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2030超越圈圈 循環經濟新創展

 

2025「超越圈圈 循環經濟博覽會」盛大開幕|環境部


2030超越圈圈展 | 一年一度循環經濟環保展      https://circular-cross.com/

有春文化 | Facebook



第五屆「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臺北火車站盛大開幕|環境部

為推廣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環境部113年9月25日(星期三)於臺北火車站1樓大廳舉行「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開幕記者會,由環境部彭啓明部長、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及資源循環推廣大使泱泱出席,從25日至28日共4天展覽揭開序幕。本次展覽打造「循環設計」、「共享服務」、「循環再生」、「永續創生」及「國際合作」等五大展區,共52個單位展出國內外資源循環新創服務、設計及產品,包括可重複循環使用的地毯、農廢再生的紡織材料、廢棄蚵殼製作的擴香石、茶具,以及二手交換平台、品質認證的二手3C產品等,本次更首度接軌國際,展出法國團隊在東南亞的廢棄物再生異國特色商品等。

彭啓明部長表示,循環經濟是應對氣候變遷、達成淨零排放及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方式,依據氣候科技現狀報告,氣候科技基金對循環經濟的投資,僅次於氣候調適和交通運輸領域。今年展覽邁入第五屆,更多資源循環新創夥伴與年輕朋友加入,民眾參觀也很踴躍,顯示各界對資源循環的認同及支持,本次的展覽配合綠色設計源頭管理策略,從源頭改變產品設計,生產前就要考慮到產品不使用後如何再循環,並且使用再生料製造,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以永續循環的生產及消費模式,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而民眾也從生活中以行動支持循環設計的產品及服務。

超人氣國民女友-泱泱今年受邀擔任資源循環推廣大使,與展出單位「優織隆」、「艾斯朵朵」及「青田兔庭」合作,以一身鳳梨葉纖維渣料製成的鳳梨皮革長裙、回收寶特瓶紗上衣,搭配玉米基皮革永續小包出席開幕活動。泱泱表示,地球資源有限,平時出門必備購物袋、環保吸管和水壺,除了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號召親朋好友加入永續行動,也期盼消費者選購符合資源循環設計理念的商品,如使用再生料、設計耐用、易維修的產品,來支持資源永續。

本次展覽別出心裁,有藝術家翁國嵩老師以廢棄金屬線創作的大型藝術作品《鷺鳥與水牛》象徵「牛(扭)轉新生 資源再生」,還有專精為科技產品延壽的「百事益」、提供以租代買家具租賃服務的「大漢家具」、將咖啡渣及茶渣等再製動物飼料原料與料添加劑的「京冠生技」、打造100%重複使用地毯的「太格地墊」、運用魚鱗提取膠原蛋白作為毛小孩營養食品的「蓋樂生技」、以果皮及種子等農廢製成植物保護製劑的「Charco恰口」,還有來自柬埔寨、深耕塑膠廢棄物循環文創商品的法國青年「Trash is nice」跨海參展。展覽線上導覽手冊https://www.reca.gov.tw/RecyclingCase,現場提供QR Code下載。

為使各界瞭解臺灣企業如何實踐循環經濟,9月26日上午10點於展區舞台,舉辦「共創韌性臺灣:循環經濟實踐案例」推廣會,由循環台灣基金會與環境部、經濟部及農業部合作,盤點臺灣企業實踐循環經濟優秀案例彙編成冊,包括農業與食物、紡織與衣鞋配件、建築與家具家電、運具與包裝容器、電子與化學等五大領域,會中邀請循環台灣基金會分享手冊編撰理念,並邀請共享雨傘的樂眾科技(股)公司、製造犀牛盾手機殼的愛進化科技(股)公司,以及利用剩餘麵包加值再造為啤酒及各類美食的蝶釀永續有限公司,分享推動歷程與經驗,與觀眾一起探索循環經濟的各種創新及無限可能,展開一場邁向零廢棄與淨零的永續之旅。

環境部表示,去年展出吸引超過5,200人逛展,顯示民眾對資源循環的認同及支持。本次展覽延續舉辦歷屆最受親子歡迎的手作活動,歡迎大家共襄盛舉!接續臺北場的活動,113年10月19日至11月10日將在桃園中原文化園區接續展出「超越圈圈 循回桃園」,詳情請見活動官網https://circular-cross.com/




2023-10-17「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科教館盛大開幕!

