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經濟部水利署因應氣候風險相關方案

 

2022-07-09打造承洪韌性及穩定供水的永續水臺灣

《2022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極端氣候與氣候行動失敗已成為當前最主要的風險來源。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水利署推動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及在地滯洪措施,積極提升國內承洪韌性能力,並依據行政院110年核定「臺灣各區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透過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4大策略,「強化科技造水」、「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流域整體經營管理」等三大主軸工作,以確保民國125年前各地區供水穩定。

  水利署表示,為使臺灣具備承受衝擊的「容受力」與能迅速復原的「恢復力」,水利署參考聯合國減災策略組織建構「讓城市更具韌性」十要素,編撰了「韌性水城市評估-地方政府首長參考手冊」,從基礎設施、組織(治理)、社會(人民與環境)、經濟(財政)等四個構面,協助地方機關定期做全面性的自我檢查,以強化城市水韌性。此外,107年特別於水利法增訂「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透過公共設施及大型開發案增設滯洪設施,以分擔及自行處理逕流量,另近年亦積極推動在地滯洪相關措施,於高雄市美濃溪上游推動種水獎勵,以及雲林有才寮推動在地滯洪示範區,透過國土與水道共同承擔洪水,與水共存,以降低城市及鄉村淹水風險。


雲林有才寮在地滯洪示範區

      水利署另表示,再生水為科技造水的重要項目之一,水利署與內政部營建署及相關地方政府無不戮力趕辦再生水工程。行政院核定11座再生水廠,目前完成鳳山、臨海及永康一期再生水工程已可供應8.6萬CMD再生水,今年預計再增加安平廠第一期1萬CMD再生水,120年前共可供應全台28.9萬噸CMD再生水。

      至於,外界關心再生水價高於自來水價,恐影響產業使用意願問題,實際上再生水的開發成本,已由中央補助88%-92%興建經費。為提高產業使用意願,使用再生水者於抗旱期間可享降低減供自來水比例之優惠,讓產業保有更多水源;再加上去年百年大旱期間,經政府部署27台RO淨水設備供應產業用水,協助穩定產業用水,維持產能,亦見證再生水具備保險用水特性,使產業大幅提升使用再生水信心。

  面對極端氣候我們無法迴避,氣候威脅是大家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因此提升承洪韌性及穩定水資源供應,需要大家一同努力,水利署呼籲公私部門攜手參與,藉由跨域合作,提升水源使用效率、使用再生水與海淡水,並設置透水、保水或滯洪設施,為永續水臺灣盡一份心力。


2022-04-05邁向淨零轉型 水利署研提綠能減碳對策框架

歷經去年百年大旱,臺灣深刻感受面對氣候變遷,必須積極落實節能減碳與調適。11月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氣候變遷及淨零減碳已成為全球矚目焦點,昨日(4/4)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6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氣候變遷減緩報告(AR6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指出,全球暖化情境下,能源、水資源、生態及糧食安全將首當其衝,各國應採取立即行動,力求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及2050年淨零排碳。水利署依循國家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相關策略,研提土地植樹固碳以促動產業轉型、水利工程減碳邁向碳中和及水庫滿載發電支援綠能網絡等對策,接軌國際淨零排放趨勢並支持國家綠能減碳路徑。 

推動土地植樹固碳,媒合促動各類項產業淨零轉型

    為減緩全球暖化效應,降低極端氣候衝擊,水利署針對轄管土地加大植樹力道。首先結合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的綠美化環境營造與河川揚塵防制業務,推動於滯洪池或環境營造工程周邊栽植,除增益環境綠美化,更為提升碳匯作出具體貢獻。此外,並盤點轄管土地開放企業、團體與公務部門參與植樹,今(111)年初已挑選「東埔蚋溪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及「石門水庫周邊園區」申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抵換註冊與認證作業。未來水利署將積極媒合產業推動土地植樹固碳,期盼開創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攜手共創淨零轉型的新局面。 

落實水利工程減碳,精準盤查高效執行邁向碳中和

    為響應國際減碳趨勢,水利署已啟動水利工程減碳作為,以108年至110年工程總碳排量為基準,訂定逐年具體減碳目標,搭配植樹造林增加固碳效果,以達成2050年「碳中和」目標。實際推動上將以工程生命週期(即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各階段擬定減碳策略,包含低碳工法、減碳設計、使用綠色再生材料、精進施工規範以及環境營造固碳等方式,精確執行碳排總量管控作為,為地球的未來共盡一份心力。 

水庫滿載調節發電,細緻化調控支援綠能供電網絡

    目前全臺主要水庫蓄水率約5成至滿庫,民生及產業均可正常供水。水利署將精進水庫高水位細緻操作,落實日日監看水情,視降雨狀況滾動檢討節水調度措施。為補充落日後太陽能發電不足,石門、德基、日月潭及曾文水庫將採調頻發電,即不浪費水資源情形下調節發電。以石門水庫為例,1至5月單機3小時發電,5月起雙機5小時滿載發電,放水每日約100萬噸,發電放水蓄積於後池調配供公共用水及農業灌溉使用。此外,持續與台水公司協力發展水域型太陽能光電系統,推動水庫與滯洪池並聯開發,並與台電公司及民間業者合作推動小水力發電系統增加並聯容量,期望透過多元創新手段發揮節能、綠電與減碳的最佳綜效。


