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自即日起至4月27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藝文展覽館CD免費開放參觀,歡迎藝文工作者及民眾踴躍參加。
文化部表示,文化產業是產業、生活、社會等層面的重要組成,在面對自身淨零轉型同時,也期待能在社會溝通上,成為推動減碳淨零路徑的倡議者,展覽即是透過具有創意的表現形式,深刻溝通「淨零綠生活」、「資源零廢棄」等觀念與做法。
策展人方敘潔說明,「永續的O」是終極的目標,也是從現在開始的起點。藝文消費的前臺,到文化產業的後臺,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而追求永續的淨零之路,始於足下。透過展覽希望與大家分享,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並非束手無策,無論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意識、有選擇,進而採取行動的個體。
展覽內容包含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永續節目製作、館場營運成果分享,以及博物館策展執行、綠色節目製作、工藝的永續性與影響力、文資修護的綠色技術開發、時尚的循環經濟設計等各領域實際案例介紹,並匯集國內、外淨零減碳的資訊與知識,展出各種文化製作的綠能材料工具箱與減碳行動指引,包括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等,盼能激發大家思考文化產業淨零路徑的未來可能性。
除了臺北場的展出內容,臺中場展出新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綠色工坊指南1.0》,介紹戲偶製作從發想設計、採購、製造、演出到退役的各個過程,如何實現「永續製作」的目標,現場更展出使用回收材料製作的「代排戲偶」,以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共製計畫節目《鯨之嶋》的兩尊正式戲偶「鯤兮」、「鯢兮」。另於4月18日及4月25日下午1點特別安排策展人導覽專場。
展覽也特別規劃不同形式的永續體驗活動,4月19日(星期六)將由工藝品牌苑手作主理人廖苑君,以織襪產業常見的餘料作為創作素材,再生運用做成材料包,讓大小朋友跟著講師一起縫製或編織,手作出屬於自己「襪兔」及「襪圈小樹」循環再生工藝品。邀請大家來現場參觀體驗,成為永續淨零路徑上的一分子。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覽時間:4月12日(六)至4月27日(日)週二至週日11:00-17: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藝文展覽館CD(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司長魏秋宜(前排左二)及各參展單位代表出席開幕活動
藝能世代發起人盧子涵(右一)帶領觀眾進行踢踏舞蹈發電體驗
展覽透過前台演出及後台製作的過程,激發觀眾思考永續淨零的可能性
臺中場展出特別新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使用回收材料製作2025《與鯤共遊》的代排偶。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邀您尋找好「零」感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10 16:47:49)「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為文化部近年推動淨零減碳的第一場大型成果展覽,今(10)日開幕記者會,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策展人方敘潔、各參展單位及多位文化人士均出席響應。展覽自即日起至12月17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1館免費參觀,邀請大家一起瞭解文化部近年來推動文化藝術產業淨零減碳成果及未來路徑。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表示,文化部從112年開始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指引,包括博物館、電影院及表演藝術場館。同時,透過指引及倡議,文化部所屬的館所,也開始進行碳盤查與能源的相關健檢,並透過行政法人與相關團體一同來推動,進而實踐淨零減碳的可能。徐宜君指出,本次展覽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劇團,將淨零減碳融合在表演藝術當中。「文化就是生活」,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從文化生活開始做淨零減碳,文化部也會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政策,持續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