為推廣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落實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目標,環境部於10月17日(星期二)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行「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開幕記者會,由環境部沈志修次長、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及資源循環推廣大使謝哲青出席,為10月17日至22日共6天的展期揭開序幕,展出主題包括「循環共享」、「循環材料」、「循環設計」及「循環文創」等,涵蓋資源循環新創服務、設計及產品,共50個單位參展,以貼近生活的展出方式,希望讓民眾了解資源循環理念並融入於生活中。


環境部沈志修次長於致詞時表示,「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今年邁入第四屆,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循環企業加入,民眾參觀踴躍也顯示對資源循環的認同及支持。因應循環經濟國際趨勢及臺灣2050淨零目標,環境部今(112)年8月22日成立資源循環署,專責資源循環政策規劃與管理,以「3大循環策略」、「2大驅動支柱」為施政主軸,策略包含「綠色設計源頭管理」、「能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量能平衡及管理」等3大策略,並串聯上、中、下游產業暢通循環網絡,同時發展創新技術與制度,作為支持驅動資源循環的支柱。本次的新創展配合綠色設計源頭管理策略,從源頭改變產品設計,生產前就要考慮到產品不使用後如何再循環,並且使用再生料製造,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以永續循環的生產及消費模式,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而民眾也從生活中以行動支持循環設計的產品及服務。


環境部今(112)年邀請人氣作家兼主持人-謝哲青擔任資源循環推廣大使,謝哲青表示,有感於近年氣候變遷威脅及資源的有限性,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消費者擁有選擇權,挑選循環設計理念商品或服務,來減少地球資源的耗竭,透過消費者的影響力,帶動生產者綠色設計,才能讓資源不斷再利用。


本次展覽有令人驚豔的資源循環產品設計或服務,包含提供資訊產品服務化租賃解決方案、專精維修為科技產品延壽的「百事益」、協助各類塑膠再循環利用,為廢棄物找尋全新商業路徑的「塑佳材料」、使用農業廢棄材料製成環保盆栽容器的「Green Pandora」、回收飯店剩餘肥皂再製新皂的「大春煉皂」、每年回收超過4萬公斤玩具循環分享給弱勢的「台灣玩具圖書館」等。此外,展覽現場使用的陳列展架及座椅也納入「耍廢」概念,皆是租賃使用海洋廢棄物及保麗龍再製的再利用產品,展覽結束後將可重複使用,展覽期間更有適合親子參與的手作活動,適合闔家蒞臨觀展。


環境部表示,17日起為期6天的展覽活動,誠摯邀請大家踴躍參加。活動詳情請見https://circular-cross.com/,展覽線上導覽手冊https://www.reca.gov.tw/Download,現場提供QR Code供參觀者下載。


2022-10-08循環經濟新創展在松菸 環保署邀您蒞臨參觀

為增進各界對生活情境中循環經濟理念展現的體驗,環保署於10月12日(星期三)至10月16日(星期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舉辦「2030超越圈圈循環經濟新創展」,規劃循環共享、綠色循環科技、循環設計商品及結合文創等主題並採情境佈置形式展出,歡迎企業、民眾、學校等蒞臨免費參觀。

環保署表示,本次展覽係以資源循環為主軸,推廣產品環境友善化設計及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結合約60個循環經濟理念設計的產品、技術及服務,更有許多資源循環理念結合文創的商品展出。現場有許多具特色的參展單位,例如循環共享區邀請全國首創家電出租共享平台的電電租參展,提供平台讓家中有閒置電器的民眾,上網出租讓需求者租用;綠色循環科技區的百事益公司,針對IT/3C,以專業修繕技術延長產品壽命,並提供維修品保固,讓消費者買的心安;循環設計商品區的官田烏金成功將「菱角殼」炭化成符合歐州生物炭認證(EBC)&國際生物炭倡議組織(IBI)規範的「菱殼炭」材料。而文創設計區則是有ReWood利用果農廢棄的果樹、修枝等廢材再製為療癒家飾品「炭盆栽」,歡迎各界一同來探索。

除了豐富多元的主題展區外,現場將舉辦數種不同類型的循環經濟體驗活動,包含布口罩印製、海廢共同創作、海廢塑膠再製香氛蠟燭盆栽等,此次展覽特別邀請到時尚設計師黃秀瑾老師,號召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循環思考及設計,民眾也可以帶著自家的舊衣一起來現場進行改造。本展覽同時有許多「零廢棄」的裝置藝術,呼籲人類應更珍惜我們的資源。

本次展覽以創意多元方式,將資源循環理念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展覽輕鬆有趣且寓教於樂,適合親子共同觀展,誠摯邀請大家一起來響應永續消費的行動。


活動官網:https://circular-cross.com/

附件:循環經濟新創展導覽手冊  https://fliphtml5.com/xhcsm/llty


2030超越圈圈展 | 一年一度循環經濟環保展 | 有春文化

https://circular-cross.com/

 



無機資源循環產業聯盟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無機資源   https://www.reca.gov.tw/inorganics

https://www.reca.gov.tw/InorganicResourceCycle


無機資源循環產業聯盟

 

從建築廢料到永續城市:無機聯盟以循環思維整合產業力 引領台灣成為亞洲綠色熱點 | 永續藍圖 - 好生活 | 中央社 CAN

https://howlife.cna.com.tw/sdgs/20251022s007.aspx

 

循環署攜手業者共創無機資源靜脈產業價值|環境部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a3f1d201-0f25-4fef-8f01-e447097d6960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監察院】太陽光電申設相關疑義案

 

太陽光電申設相關疑義案

監察院針對太陽光電申設疑義提出調查報告 —行政院應強化協調與防範不法—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796&s=35012

