雨水入海快速,可留用水資源有限,又因近年氣候變遷,雨季、旱季豐枯期變化更加劇烈,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及用水需求持續成長,除加強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外,更應建構出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的韌性台灣,以加強土地水環境體質與耐性能力,爰賡續辦理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編修與下水道整合研究計畫。

低衝擊開發能結合防洪治水與環境營造

營建署指出,該署近年積極研究與推動結合治水防洪及環境營造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以下簡稱LID),透過貯存、滲透、蒸發及延遲逕流等生態系統為根基的暴雨管理方法,減少地表逕流的發生及土地開發的環境衝擊,同時研提相關法規增修及配套措施之建議,希冀能夠將LID概念導入於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及建築施工與管理之機制中。

結合低衝擊開發設施與都市雨水管理提升經濟效益

營建署表示,近年來雙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等地區,已有LID實施具體案例並回饋相關成果,本委託案盼能透過專業與學術性研究,整合台灣地區設施案例、增編LID手冊,並加入公共設施逕流分擔,及整合下水道排水系統的研究,將LID概念落實於國內都市開發與工程建設中。本次委託技術服務案將著重於開發地區LID設施操作模擬、實際案例探討及監測資料分析,作為後續推動之重要參據並深化LID之作為,目前採購案預定11月底前完成後,即著手辦理LID操作手冊編修、LID與下水道系統連結之都市暴雨管理系統規劃、保水量體於減洪貢獻度研究、淡海新市鎮港坪營區與高雄新市鎮橋頭科學園區導入LID初步規劃與設計原則、都市計畫與設計審議導入LID審查機制等項目,提供LID設施更新、規劃設計原則建議與實際操作案例成果,期能進一步提升LID設施與都市雨水管理系統結合後之效益。



營建署表示,台灣年雨量雖高,但因地形高差大、雨水入海快速,可留用水資源有限,又因近年氣候變遷,雨季、旱季豐枯期變化更加劇烈,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及用水需求持續成長,除加強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外,更應建構出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的韌性台灣,以加強土地水環境體質與耐性能力。

營建署指出,該署近年積極研究與推動結合治水防洪及環境營造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以下簡稱LID),透過貯存、滲透、蒸發及延遲逕流等生態系統為根基的暴雨管理方法,減少地表逕流的發生及土地開發的環境衝擊。已完成「水環境低衝擊開發示範與推動計畫」相關法令整合建議、技術推廣、諮詢輔導及示範案例實作等四大工作面向,透過整合產官學界意見、編撰LID課程教材與認證機制、加強宣導及案例諮詢等,同時研提相關法規增修及配套措施之建議,希冀能夠將LID概念導入於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及建築施工與管理之機制中。

營建署表示,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等地區,已有LID實施具體案例並回饋相關成果,本階段盼能整合台灣地區設施案例、增編LID手冊,並加入公共設施逕流分擔,及整合下水道排水系統的研究,將LID概念落實於國內都市開發與工程建設中,本次將著重於開發地區LID設施操作模擬、LID實際案例探討及監測資料分析,作為後續推動之重要參據並深化LID之作為。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衝擊,臺灣地區受限於先天地理環境及近年氣候急遽的變化,對於水資源的需求日增月益,開發的同時卻常常忽略對大自然造成的衝擊,以至於近年來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漸高,對民眾的生命安全產生極大的損害。「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具有「前瞻」之概念,並融入海綿城市之概念,其作法是將城市設想為海綿,單一開發或建築基地均應具有吸水、保水、貯水、過濾水的功能,水一來就立刻收納,像是被海綿吸收一樣,是以分散式、小規模的就源處理設計,透過貯存、滲透、蒸發及延遲逕流,並以生態系統為根基的雨水管理方法,並且可帶來涵養水源、美化城市、改善生態環境及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等附加價值,因此結合治水防洪及環境營造的「低衝擊開發」,能夠對水資源加以控管,增進日後環境的永續經營。

前階段「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編製與案例評估計畫」已於104年6月完成,成果含編製完成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提出各項低衝擊開發設施單元設計與效能說明,並制定完成相關輔助分析圖表、模式及評估指標,可提供產、官、學界參考。

