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Central Weather Administration, M.O.T.C.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https://www.cwa.gov.tw

Facebook服務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https://www.cwa.gov.tw/V8/C/S/eservice/facebook.html


113-01-17給生活好氣象

中央氣象署112年重要工作成果及113年重點工作規劃

https://www.cwa.gov.tw/Data/service/Newsbb/CH/Newsbb_20240117094434.pdf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以下簡稱氣象署)於去(112)年9月15日正式升格後,由原主要負責「政策執行」提升為兼具「政策規劃」功能之機關,今(113)年工作重點以近期發布的氣象業務白皮書4項政策為主軸,落實所賦予之使命。

程家平署長表示,氣象署成立之後,除增加國家氣象政策制定外,另亦肩負「氣候業務強化」及「氣象產業發展」2項新任務,氣象署未來除在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上,協助各機關面對淨零排放與調適政策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外,另將透過調修氣象法規政策,引領未來20年我國氣象產業發展方向。

程署長進一步說明,在觀測設施方面,112年完成建置彭佳嶼氣象站自動探空系統、17艘船舶觀測系統,及高頻陣列雷達監測網,強化氣海象及地震監測量能;同時逐步建立太空天氣作業化制度,提升我國太空環境監測能力。今(113)年苗栗後龍及雲林古坑氣象站將正式啟用,達成「一縣市一氣象站」的目標,完備國土氣象監測與服務之體系。

該署亦表示,112年完成提供更細緻之鄉鎮市區高溫資訊,同時與地方聯防試辦山區暴雨致溪水暴漲災防示警訊息。未來災害性天氣預警將逐步精細到鄉鎮與強化瘋狗浪及岸邊裂流預警,提供民眾更細緻的健康防衛資訊及海邊活動安全資訊。另該署刻正規劃113年將溪水暴漲災防示警訊息擴大至全國各縣市的重要溪流,攜手地方共同防災。

在先進科技建設方面,氣象署於去(112)年12月完成「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建置計畫,除在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解析度、強化公眾及各領域的跨域應用效益可以有實質提升外,氣象署亦已積極布局人工智慧在氣象領域上之應用層面,以接軌國際前瞻科技。

程署長最後表示,該署刻正持續努力推動多項重要計劃:包括未來9年廣泛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新一代高速電腦建置計畫」、引領氣象科技、氣候服務及氣象產業的「氣象風險數位治理與跨域應用創新」主軸計畫,以及災防預警能力再提升的「金馬雷達建置暨即時災防預警推升計畫」等,以貼合各界使用需求。氣象署將在近期發布的氣象業務白皮書政策架構下,落實推展執行,主動提供民眾更有感、更精進、更細緻的氣象服務,與民眾攜手共創「給生活好氣象」的願景!


112-12-18打造智慧科技觀光 觀光氣象合作再升級 觀光署、中央氣象署 簽署觀光氣象備忘錄MOU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提供遊客更貼心及友善的旅遊服務資訊,交通部觀光署署長周永暉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訂於112年12月18日簽署「觀光氣象合作備忘錄(MOU)」,期望透過雙方積極合作,使觀光與氣象緊密結合,提供遊客能更便捷地旅遊服務,讓遊程規劃能更安心、順暢。

「觀光氣象合作備忘錄」的合作內容主要是以我國觀光活動及觀光署所轄13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核心,藉由本署及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共同合作擬定及相關業務推廣策略及推動計畫,促進觀光業務的發展及進行氣象及海象資訊之有效應用與交流合作,後續亦將結合觀光旅遊與氣象預警,共同推動智慧科技觀光,落實景區永續經營及安全管理,俾提供遊客更即時友善的氣象資訊服務及提升國家風景區服務效能。