日期:114-10-20

監察委員:紀惠容、田秋堇、范巽綠

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司法及獄政委員會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紀惠容委員、田秋堇委員、范巽綠委員有關「太陽光電申設相關疑義」案之調查報告。建議行政院應強化協調與防範不法,調查意見摘要如下:

一、綠電發展攸關產業出口競爭力,但推動不符預期

因應全球暖化及國際倡議RE100 (註),企業須承諾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不包含核能),已成為跨國大廠的重要採購標準,綠電發展攸關我國產業出口競爭力,能源轉型為我國重要政策,然行政院規劃於114年達成再生能源占比20%及光電發電量20GW(百萬瓩)目標,惟截至113年底,太陽光電實際設置量僅達14.28GW,推動進程延宕。調查委員紀惠容、田秋堇、范巽綠發現,光電推動面臨機關間協調不足、審查程序繁瑣不夠透明、審查標準不一,以及土地取得困難等多重因素,導致大型案場開發期程冗長,部分外資母公司已評估調降我國投資評級。就此,行政院應強化綠能相關機關間之協調與整合,落實行政一體性。

二、光電發展面臨不法勢力干擾,法務部應強化查緝對策

有關報導指出,有外資業者因開發案遭黑道恐嚇而退出臺灣市場,經調查委員詢問法務部及所屬調查局,法務部已就110年至113年間各地地檢署偵辦妨害綠能案件共71案、起訴114人,分析涉及貪瀆、地方勢力介入及勒索等不法行為。但因光電設施投資金額龐大,加上程序不夠透明,易引起地方勢力覬覦。就此,法務部應研議有效查緝對策以防範不法。

三、光電申設審查標準不一,行政院應督導明確化審查規範

另調查報告指出,光電案場開發從中央至地方涉及:電業籌設許可、土地使用容許或變更、施工許可、道路使用許可、電業執照核發……等多階段行政程序,期程冗長,法規繁複。業者往往於前期已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土地承租與整合,卻可能因審查標準不一、法規變動等因素而遭駁回,導致投資不確定風險上升。就此,行政院應督同經濟部及農業部,明確化審查標準,並於法規修正時設合理過渡期,以符行政程序法所揭示「信賴保護」及「維護法安定性與政策可預測性」等意旨。

四、應有完整能源發展與國土利用規劃

本案調查發現,地面型光電所需用地每年新增面積約全國農地千分之二,屢受「與農爭地」批評,然糧食安全與農業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農地閒置或違規使用等多重因素亦有相關。三位委員指出,行政院應督同內政部、農業部及經濟部,整體檢視能源發展與國土利用規劃,兼顧糧食安全與能源轉型目標。

五、漁電共生未達預期,應檢討根本原因

漁電共生規劃至114年裝置容量4.4GW,截至113年底僅達997.2MW,進度約23%,又審計部臺南市審計處函報本院,查核臺南市112年漁電共生案場,通過率不到一成。座談時業者亦反映,目前多以電費收益補貼養殖經營,若無光電收益,漁民普遍缺乏經營意願;若強制光電業者從事養殖,則學習曲線長。調查委員認為漁電共生政策立意良善,亦有相當成功案例,經濟部應檢討漁電共生推動落後原因,農業部則應檢討養殖產量不如預期之原因,研擬具體改善措施,營造有利發展環境。

六、光電產業發展風險

調查委員發現,我國光電案場開發,多由土地開發業者主導,同時承攬案場施工、電業執照申設等,然部分業者缺乏足夠技術能力與資金,貿然採「以小博大」策略,後續難以支撐,於取得電業執照後旋即出售股權以賺取多數利益,引發各種亂象及訾議。惟據經濟部表示,現行「電業法」對於轉投資、股權轉讓及投資結構尚無相關限制與規範,致該部對此類完工後股權轉移之案場數量均難以掌握。爰此,三位委員認為經濟部允宜檢視並研擬改善合理申設資格與審核措施,確保產業健全發展並降低潛在風險。

七、光電回饋金制度應明確與透明化,確保公益性運用

最後,調查報告指出,光電回饋金包括農地變更回饋金(農變回饋金)與電力開發協助金(電協金),但實際回饋至案場所在地的比例偏低。另,業者為爭取地方支持而提供額外捐款,易形成灰色地帶,遭不法分子藉機勒索。調查委員認為,行政院應督同經濟部與農業部,研訂明確之回饋金分配原則與運用範疇,優先用於在地弱勢照顧、公共設施改善,以及農業與綠能協同發展等公益性用途。

調查委員紀惠容、田秋堇、范巽綠指出,能源轉型為我國重要政策,對綠能發展亦訂有目標,但調查發現,太陽光電推動面臨申設制度變動、行政程序透明度不足等,不僅影響投資信心,更衍生不法勢力介入風險。行政院允應督導有關機關確實檢討,以符合行政程序法意旨;法務部應研議有效查緝對策,遏止妨害綠能產業發展之不法情事,以健全投資環境與維護社會公信力。