策展人方敘潔表示,從藝文消費的前台,到文化產業的後台,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而追求永續的淨零之路,始於足下,不論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選擇、有意識的個體,展覽希望告訴大家,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走入展場的第一區「邁向淨零之路:生態永續前台」,呈現全球暖化下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文化產業也無法置身事外。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台」,呈現國內兼具淨零技術形式與創作內容相輔相成之作,如於國家兩廳院製作的《寫給滅絕時代》(2022),採低耗能舞台並研發出自行車發電裝置;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2023)的不插電演出和能源裝置;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不搭台、不架燈和因地制宜」的《波麗露在高雄》舞蹈旅行計畫(2022-2024)等。
穿過紅色布幕的平台大道,進入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台」,涵蓋博物館展示、活動節目製作、工藝、文資修復及時尚設計等各領域,探討自創作到展演等階段,如何通往淨零減碳的路徑。包括臺灣歷史博物館「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特展(2023)、天馬戲創作劇團的「Recircus 移動綠劇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不廢實驗室」、META Design 回收工地廢棄物再製的「工地計劃」、EVOPURE+的鳳梨纖維綠時尚等。
最後「帶走『好零感』工具箱:國內外藝文淨零資訊平台」展區,匯集國內、外淨零減碳的資訊與知識,展出各種文化製作的綠能材料工具箱與減碳行動指引,包括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等,讓專業工作者能有所索引、選擇與參照,掌握國際淨零減碳與藝術永續的各種趨勢與手法,並引動激發其嘗試新做法的動能。
文化部表示,本次展場設計也於多處實踐淨零,展場設計採用可循環棧板,完全無木作避免展後廢棄清運問題;展場輸出採用以回收材料製作而成的宣影布,未來移展時可以重新使用;其他還有租賃燈光器材及使用電子紙螢幕等。邀請大家把握展期參觀交流,為永續的未來迸發更多好「零」感。
12月14、15日周末將安排每天兩場的「好靈感快閃活動_舞靈感 ū lîng-kám」,邀請擅長臺灣美式踢踏舞及歌舞電影踢踏的「享象Rhythmscape營運長」黃詩庭,以及藝能世代發起人盧子涵,共同帶領觀眾完成一場15分鐘的「踢踏舞蹈發電體驗」。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覽時間:2024年12月10日(二)至12月17日(二)平日10:00-18:00;周末10:00-20:00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西1館(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線上展覽:https://staging.artogo.co/zh-TW/exhibition/NetZero

文化部表示,文化產業是產業、生活、社會等層面的重要組成,在面對自身淨零轉型同時,也期待能在社會溝通上,成為推動減碳淨零路徑的倡議者,展覽即是透過具有創意的表現形式,深刻溝通「淨零綠生活」、「資源零廢棄」等觀念與做法。
策展人方敘潔說明,「永續的O」是終極的目標,也是從現在開始的起點。藝文消費的前臺,到文化產業的後臺,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而追求永續的淨零之路,始於足下。透過展覽希望與大家分享,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並非束手無策,無論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意識、有選擇,進而採取行動的個體。
展覽內容包含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永續節目製作、館場營運成果分享,以及博物館策展執行、綠色節目製作、工藝的永續性與影響力、文資修護的綠色技術開發、時尚的循環經濟設計等各領域實際案例介紹,並匯集國內、外淨零減碳的資訊與知識,展出各種文化製作的綠能材料工具箱與減碳行動指引,包括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等,盼能激發大家思考文化產業淨零路徑的未來可能性。
除了臺北場的展出內容,臺中場展出新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綠色工坊指南1.0》,介紹戲偶製作從發想設計、採購、製造、演出到退役的各個過程,如何實現「永續製作」的目標,現場更展出使用回收材料製作的「代排戲偶」,以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共製計畫節目《鯨之嶋》的兩尊正式戲偶「鯤兮」、「鯢兮」。另於4月18日及4月25日下午1點特別安排策展人導覽專場。