觀光署署長周永暉表示,目前中央氣象署所推出的「氣象隨選平臺」已初步和觀光署合作揭露各國家風景區、自行車旅遊、每月精選活動…等相關地點的天氣即時資訊,此外,「中央氣象署W-生活氣象」APP亦針對觀光署各國家風景區重要據點,提供一週天氣預報資訊供民眾查詢及作為規劃遊程之參考;因此,精準氣象資訊的提供已成為發展觀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對於簽署觀光氣象備忘錄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則不言而喻。

氣象署署長程家平表示,氣象與生活息息相關,透過氣象跨領域科技應用合作,提供貼近各界需求的氣象服務,無論晴天或雨天,只要提前做好規劃,有準備好就是好天氣。觀光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氣象署非常期待與觀光署的合作,提供觀光天氣資訊,更進一步朝向永續發展前進。氣象署的服務願景是「給生活好氣象」,相信透過此次合作可以鏈結更多的觀光領域服務,一起努力達成「給觀光好氣象」的合作願景,讓生活更美好!

周永暉署長進一步表示,現今遊客出遊前不僅要妥善的規畫行程,精準掌握天氣資訊更是讓旅程完美、安全的重要關鍵,期望藉由觀光氣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雙方能再加強合作,及建立觀光與氣象的交流平臺,並持續強化國家風景區內水域遊憩活動、自行車旅遊、智慧觀光及旅遊安全預警…等能量,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觀光旅遊發展將更具安全性、便捷度及國際競爭力!


112-12-13臺中氣象站氣象史料室整建竣工啟用

112-12-12阿里山氣象站建站90周年暨敦親睦鄰活動 

112-12-11氣象署參與氣候大會,分享我國推動全民預警及氣候服務經驗。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揭牌成立強化支援及提升國家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韌性

行政院組織改造是提升國家競爭力及施政效能的重要動力,「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組織法」奉總統令公布並核定於 112 年 9 月 15 日施行,該署於今(15)日上午舉行揭牌典禮,交通部王國材部長親臨指導,同時特別邀請環境部沈志修常務次長、行政院交通環境資源處陳盈蓉處長、消防署蕭煥章署長、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李鎮洋署長、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臺灣氣候服務聯盟陳泰然董事長、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楊偉甫理事長,以及多位與 氣象署業務高度相關的產官學研等各界合作夥伴共同參與,見證中央氣象局正式改制為中央氣象署,首任署長由現任代理局長程家平接任。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突破現狀,主動開啟氣象資源給民間創新應用,並於9月26日(星期一)辦理「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啟動記者會暨首家產業簽約儀式,第一個公私協力的合作對象是由國內氣象產業的龍頭代表性公司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共同簽署合約,並邀請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國科會林敏聰副主委、交通部航政司何淑萍司長見證。
氣象局於111年推出「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將開放資料的概念進一步拓展到開放資源,提供各種氣象資源予氣象服務業者加值應用,以降低業者於面對跨領域應用需求時投入研發、測試、驗證等工作的進入門檻,並實質促進氣象資訊的有效應用,同時提高各項資源的使用及效率。

過去我國曾在開放資料的國際評比當中,連續兩年獲得第一,也連續辦理四次總統盃黑客松,但您知道嗎? 我國是全球尚未開放資料立法,卻又能創造自己資料生態系的環境的國家。此方案是氣象局在產業價值鏈下,使用Sandbox的概念,突破現有制度的規範及限制,去營造產業發展環境,並透過公私合作夥伴關係,鼓勵產業界提出研發型、創新型的技術與服務,亦是一個機制及行政措施的建立。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彭啟明博士表示,我國在2004年氣象法修改後,已開放民間可以從事氣象預報服務,不過想獲得官方的數據資料卻受限於現有規費的收費標準,對商務應用的規費收費偏高,雖然氣象局也大力推動開放資料,提供了相當多的一般性氣象數據資料供各界自由取用,但民間較深入的氣象應用決策型服務需要大量的各地方縣市乃至鄉鎮的高解析度、高價值數據資料,這些深入的資料尚未能納入開放的範疇,對於民間氣象服務推展,以及產業應用環境的形塑,產生相當的障礙。