註: 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匯聚全球最具影響力企業,以電力需求端的角度,共同努力提升使用綠電的友善環境;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西元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報使用進度。RE100依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reenhouse Gas Protocol)的定義,接受風力、太陽能、地熱、生質能、水力,綠氫等再生能源項目,但不包含核能,而形式包含自發自用、綠電採購、再生能源憑證等。請參見  https://www.re100.org.tw/。


相關連結     調查報告連結

 

監察委員對「光電申設爭議案」澄清稿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sms=8912&s=35104



國政願景【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

 

總統府氣候委員會睽違半年再開會 關注氣候調適、建築淨零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睽違半年,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昨(30)日召開,委員會表示,在下月即將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前,將正式公布台版「NDC3.0」,宣布我國2035年減碳目標。

半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委員會關注地方的減碳責任及風險調適作為不足,環境部表示,未來中央補助款可能與各縣市減碳及調適規劃的表現連動,也將與地方研議、訂出各縣市的減碳責任與氣候調適指標。

總統賴清德在會中針對建築淨零提出三項指示,要求內政部研議強制要求不動產租售時揭露建築能效標示、2028年完成中央機關建物能效健檢、加速推動淨零建材及創新,並訂出2030、2032年的階段性目標及強制標準。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      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716


總統主持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5次委員會 盼共創淨零轉型新局 打造臺灣韌性廊道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5次委員會議」

114年10月30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581

賴清德總統今(30)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5次委員會議」時表示,臺灣近年來積極推動循環經濟及能源轉型政策,上週環境部公布《臺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也正在推動資源循環法規修法工作;去年綠色科技產業附加價值已超過5千億元,證明「綠色成長」是驅動國家整體發展的強大動能。

總統強調,未來除了要繼續強化這股動能,做到「政府領航、民間齊心」,共創淨零轉型新局;也會結合更多民間力量,逐步強化面對災害能力,建立更完整氣候調適機制,提升各城鎮韌性,在臺灣打造「韌性廊道」,因應各類型的挑戰。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第五次會議,也正式啟動第二屆委員會的任期。

在會議的一開始,我要代表政府感謝第一屆全體委員這一年多來的專業貢獻與建言,協助政府確立國家減碳目標、整合跨部會行動等多項關鍵工程,為臺灣的淨零轉型奠定重要的基礎。

接下來,淨零轉型將全面進入「加速落實」的階段。今天我們要歡迎兩位新成員:一位是來自成功大學的林子平特聘教授;另一位是臺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同時也是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的雷雅淇委員。

而因應行政團隊的調整,行政院張惇涵秘書長將與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共同擔任本委員會執行秘書,副執行秘書則由總統府鄭俊昇副秘書長擔任。此外,因職務異動,由國發會葉俊顯主委及經濟部龔明鑫部長擔任委員。感謝各位委員加入委員會,也期待一起創造豐碩的工作成果。

過去幾個月,丹娜絲颱風、樺加沙颱風接連來襲,對雲嘉南和花蓮造成嚴重災情,而在每一次挑戰中,我們都看見臺灣社會的良善與韌性。

我要再次感謝所有堅守崗位的第一線人員以及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救災超人,中央也會持續與地方合作,完成各項復原工作。

除了風災水患,異常的酷熱也籠罩全臺,持續到10月的高溫就是最清楚的警訊,這樣的氣候災害,未來只會更頻繁、更嚴峻。從亞洲的暴雨、歐洲的熱浪、到美洲的森林大火,極端氣候已經是全球的「新常態」,持續衝擊著每一個國家的社會與經濟。

與此同時,國際的貿易格局也正發生劇烈的重組,新的關稅壁壘、新的綠色供應鏈要求,都對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帶來複合式的挑戰。

來自氣候與經濟變化的雙重壓力,也對社會造成不安、加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但政府的態度很明確:我們一定會做人民與產業的後盾,堅定轉型的方向,讓臺灣迎接挑戰、成功轉型、穩健邁向世界。

政府會全力維持電力的穩定供應,確保民生與產業的用電需求。對於受到國際情勢衝擊的產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政府也會持續提供各項協助,一起克服挑戰。

正因為外部的挑戰如此嚴峻,我們更要堅定內部的轉型,因為一個更具韌性、更能適應氣候變遷的臺灣,才是一個經濟更自主、國力更強盛的臺灣。

臺灣正走在轉型的路上,並且大步前進。就在上週,環境部公布《臺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我們預計最快在明年正式公布「2050年循環經濟路徑圖」,也正在推動資源循環法規的修法工作。

去年臺灣綠色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已經超過5千億元,占GDP的2%。其中,循環經濟、再生能源系統、能源效率領域的附加價值,更占了綠色科技產業的7成3,顯示出關鍵地位。

這是臺灣近年來,積極推動循環經濟及能源轉型政策的具體成果,證明「綠色成長」是驅動國家整體發展的強大動能。

我們要繼續強化這股動能,讓轉型的契機擴散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做到「政府領航、民間齊心」,共創淨零轉型的新局,是我們加速落實階段的關鍵課題。

我們除了要倚重所有委員的專業,稍後也特別要借重簡又新顧問的宏觀視野,給予我們勉勵和提醒,讓我們在公私協力上可以做得更好、更到位。

而我們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因此,今天的會議將聚焦兩大議題:

第一,是人民的「安居」。一個更節能、更不怕風雨的家,就是韌性國土的基礎。稍後內政部將報告「近零碳建築的轉型與展望」,包括設下2030年可達成住宅部門減碳35%的目標,來為這個重要的工程擘畫更清晰的藍圖。

第二,是人民的「健康」。我們推動淨零,不只是為了減碳,更是為了乾淨的空氣。環境部將會報告「淨零路徑下,空氣污染改善的共效益契機」,探討如何創造雙贏。

在轉型這條路上,挑戰很多,但我們不能因為眼前的風雨,就偏離正確的航道。

未來,政府會持續努力,並結合更多民間力量,逐步強化臺灣各地面對災害的能力,建立更完整的氣候調適機制,提升各城鎮的韌性,在臺灣打造「韌性廊道」,來因應各類型的挑戰。

這是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總體戰,需要政府、產、學及社會各界的攜手合作。讓我們凝聚所有力量,化挑戰為契機,共同打造一個更好、更強、更具韌性的臺灣。

隨後,總統聽取簡又新顧問主講「政府領航、民間齊心:共創淨零轉型新局」、內政部董建宏次長報告「近零碳建築的轉型與展望」及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淨零路徑下空氣污染改善共效益契機」。接著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顧問: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三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發會主任委員葉俊顯、內政部長劉世芳、財政部長莊翠雲、經濟部長龔明鑫、交通部長陳世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臺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公民團體代表委員: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臺灣公民參與協會創會理事長何宗勳、臺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秘書長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臺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暨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雷雅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國際政經學院副教授林子倫、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鄭俊昇。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 強調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 盼與民間共同推動有序轉型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

114年4月24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196     

賴清德總統今(24)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時表示,政府將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審慎規劃臺版CBAM、協助企業完備產品碳足跡數據資料庫,以及推動循環經濟與產業國際化,打造「綠色臺灣品牌」。並善用金融市場影響力,驅動整體社會的永續行動,也將擴大綠領人才培訓量能,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扎根。

總統強調,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都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政府會與民間攜手合作,化危機為轉機,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挑戰,共同推動有序轉型,讓國家繼續向前行,讓臺灣變得更強、更好、更具韌性,也為後代子孫留下繁榮、永續的家園。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首先,我要再次感謝各位顧問及委員過去幾個月來的積極參與,提供寶貴的建議,讓我們在上次會議提出了國家減碳新目標,持續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

前天是「世界地球日」,我也在這個場地跟許多環保團體朋友見面交流,我也非常感謝這些環保先進、夥伴們,為了守護臺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在全球氣候變遷以及國際貿易格局重塑的浪潮中,頻繁的極端氣候災害在全球不斷發生,國際供應鏈的減碳需求也持續擴大。近來,美國政府提出新的關稅政策,也對臺灣的產業帶來許許多多的挑戰。

我們注意到,許多產業因為經營的不確定性提高,民間對減碳、ESG轉趨觀望。對此,行政團隊已經積極審時度勢,滾動式地調整策略,一定會做產業的後盾。

然而,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都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我們必須堅持具有韌性與前瞻性的策略,來推動國內產業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打造完整的綠色供應鏈,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強化我們的國力。

政府會和民間攜手合作,化危機為轉機,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挑戰,讓臺灣的經濟繼續轉型、進步,堅持邁向低碳及永續,讓國家繼續向前行,讓臺灣變得更強、更好,也更具韌性。

今天的會議,將由環境部及金管會分別報告「因應變局,掌握綠色轉型契機」以及「綠色及轉型金融:台灣淨零的助力」,向大家說明行政團隊如何強化氣候治理與執行力,以及如何協助各界面對挑戰、接軌國際、掌握契機,共同邁向低碳永續的新未來。

政府將會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與國際制度接軌,避免高碳產業遭受國外關稅懲罰,能夠保障外銷的競爭優勢;我們也會審慎規劃臺版CBAM,維持國內合理公平的競爭條件。

政府會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碳盤查、ESG揭露等減碳工具,逐步完備產品碳足跡的數據資料庫、支援外銷企業符合國際要求;同時,我們要促進資源整合、推動循環經濟與產業國際化,打造「綠色臺灣品牌」。

在推動淨零轉型的路途上,金融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透過設計多元的投融資工具與金融商品,並且在授信評估中納入ESG考量,將可以帶動企業及社會大眾重視氣候風險,同時支持低碳產業發展,進而驅動整體社會的永續行動。

臺灣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市場,憑藉著ESG與永續金融領域的紮實基礎,我們要善用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為全球落實淨零轉型,貢獻臺灣的智慧與力量。

在上次會議,我提到,加強社會溝通及氣候變遷教育非常重要。目前,對於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所提出的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行政院、環境部與各部會已經啟動一系列的社會溝通會議,邀集產、官、學、研以及公民團體,積極對話、凝聚共識,共同思考氣候解方。