為使成果得以落實並廣為推廣,藉由辦理類似說明會,讓各界知曉,並加以推廣及落實執行,本署絕對是責無旁貸。因此,本署已於106年9月至107年1月間分別於嘉義市、高雄市、新竹縣、桃園市、新北市及台北市辦理推廣說明會,每場說明會中除將本署印製之手冊贈與各縣市政府,作為低衝擊開發相關政策與工程施作的參考之外,同時也辦理低衝擊開發基本介紹的說明及相關設施概念與設計原則的講解。使說明會不僅是將「低衝擊開發」概念推廣至各相關單位,同時提供諮詢與討論的雙向平台。

此外,本署亦已於107年1月22日、23日舉辦了為期兩天低衝擊開發基教育訓練課程;其中,第一天的課程內容包括了低衝擊開發基本概念、設施設計及配置等基本課程,並介紹了美國環保署(U.S.EPA)公開發行的SWMM降雨逕流模式基本設定,且搭配現有案例讓學員們可操作練習。

第二天則走訪現有低衝擊開發案例:道路─桃園市蘆竹區大華北街、學校─新北市中和區自強國中小、產業園區─新北市板橋區遠東資訊園區。透過現地完工案例參觀,讓學員們可直接接觸低衝擊開發設施,現場更有相關測試、可視設施及工程機構之解析,使低衝擊開發運作的過程變得透明並易懂。

說明會等活動對「低衝擊開發」的推動只是一個開端,期待藉由產、官、學各界通力合作下,儘快達成目標,共創美好的居住環境。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有鑑於國內已有許多施工單位陸續引進低衝擊開發進行相關設施之施作,然並未對已完成之低衝擊開發設施進行監測,故無法了解個別低衝擊開發設施及整體工程之成效,亦無法觀察其生命週期並回饋資料,作為後續維護及改善低衝擊開發工程之建議,據此,該署將於高雄新市鎮範圍內施作「高雄新市鎮綜合示範社區14條低衝擊開發人行步道示範工程」,透過選擇不同斷面尺寸(級配層厚度30公分、50公分、70公分),及級配層 (ASTM規範規定之57號骨材級配、「透水性鋪面使用手冊」之JIS A5001規範C-40號骨材級配及傳統路工級配搭配最大乾密度90%)等,辦理人行道工程設計與施作,並於完成後進行3年監測,將所蒐集資料分析,藉以取得低衝擊開發設施與傳統道路工程在保水、減洪、降溫上之差別及成本分析,作為後續推動方向上更明確之建議與設計者選擇之參考。

內政部營建署指出,目前除協助內政部土地重劃工程處以林口新市鎮機場捷運A7站區之廣十八、廣十九用地作為水環境低衝擊開發之示範區外,並已規劃淡海新市鎮「新市國小」及林口新市鎮機場捷運A7站地區「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做為示範區,將於示範區內執行監測工作,以利評估水環境低衝擊開發之效益,盼能成為國內低衝擊開發技術之優良案例外,並能了解低衝擊開發設施及整體工程之成效,觀察其生命週期表現,並回饋資料,作為後續檢討低衝擊開發工程之依據。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希冀能透過實務工程技術之建立,並透過實務案例檢視未來推廣時,低衝擊開發設施融入現有基礎工程中可能遭遇問題及修訂操作手冊之方向,並以積極態度持續研究與推動「低衝擊開發」,以有效降低開發對自然之衝擊,俾使國內各項工程及相關開發計畫均能符合低衝擊開發理念,降低因氣候變遷所產生暴雨帶來之災害,達成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目標。


2016-02-19「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編製與案例評估計畫」相關資訊內容  

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

  • 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編製與案例評估計畫:

LID總結報告本文

LID總結報告附件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農業部】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114至117年度(第五期)

 

URBANSCAPETW:【國家發展委員會】委員會議新聞稿(109520日後)
http://urbanscapetw.blogspot.com/2021/01/109520.html

國發會今(25)日召開第116次委員會議,會中就國發會提報112年截至11月底之「整體公共建設計畫執行情形」、行政院交議,行政院交議,農業部陳報該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114至117年(第五期)」草案、行政院交議,教育部陳報「國立中興大學南投分部大學城建置計畫(112至116年)」草案等案進行討論。

國發會審議通過農業部「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114至117年度(第五期)

國發會12月25日召開第116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行政院交議之農業部「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114至117年度(第五期)」,全案將陳報行政院核定。本計畫結合藏水、保土、韌性及永續等4個面向,建構軟體防災及硬體減災雙重防線的6大策略26項措施,達成保育臺灣山坡地水土資源及減免災害的目標。