去年初開始,氣象局開始推動氣象產業,主動和民間對談,以更進一步的開放氣象資源,開啟新的氣象服務概念。根據本項協議,氣象局每天將即時提供給天氣風險公司超過41GB的資料,相當於每月超過1TB的資料量,這是全台灣第一個政府給民間的最大量的資料。雖然在國際上這不是一個最新進的服務,但相信我國氣象領域加速的推動資源釋出,可以帶動國內氣象產業發展,氣象服務的廣度深度更多元。

中央氣象局鄭明典局長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各界對於氣象資料的應用需求也大增,相關決策應用服務,也遠超過氣象局所能獨力負擔,氣象局與民間密切合作,積極的開放各種資源讓政府大力推動氣候風險管理,讓民間充分有效的運用;而氣象局從早期資料提供、產品客製化,到現在的氣象資源共享,是一個新的價值觀,在氣象局業務發展中屬於顯著改變,代表氣象局整體政策的宣示,呈現氣象局在政策面或服務概念性的政策或世代的轉變。而氣象局程家平副局長表示,政府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夥伴關係、提高民間參與,可以帶動數位氣象產業的發展。近年伴隨氣候變遷增多加劇的災害性天氣造成的災損不斷增加,正確的氣象預報及對應的調適作為,能有效減少天氣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僅是在傳統的防災領域,氣候變遷因應在農業、能源、水資源、健康、運輸等領域,都有很大的資訊決策應用發展潛力。

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亦蒞臨氣象局分享經驗,過去公私協力都需要靠立法或政策措施,合作談得比較慢,而氣象局與天氣風險公司這樣的夥伴合作模式,是未來我國各政府單位都可以學習參考的示範案例,也是政府數位應用發展的趨勢。透過公私部門合作,讓產業發展環境更友善,高應用價值資料產生的價值呈倍數放大,越複製越有價值,這是值得公部門投入的。也期待氣象局此次方案的推動,未來在更多資源挹注下,能夠協助國家的氣候行動再提升。

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表示,與氣象局在衛星、天氣及氣候的跨領域科研及應用和相關機關已經有長期的合作,而氣象產業結合新興科技,與個人食衣住行都有相關,也對淨零碳排提供新的產業應用模式。氣象局的這個基礎,也可以推廣到其他部門,成為公私合作的典範。

面對全球因應淨零碳排及氣候緊急狀態,氣象資料是因應氣候衝擊的基礎,本項資源開放方案有利於本土氣象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結合AI強化客製化服務,綠能、風浪、日常預報,可創造資料最大加值,並和氣象局相輔相成,提供民眾更完善的氣象服務。


2022-06-01強化氣象資訊基礎建設計畫說明


2022-03-07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說明

中央氣象局前瞻基礎建設 2.0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說明

空氣品質、水資源、地震等感測站基礎設施已逐步布建完成,透 過災防系統的應用及資料開放平台的建置,逐漸推動資料產業發展。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站在上階段的成果下,預計 朝 7 項目標推動: 

一、接續第一階段空氣品質感測物聯網、水質感測物聯網布建應用成 果,優化環境感測物聯網體系,連結在地;深化環境聯網智慧應 用,連結未來;開創感測聯網前瞻技術與產業創新,連結國際。 

二、複合式空品感測器與水質物聯網感測器開發、環境感測器產業開 展、空品分析及預報模式應用、智慧微塵感測器技術研發。 

三、建置都會區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辦理強震即時警報應用宣導活 動、研提臺灣新一代地震預警作業模式。 

四、持續提供複合式地震速報服務,擴增地震速報服務應用,最大化 地震預警效益。 

五、發展三維智慧防救災分析應用,提升政府防救災智能管理/決策。 

六、提升災害預測及災情示警的精準度,提升民眾防災知識與能力。 

七、建設臺灣成為安心、便利、健康的優質網路社會,提供智慧便民 服務,並促進產業資料經濟發展及國際輸出。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負責推動第三項目標,執行都會區強震 預警精進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