此外,環境部已經結合大專校院,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將在北、中、南、東四區分設區域培育中心,擴大綠領人才的培訓量能。除了走進大學校園辦理講座活動,我也希望能夠針對高中生與教師,規劃推出氣候與淨零的線上課程。

因為在淨零這條路上,我們不能遺漏任何人,更要積極和年輕朋友對話,讓年輕朋友逐步走入新興的綠領就業,來為國家增能、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扎根。

讓我們一起攜手金融業、產業界與社會各界,共同推動有序轉型,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為後代子孫留下繁榮、永續的家園,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因應變局,掌握綠色轉型契機報告」,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彭金隆主任委員報告「綠色及轉型金融─台灣淨零的助力報告」。接著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二位副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交通部長陳世凱、農業部長陳駿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彭双浪、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公民團體代表委員: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 盼政府民間協力落實低碳生活 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時指出,行政團隊在今天會議提出了國家減碳新目標的草案,分別是相較於2005年,臺灣2032年減量百分之32加減2,以及2035年減量百分之38加減2。我們要以2032年的目標在國內積極行動,並且致力以2035年的目標接軌國際的減碳進程,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

總統表示,為了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各級學校、民間力量的積極投入。期盼各級政府與各界團體、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從學校、社區、社群、傳媒等多元管道,進行廣泛且分眾的科普教育推廣及理念宣傳,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認知與共識,進一步引發行為的改變,落實低碳生活。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再過幾天,我們也即將迎來農曆新年,首先,我要祝賀大家新年快樂。

我也要感謝各位顧問及委員過去三個多月來,積極參與工作小組的討論,提供專業的建議,讓我們一起逐步凝聚共識、聚焦目標、推動政策的進展。

新的一年,我們繼續攜手面對挑戰,讓臺灣持續邁向永續發展。

2025年才開始沒多久,美國加州洛杉磯就遭逢嚴重的野火肆虐,可能成為美國史上損失最慘重的野火災難。

世界氣象組織也宣布,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首度超過工業化前水準1.5度C。2024年一整年,在全球也有多起高溫、乾旱、強降雨、風暴等天災發生。這些極端氣候事件都不斷提醒我們,氣候變遷調適的急迫性及必要性。

也因此,氣候公約呼籲各國,在今年COP30前提出2035年的「國家自定貢獻」,也就是NDC3.0,加大、加快減碳步伐。

這幾年的氣候大會COP主辦國,像是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西等,以及日本、美國都相繼提出新的減碳承諾。

而世界各國下一輪NDC的更新就在今年2月,因此預計從下個月起,就會有更多國家跟進。

我們也要問自己:臺灣能不能在全球的減碳浪潮中站穩腳步,甚至跟上國際社會的步伐?而我們的答案,必須是肯定的。

尤其,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世界扮演重要角色,棒球我們也拿了第一,在很多領域,我們皆有不錯的表現。國際社會看待臺灣,已經不是過去的臺灣,我們有必要更積極地善盡國際的責任。

因此,環境部在上個月已經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更新並強化臺灣2030年的NDC目標,從原先的相較2005年減量百分之24加減1,提升到百分之28加減2。

在上次的會議,我提出,我們要更新設定2032和2035年更加積極的減碳新目標。因此,在今天的會議,行政團隊提出了國家減碳新目標的草案,分別是相較於2005年,臺灣2032年減量百分之32加減2,以及2035年減量百分之38加減2。

我們要以2032年的目標在國內積極行動,並且致力以2035年的目標接軌國際的減碳進程,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

我要強調,這些目標都是經過務實的盤點來設定。過去這段時間,由鄭麗君副院長帶領行政院永續會淨零小組,與各部會、專家學者密集開會、討論,先是檢視優化各部會「由下而上」提出的自主減碳行動計畫,減碳量仍有不足。

於是,行政院淨零小組再「由上而下」提出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計畫,進一步增加減碳量。透過各部會「由下而上」的自主計畫,和行政院「由上而下」的宏觀角度,加總提出新的減碳目標。

這是臺灣NDC 3.0的Beta版,或許有人會覺得太少,有人會覺得太多;但是,我們是負責任地盤點計畫,務實提出目標。而未來,政府也會依法繼續和各界對話溝通、凝聚更大的共識,讓減碳計畫更加完備。

為了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各級學校、民間力量的積極投入。除了各部會「由下而上」,繼續深化既有減碳目標;行政院更要「由上而下」,列管推動減碳旗艦計畫,透過科技創新、金融支持、排碳有價、法規調適、綠領人才以及社區驅動等六大創新支柱,扮演加速器,驅動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生活轉型。

此外,氣候變遷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必須從國家的層級,才能替整個社會建立並提供積極淨零與調適的共識基礎。

我也要請環境部與教育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積極規劃、全面推動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積極和年輕朋友對話,這是為國家增能,更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扎根。

邁向淨零轉型是我們與全球的「共同目標」,也是為了下個世代及永續臺灣所要負責的「共同責任」,我們一定要結合各行各業及全體國人來「共同行動」。

我希望,各級政府都要開始和各界團體、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從學校、社區、社群、傳媒等多元管道,進行廣泛且分眾的科普教育推廣及理念宣傳,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認知與共識,進一步引發行為的改變,落實低碳生活。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各位的投入與支持。我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讓臺灣穩健務實地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   

