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113-02-26。都市林可以多韌性?來看我們在都市裡的森林實驗
想在都市中展開淨零生活轉型和氣候調適行動,多種樹是必要的,但是光種樹不夠,還要種出「韌性」!怎麼在都市公園種樹,還能培養出具有韌性的都市林生態與社會網絡?林業試驗所《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韌性都市林實作全紀錄》把歷經四年的實驗與實作成果匯集成一本練功祕笈,終於在2023年底出版!
從2020年到2023年,林試所以新北市中和四號公園與台北植物園為實驗基地,研究都市綠地的土壤、植物、動物、大氣,還有人們,試驗建構都市林的韌性。研究人員發現韌性的基礎,就像疊疊樂一樣,環環相扣,而健康的土壤就是公園最重要的基底,恢復土壤自然的養分循環,造就蓬鬆可透水透氣的土壤,是韌性都市林的第一步。
研究人員帶著民眾以種植原生植物的方式來營造公園的多樣性,從地被植物、草本、小灌木、藤蔓、小喬木等等,不但有物種多樣性,也建立都市林的層次,讓公園的棲地環境更接近天然森林的樣貌,並且考量植物的耐旱、耐踩踏、蜜源、果實、賞花、鄉土景觀等等多功能。
而都市公園中的動物,可能民眾最先想到鳥類、松鼠、蝴蝶和蜜蜂,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我們平常鮮少注意到的跳蟲、螞蟻、和蜂類、椿象、蚜蟲、介殼蟲、蟬等等的昆蟲,他們不僅負責都市植物的授粉,透過食物鏈提供養分、控制害蟲數量,也在生物多樣性的保存上有重要的任務。
都市中的鳥類更是受到綠地型態的影響,有豐富變化的都市綠地,包括草地、灌叢、樹林和生態水池等等的,才能提供不同的鳥類棲息空間,而鳥類除了是都市裡帶來自然感受的風景,也透過食物鏈的關係控制都市生態的平衡,並且可以傳播種子和授粉。
都市林帶給居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淨化空氣與溫度的控制。在全球許多被熱浪襲擊的城市,一片綠蔭就像沙漠中的綠洲,是路人重要的喘息之處,而林試所研究人員確實測量到,正午在中和四號公園的樹林下,可以比公園中無遮陰的廣場上,低4.5℃!如何讓都市中的綠蔭成為天然的冷氣?還需要更多的設計和營造。而種樹是否有效降低PM2.5?不同的樹木會因為樹葉的形狀和樹冠生長的型態有不一樣的效果,過去我們只能使用國外的基礎資料,在林試所的都市林的實驗中,臺灣科學家,終於建立樟樹對空汙的截留效果,但是過於通透的樹林能發揮的功能較低。
韌性的森林需要具備養護知識技巧的志工去照料陪伴,韌性都市林也讓志工培養出更多韌性。林試所與新中和社大協力培訓志工隊,並邀請公園的主管單位國立臺灣圖書館與新北市中和區公所一起簽訂合作備忘錄、參與公園中的栽植與養護活動,期待韌性的都市森林可以繼續擴散出去。
來不及參加這個計畫不要緊!林試所邀請《國家地理》雜誌資深特約編輯鍾慧元女士,透過走訪計畫中的研究人員及相關部門的參與者,消化堆積如山的研究資料與計畫書,完成這本《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韌性都市林實作全紀錄》,紙本書在各大通路皆有販售,林試所的官方網站上亦可下載電子檔,歡迎大家多多參閱!並且走訪中和四號公園見證還在韌性成長的生都市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