展覽也特別規劃不同形式的永續體驗活動,4月19日(星期六)將由工藝品牌苑手作主理人廖苑君,以織襪產業常見的餘料作為創作素材,再生運用做成材料包,讓大小朋友跟著講師一起縫製或編織,手作出屬於自己「襪兔」及「襪圈小樹」循環再生工藝品。邀請大家來現場參觀體驗,成為永續淨零路徑上的一分子。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覽時間:4月12日(六)至4月27日(日)週二至週日11:00-17: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藝文展覽館CD(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邀您尋找好「零」感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10 16:47:49)「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為文化部近年推動淨零減碳的第一場大型成果展覽,今(10)日開幕記者會,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策展人方敘潔、各參展單位及多位文化人士均出席響應。展覽自即日起至12月17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1館免費參觀,邀請大家一起瞭解文化部近年來推動文化藝術產業淨零減碳成果及未來路徑。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表示,文化部從112年開始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指引,包括博物館、電影院及表演藝術場館。同時,透過指引及倡議,文化部所屬的館所,也開始進行碳盤查與能源的相關健檢,並透過行政法人與相關團體一同來推動,進而實踐淨零減碳的可能。徐宜君指出,本次展覽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劇團,將淨零減碳融合在表演藝術當中。「文化就是生活」,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從文化生活開始做淨零減碳,文化部也會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淨零政策,持續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邁進。
策展人方敘潔表示,從藝文消費的前台,到文化產業的後台,有許多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和已有的資源,而追求永續的淨零之路,始於足下,不論是文化工作者或一般參觀者,都可以是有選擇、有意識的個體,展覽希望告訴大家,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走入展場的第一區「邁向淨零之路:生態永續前台」,呈現全球暖化下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文化產業也無法置身事外。第二區「路徑由你:參觀迴路、時尚伸展與表演舞台」,呈現國內兼具淨零技術形式與創作內容相輔相成之作,如於國家兩廳院製作的《寫給滅絕時代》(2022),採低耗能舞台並研發出自行車發電裝置;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2023)的不插電演出和能源裝置;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不搭台、不架燈和因地制宜」的《波麗露在高雄》舞蹈旅行計畫(2022-2024)等。
穿過紅色布幕的平台大道,進入第三區「走入幕後:文化場域的基礎設施與淨零後台」,涵蓋博物館展示、活動節目製作、工藝、文資修復及時尚設計等各領域,探討自創作到展演等階段,如何通往淨零減碳的路徑。包括臺灣歷史博物館「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特展(2023)、天馬戲創作劇團的「Recircus 移動綠劇場」、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不廢實驗室」、META Design 回收工地廢棄物再製的「工地計劃」、EVOPURE+的鳳梨纖維綠時尚等。
最後「帶走『好零感』工具箱:國內外藝文淨零資訊平台」展區,匯集國內、外淨零減碳的資訊與知識,展出各種文化製作的綠能材料工具箱與減碳行動指引,包括綠色組織、綠皮書、淨零指引、或氣候行動的減碳工具箱等,讓專業工作者能有所索引、選擇與參照,掌握國際淨零減碳與藝術永續的各種趨勢與手法,並引動激發其嘗試新做法的動能。
文化部表示,本次展場設計也於多處實踐淨零,展場設計採用可循環棧板,完全無木作避免展後廢棄清運問題;展場輸出採用以回收材料製作而成的宣影布,未來移展時可以重新使用;其他還有租賃燈光器材及使用電子紙螢幕等。邀請大家把握展期參觀交流,為永續的未來迸發更多好「零」感。
12月14、15日周末將安排每天兩場的「好靈感快閃活動_舞靈感 ū lîng-kám」,邀請擅長臺灣美式踢踏舞及歌舞電影踢踏的「享象Rhythmscape營運長」黃詩庭,以及藝能世代發起人盧子涵,共同帶領觀眾完成一場15分鐘的「踢踏舞蹈發電體驗」。
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覽時間:2024年12月10日(二)至12月17日(二)平日10:00-18:00;周末10:00-20:00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西1館(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線上展覽:https://staging.artogo.co/zh-TW/exhibition/NetZero

(前排右起)參展代表吳漢鐘教授、袁浩程、「永續的零: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專業諮詢黃梓柔、兩廳院永續共融小組召集人林珣甄、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策展人方敘潔等,共同邀請民眾前來觀展,認識文化藝術產業淨零減碳成果及未來路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