隨後,總統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及國發會高仙桂副主委、經濟部連錦漳次長、內政部董建宏次長、交通部陳彥伯次長、農業部陳駿季部長、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依序報告「落實減碳行動計畫」。接著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二位顧問: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三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農業部長陳駿季、財政部長莊翠雲、交通部長陳世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公民團體代表委員: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 期許落實創新轉型改變 迎來世代永續成長機會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

賴清德總統今(24)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時指出,當前全世界都面對極端氣候與減碳的挑戰,臺灣身為全球技術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有必要加大氣候行動來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加速接軌全球減碳進程;也願意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總統表示,政府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就是要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與韌性。未來會逐步推動節能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推動「深度節能」,包括提出投資獎勵、投資抵減、政府補助等方法,協助產業節能;也會推動能源技術服務-ESCO機制,提供保險壽險業資金,改善企業設備與生產流程。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協力,落實創新轉型改變,就能迎來世代永續成長的機會。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首先,我要歡迎上一次請假的彭双浪委員、程淑芬委員,還有林子倫委員今天的加入。

我要感謝現場各位以及線上國人朋友的踴躍參與,這也代表著大家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高度重視。

我們看到,不久前來襲的「山陀兒」颱風,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在10月份,於高雄登陸的熱帶氣旋,更測得17級以上的陣風。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是國家韌性及永續發展的重大考驗。

在國際上,全球更是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2015年的《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每5年必須更新一次的「國家自主貢獻」,也就是NDC;在2021年的COP26上,已經要求各國增加頻率,每2年更新一次,來加快全球減碳進程。而世界各國下一輪NDC的更新,時間就在明年的年初。

因此,我們必須團結力量,打造一個足以應對挑戰並與國際接軌的強韌臺灣。同時,我們也願意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持續加強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就在這個月初,碳費制度正式上路,明年即將開徵,這就是具體的一步。並且,我們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就是要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與韌性。除了要發展多元綠能來開源,我們更要推動深度節能,以及促進儲能技術的應用,促進下一代產業的轉型和發展,強化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機制,並且尋求永續的綠色成長機會,穩健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今天的會議,將先由環境部報告「第一次委員會議列管事項辦理情形」以及「公部門永續長聯盟推動進展」。接著,由經濟部報告「深度節能推動進展」。

從今年8月我們首次開會以來,謝謝副召集人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已經在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淨零專案小組,進行多次的跨部會政策研商討論。

待會,執行秘書暨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也會說明,大家最為關心的能源資訊平台的初步構想,以及減碳新目標目前的盤整進度,讓各位委員和社會大眾都能夠了解政府的施政。

臺灣身為全球技術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有必要加大氣候行動來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且加速接軌國際NDC的步伐。我們要檢視2030的目標,我們要有更大的企圖心突破瓶頸,重新設定2032年和2035年更加積極的減碳新目標。

同時,最好的能源是節能。臺灣的經濟發展,需要產業和外資持續在臺投資,也就需要穩定的電源。節約能源會比開發能源更有效益,也是最具成本效益重要的方式,這也是直接有效的減碳策略之一。當我們多節約一分能源,就可以多減少一分碳。  

去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8結論之一,就是要在2030年讓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從2%提升至4%。提升能源效率已經是邁向淨零排放的國際共識與趨勢。

未來,政府會逐步推動節約能源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推動「深度節能」,從高排放企業到醫院、學校,甚至是家庭、個人,都需要參與。推動「深度節能」不能只有政府投入,而是像經營一支棒球隊,必須有各個角色的參與,才能夠組成好的團隊。

能源技術服務—ESCO,就是球隊的分析師跟訓練師,可以替企業量身制定最具成本效益的節能計畫,確保每一分投入的經費,都能夠達到最佳的節能效果。

因此,未來「深度節能」的推動上,我們需要ESCO的參與,讓陣容更加堅強。政府會與產業合作,提出投資獎勵、投資抵減、政府補助等方法,來協助產業節能。政府也會與保險壽險業者合作,推動ESCO機制,提供資金幫助改善設備、改進生產流程,節省下來的電費再回饋到投資方;而收取的保費將會用在國家建設上,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經濟。

當前,全世界都面對極端氣候與減碳的挑戰,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協力,落實創新轉型改變,就可以迎來世代永續成長的機會。

透過這個委員會,我們不僅要借重各位顧問和委員的專業,多元討論、集思廣益;也會借鏡英國、日本等國家,在綠色成長上創新且務實的策略。透過公部門與各行各業一起行動,我們就能夠更有效率地加速推動臺灣的淨零碳排。

待會也請各位踴躍發言,分享專業和經驗,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公部門永續長聯盟推動進展」,及經濟部連錦漳次長報告「深度節能推動進展」。接著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一位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三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農業部長陳駿季、交通部長陳世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公民團體代表委員: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彭双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


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 總統: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 讓國家永續發展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