2022-03-01因應氣候衝擊風險 水利署擘劃調適減緩策略方針

近年來氣候變遷的衝擊席捲全球,各類極端氣候頻繁肆虐,《2022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極端氣候與氣候行動失敗已為當前最主要風險來源。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日(2/28)發布第6次評估報告(AR6)的衝擊、調適及脆弱度等面向內容,並依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推估,未來臺灣冬、春等乾季的雨量將明顯減少,夏、秋等濕季的雨量則將增加;而本世紀中及世紀末臺灣增溫幅度將達1.8℃及3.4℃。為因應未來氣候衝擊風險,水利署秉持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並以「強化供水穩定,提升承洪韌性」為主軸,分散式水資源管理、非對稱防洪治理與碳中和進程啟動兼容並備,研提一系列氣候因應方案;另規劃聘請國外專家學者擔任本署技術顧問,以協助審視相關計畫從而精進各項工作,期望在詭譎多變的氣候下有效應對各項災害的影響,為民眾打造韌性宜居的水環境,優質美好的水生活。 

多元細緻經理與分散式管理,提供質優量足的水資源

為勾勒未來水資源建設與管理藍圖,水利署結合西部廊道珍珠串供水管網等分散式小系統與科技創新等細緻管理手段,全方位因應今後枯旱時期水資源供應的挑戰。

推動水資源建設方面,行政院110年核定「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主軸為強化流域經營管理,除加強集水區水土保持外,並開發多元水資源,包含擴大水庫清淤、增設人工湖、開發伏流水及備援水井,提供民眾優質的水資源。另為提升區域水源的調度彈性,水利署積極推動西部廊道供水管網串接計畫,藉由北水南調、南水北送打通中部調度瓶頸,讓水資源整體運用更靈活有效。此外將推動都會區建物或公共空間雨水貯留,以提供分散式蓄洪及供水功能。為進一步提高枯水期的供水安全,強化科技造水刻不容緩,水利署已陸續推動桃園、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等11座再生水廠開發與營運;另同步開發海水淡化作為枯水期的保險水源,包含本島新竹、臺南與離島馬公等海水淡化廠,均持續積極推動中。

水資源經營管理方面,水利署汲取去年百年大旱的抗旱經驗,未來將持續精進水庫高水位細緻操作、落實日日監看水情、強化跨區供水調度、合理利用與管理地下水資源、提升農業智慧灌溉節水等,從各層面歸零思考重新規劃,開創水資源永續經營的無限可能。

在法規制度的落實方面,105年水利法修訂賦予耗水費徵收法源,透過用水大戶加強節約力道,鼓勵使用再生水及投資節水設備,目前規劃今年7月正式實施。此外,水利署近期推動「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條文增修,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用水計畫審查則衡酌供需、規模及潛在開發案,促使開發單位使用一定比率再生水,增進水資源循環利用與永續發展。 

流域整體改善與非對稱治理,打造承洪韌性的水環境

為因應降雨頻率與強度遽增的極端氣候,水利署將採取非對稱治理模式,即針對流域洪災風險程度,因地制宜強化高風險地區調適量能。此外將從流域整體改善與環境友善營造著眼,以自然為本(NBS)打造承洪韌性的水漾環境。

為推動治理策略轉型調整,行政院於109年核定「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增加土地承洪韌性及災害復原能力,透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促進流域整體調適與提升。此外,水利署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辦理河川、區域排水及水環境改善計畫,以加速改善高淹水風險地區;並透過跨域資源整合,打造河防安全與生活、生態、生產結合的永續環境,達成水漾環境目標。

為使承洪韌性的架構有效實踐於在地,水利署透過治水思維的轉換,促成承災典範的轉移,110年於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推動整體社區耐淹力提升方案,包含乾式及濕式耐淹屋的建構、高架步道與浮橋的施設、維生系統與聚落空間有效配置,以及耐淹作物的開發與產業轉型等方式,同步促動承洪觀念翻轉與水環境韌性形塑。未來當極端降雨侵襲時,將可維繫在地生活機能健全運轉,退水後迅速恢復優質親水環境,由此讓人水共生、互利共榮的理想得以落實。

法制與實務的落實方面,水利法107年新增「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推動以土地分擔流域洪水的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政策,目前陸續依淹水潛勢、都市發展、人口密集等要素,盤點優先辦理逕流分擔評估規劃的中央管河川。此外,水利署近年積極推動在地滯洪措施,以減緩強降雨衝擊下游區域,已於高雄市美濃溪上游規劃推動農田滯洪,並於雲林有才寮推動在地滯洪示範區,可兼具地下水補注、國土保育與洪水水資源化等多元功能。 

開啟碳中和推動進程,邁向淨零的水利工程

為依循國際趨勢,並配合國家減碳路徑與碳中和目標,水利署將積極申請碳匯專案的抵換認證,相關策略將分為土地植樹固碳與水利工程減碳等區塊,逐年推動各項減碳措施。

植樹固碳部分,水利署自110年至112年將針對轄管土地內加大植樹力道。結合綠美化環境營造與河川揚塵防制業務,為提升碳匯作出具體貢獻。此外亦盤點轄管土地開放企業團體與公部門參與植樹,並挑選適當地點申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抵換註冊申請與認證作業。工程減碳部分,水利署以工程週期各階段分別擬定策略,訂定逐年減碳具體目標。未來將透過工程碳排量盤點、減碳設計、混凝土規範修訂及程式系統化等方式,為地球的未來共盡一份心力。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的課題,今後更應重新體認水的多元價值,透過看待水的思維轉換,引領對待水的方式改變。藉由多元創新思維,跨領域與跨單位公私協力,將避惡水(洪水)轉為善用水(藏水);並導入前瞻科研架構與最新高端技術,將黑水(回收水)轉為藍金(再生水),創造水資源發展綜效。未來,水利署將致力形塑水價值的核心理念,在氣候衝擊下賦予水利建設嶄新定位與願景,讓愛水珍水深植為全民DNA,建構「與水共生」的韌性水環境,美好水生活。 

 

2019-11-28因應氣候變遷,農委會積極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

 

TWECOLIVING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07111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