國發會表示,臺灣山坡地總面積為267.7萬公頃,佔總面積之74%,復以地形陡峻,河流坡度大,岩性鬆脆,高度風化之地質脆弱,造成表土沖蝕嚴重,溪流含砂量大,淤積快速,造成山區坡地災害發生頻繁。農業部執行「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110至113年度(第四期)」,除持續提升地方政府防災能量,強化社區自主防災能力外,完成後可保護土地面積約32萬公頃,可控制土砂量約為2,455萬立方公尺,水土保持監督檢查約19,000件次,達到妥善經營與管理各種不同功能山坡地,並調節集水區產砂量與涵養水源能力,促進國土資源永續利用發展等目標,在歷次颱風豪雨期間有效降低災害損失及民眾傷亡,整體治山防災成果顯著。

國發會強調,為賡續達成恢復山坡地自然水土資源涵養能力之政策,農業部提報「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114至117年度(第五期)」,計畫總經費為144億元,本計畫採取軟體防災及硬體減災的雙防線思維,並提出6大策略26項措施,其中軟體防災策略包括土石流自主防災與監測、集水區調適規劃與淨零策略推動、山坡地監督與管理、韌性坡地及區域性水土資源保育、資料整合加值與分析等5項,硬體減災策略則是治山防災。

國發會指出,本計畫為落實農業部門2040淨零排放政策,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已訂定水土保持工程減碳路徑及減碳參考指引,以2020年及2021年的平均碳排當基準年,2023年起減碳5%,至2040年達到減碳50%的目標。另集水區調適策略也會導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改變過去集水區的治理較偏重於解決單一的土砂災害課題,本計畫將會考量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等7大社會挑戰,以恢復健康的集水區為願景,邁向人與自然共好的未來。同時本計畫也會依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的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持續強化農村水保署建置的集水區友善環境生態資料庫,落實生態檢核的資訊公開及民眾參與。

國發會進一步表示,農業部將持續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辦理水庫集水區治理及山坡地土砂災害防治、加強山坡地監督管理、推動土石流社區自主防災、建構社區安全的山坡地防災體系,並強化水土保持及土砂災害防治宣導,使人民免於山坡地土石流災害之威脅與恐懼。


 

【臺北市】綠屋頂及綠能示範社區服務團

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        https://dba.gov.taipei/

綠屋頂及綠能示範社區服務團    https://www.ec.gov.taipei/

原 綠屋頂及綠能示範社區服務團


112-08-29。112年度北市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評估診斷名單結果出爐!

臺北市政府為推動社區節能減碳,今年持續提供本市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改善免費評估診斷,經社區自我檢視並提出申請、市府委託專業團體免費協助輔導,並由專家學者依改造性能評估後進行選案,本年度共選出20案可獲得建管處提供的智慧綠建築改造免費評估診斷,用以提供社區打造低碳綠色便利生活家園之參考。

建管處處長虞積學表示,自105年起迄今,每年皆提供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免費評估診斷,共完成131案社區評估診斷;另每年皆提供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改善補助經費,民眾可依據「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補助社區既有建築物之綠能智慧建築改善作業須知」規定提出申請,今年度補助選案結果將另外擇期公布(預計今年10月間)。

虞積學進一步說明,本年度建管處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協助受理各項申請及提供免費專業協助,如有疑問,民眾可向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專線:02-86676111轉217或183洽詢服務(或撥建管處服務專線:1999轉2737或8405),亦可密切關注建管處「綠能智慧建築改善服務團」網站。


111-12-21111年度北市府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改善補助名單結果出爐!

臺北市政府為藉由公私合力,一同創造節能、健康、便利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今年持續提供本市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改善工程補助,經社區提案、市府委託專業團體免費協助輔導,再由專家學者依改造性能評估後,本年度共完成14案社區改善,並另選出15個社區可獲得建管處提供的智慧綠建築改造補助經費,用以打造低碳綠色便利生活家園。

建管處處長劉美秀表示,自105年起迄今,市府每年皆提供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改善補助經費,並逐年檢討調整改善工程補助總金額上限至800萬以鼓勵改善工程執行,民眾可依據「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補助社區既有建築物之綠能智慧建築改善作業須知」規定提出申請,審查通過每案最高可補助工程總經費49%,並以300萬元為上限。

劉美秀進一步說明,本年度建管處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協助受理各項申請及提供免費專業協助,如有疑問,民眾可向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專線:02-86676111轉217或183洽詢服務(或撥建管處服務專線:1999轉2737或8405),亦可密切關注建管處「綠屋頂及綠能示範社區服務團」網站(https://www.ec.gov.taipei/)。
 