賴清德總統今(8)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以召集人身分致送委員聘書,並說明委員會的組成係秉持「跨領域」、「跨世代」、「跨主張」的衡平原則,代表政府有決心透過多元對話方式,凝聚社會共識,讓國人團結一致,面對攸關全球及臺灣未來發展的重大挑戰。

總統強調,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期盼藉由委員會的討論,能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為國家永續發展擬定戰略,進一步讓臺灣社會凝聚共識,讓國家永續發展。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父親節,首先,我要祝福全天下的父親,父親節快樂!也感謝大家父親節的時候,撥出寶貴時間參與今天的活動。

現場有許多位父親,還有剛生完孩子、正在坐月子的黃品涵委員也堅持一定要出席,我們一定要給這位媽媽一個熱烈的掌聲。

我也要感謝所有收看直播的國人朋友,一起來關心國家的未來和發展。

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全球性傳染疾病的影響,以及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挑戰,我在就職滿月的時候,特別宣布總統府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

這三個委員會,希望能夠發揮三大功能,要成為「社會參與的平台」、「社會溝通的橋梁」以及「政策效能的引擎」。

這代表政府有決心,透過多元對話的方式,凝聚社會共識,讓國人團結一致,來面對攸關全球及臺灣未來發展的重大挑戰。

這三個委員會的組成,都是秉持「跨領域」、「跨世代」、「跨主張」的衡平原則。

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為例,我們有8位部會首長投入,並且由環境部彭啓明部長擔任執行秘書。

但是,國家氣候治理的涵蓋面既廣且深,我們需要公私協力、共同努力。也因此,這個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比例,占了65%,女性委員的比例是28.5%。

產業界代表有6位,我們非常感謝彭双浪、賴博司、曹世綸、程淑芬、林筱玫,以及台電曾文生董事長等企業代表的加入,讓臺灣氣候和能源治理的戰略思維,能夠橫跨傳統、跨領域,以及跨高科技產業,也兼顧AI與國際綠色金融的新時代產業需求,前瞻未來、更接軌國際。

我們的公民代表,與產業界代表人數相同,邀請了施信民、李根政、趙家緯、何宗勳、黃品涵、陳惠萍等6位「跨世代」的環境運動先鋒參加。

每一位都是環境運動、第一線努力的代表。非常感謝各位的加入,也期待我們一起擴大和公民社會的對話,共同參與改變體制的深度和廣度。

當然,我們也邀請了跨領域的學者專家,非常感謝林子倫、周桂田、曾重仁、蘇慧貞4位專家的參與。各位分別有人文、理工、衛環以及醫學公衛的背景,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氣候變遷的議題。

今天,我們召開第一次會議,也從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開始進行討論。首先,會由環境部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臺灣的影響衝擊評估」。接著,由台電公司曾文生董事長報告「臺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

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有越來越多的專家提醒,人類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年夏天,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

我們看到,百年大旱與暴雨風災,越來越是夾雜而至。在過去8年民進黨執政期間,抗旱和防水災的應變中心,接連甚至同時開設的次數,就至少19次之多。

上個月底,強颱凱米對嘉義以南4個縣市帶來致災性降雨,不論是平地或山區的單日累積雨量,都跟2009年莫拉克颱風同等級,部分區域甚至超過莫拉克颱風。依據農業部的統計,全國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的損失,目前已經超過數十億元。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極端降雨,或是高溫熱浪等災害,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突如其來的天災,像是急性感冒,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疾病,但無論是急是緩,我們都有責任,持續加強臺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機制,不斷強化國家永續發展的韌性。

而我也知道,臺灣的供電穩定,不僅是臺灣社會關心的議題,更是國際供應鏈關切的焦點。這陣子,各界對於核能的議題,也有很多的討論。

20幾年前,我在當立委的時候,跟許多跨黨派的委員,提案制定了《環境基本法》,這部法律被稱為「環境憲法」,也是首次將 「非核家園」四個字入法,在第23條條文寫道:「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雖然,當時是民進黨在中央執政,但當時的民進黨並不是國會多數。《環境基本法》能夠在朝野共識下完成立法,也證明了「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永續發展」才是朝野、不分政黨為國家共同打拚的目標。

我希望,透過這個委員會能夠讓大家知道,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才能夠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

所以,我也要告訴各位,有不同的立場,是民主的日常;有多元的意見,更是民主最難能可貴之處。

我期待,藉由這個委員會的討論,2,300萬臺灣人民都能體會到,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立場,但我們只有一個臺灣;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主張,但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國家永續發展。

我們共同的任務,就是多元思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國家永續發展擬定戰略,進一步讓臺灣社會凝聚共識。我要再次感謝大家願意承擔重任,待會也請各位踴躍發言,分享專業和經驗,解決問題,讓臺灣持續前進,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致送聘書予每位委員,並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臺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及台灣電力公司曾文生董事長報告「臺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接著就報告事項及擬具「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會議議事規範」,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二位顧問: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三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農業部長陳駿季、財政部長莊翠雲、交通部長李孟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臺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臺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公民團體代表委員: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臺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臺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