111年度既有建築物綠能智慧建築改善補助名單PDF



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LOCALCULTURETW:【臺灣考古】考古遺址

TWECOLIVING環教場所【臺北市】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芝山岩考古遺址    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https://nhsrc.boch.gov.tw/SiteDetail?id=20220505000001

臺灣地區發現的第壹個史前時代遺址

芝山公園 | 臺北旅遊網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388


TWECOLIVING環教場所【臺北市】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https://www.zcegarden.org.tw/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是全台灣第一座文化生態公園,原為軍事情報局彈藥庫,2002年釋出後,經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陸續整修園內建物,並規劃為教育展示、休閒遊憩空間,現委由台北市野鳥學會芝山岩管理處經營。於2005年12月31日正式開放。並於2012年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提供民眾寓教於樂的休閒教育場所。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 Facebook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芝山岩管理處)

台北鳥會 WBST | Facebook


109-09-27芝山公園尋幽訪古 見證臺北城百年歷史

很難想像在臺北市這樣的都市水泥叢林裡,仍保有一座兼具生態與歷史文化特色的綠色島嶼,芝山公園正是這樣的所在。雖然緊臨車陣喧囂的士林區至誠路一段與雨聲街交叉口,但一進入公園,就能感受到恍如隔世般的寧靜氛圍,讓人可以放鬆身心,享受一趟生態豐富的懷古之旅。

芝山公園名稱由來為清康熙年間,福建漳州移民於淡北、士林一帶墾居,因公園地形與福建漳州境內芝山形勢相當因而得名。公園內有一百年古剎「惠濟宮」,建於清乾隆17年(西元1752年)間,迄今已達260多年,民國74年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宮內主祀開漳聖王。


芝山岩在遠古時期是臺北盆地湖泊中的一座小島,芝山岩文化遺址於民國82年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為全國唯一發掘到七個文化層同時存在的史前文化遺跡,包含了臺北地區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歷經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以及少量十三行文化人活動的遺址,反映了整個臺北盆地人類從史前到當代活動的歷程,也是臺北地區唯一現存「芝山岩文化層」遺跡之所在。

日據時期為了興建通往「芝山岩神社」的參道,於是拆除南隘門鋪設長且陡的百二崁階梯,用以彰顯神社的尊榮。步道的盡頭是「雨農閱覽室」,它的前身便是「芝山岩神社」(為了紀念在臺死亡日籍教育工作者),閱覽室前方立著一座紀念當年遇害日籍老師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第一次造訪芝山公園的遊客可以由顯眼的惠濟宮牌樓緩緩拾級而上,通過古意盎然的芝山岩隘門,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臺北盆地,建議訪客不妨慢慢走讀時間廣場上曾經是保衛總統官邸的砲臺遺跡,再到西砲臺找尋臺北盆地演變的過程,相信一定可以發現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

除了悠久的文化歷史,芝山公園亦蘊藏豐富的地質景觀。這裡的地質是2000〜2200萬年前所形成的大寮層,擁有特殊的斷層、風化窗、節理等地質現象,也因為地質屬於容易風化的砂岩,地表亦存在珍貴的貝類化石,因此特別設計平緩舒適的高架棧道環繞整個山丘,藉以保護地表植物及岩層。

芝山公園位於臺北盆地的邊緣,海拔約52公尺,面積約10公頃,擁有極具特色的植物生態,不但可觀察到搭肉刺、蟲屎等濱海植物,亦有士林地區特有的珍稀植物八芝蘭竹,更可以在雨農閱覽室前找尋到高齡三百歲的老樟樹。漫步公園裡,沿途盡是綠葉成蔭、枝葉扶疏的參天巨木,還可觀察到園區內有多處纏勒現象發生,顯現此處林木發育時代久遠,也一起經歷芝山岩的前世今生。

芝山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文化歷史資產,記錄著臺北盆地環境歷史的變遷,親自走訪一趟,不但能沐浴在森林寶庫之中,更帶回了珍貴的文化歷史印記。趁著秋高氣爽的時節,不妨到芝山公園尋幽訪古,一同見證臺北城的百年歷史吧


108-07-27。攜手共探芝山岩遺址,掀起臺北史前面紗 《芝山岩遺址與臺北史前》專書發表會

107-09-29。穿越芝山公園 認識臺北千年史前文化

105-12-22。健走芝山公園 人文歷史一路走讀

105-08-12。穿越時空微旅行 來芝山公園賞文化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