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行動綠方舟 mini Trashpresso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永續環境>節能減廢



觀看「ECOCO智慧回收機」完整故事:



2020-01-10

企業攜手響應環保作為,研發可回收處理垃圾的環保教育列車提供資源回收再利用。黃偉哲市長今(10)日出席遠東集團與小智研發合作開發的行動綠方舟mini Trashpresso啟動儀式,與行政院李孟諺秘書長、遠東基金會黃茂德執行長、小智研發技術長劉子煒、許俊明店長及呂維胤議員一同見證企業攜手合作,以具體作為實踐環保理念。期許政府與民間一起為垃圾減量、資源增量努力,盼行動綠方舟在台南市掀起一波環保回收熱潮。




黃偉哲市長表示,台南市目前每年在寶特瓶的回收量約650噸,市府為了讓回收更有效率,在市內多處放置ECOCO自動智慧機台便利民眾參與環保,不但可增進對環境的友善,亦可減輕焚化爐與掩埋場的負擔,額外讓市民朋友回收做環保之餘並增加一筆小小的財富。衷心呼籲民眾外出飲食能自備容器以減少一次性器具的用量,對環境與生態的保護會更好,感謝遠東集團的行動綠方舟巡迴展,藉由將生活中隨處可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見證垃圾也可以變黃金,祝福與期待藉由巡迴展能更喚起大眾的環保意義,持續往垃圾減量,資源增量的方向邁進。

遠東集團基金會黃茂德執行長表示,遠東集團與小智研發公司異業合作,於10810月將占地千畝的回收處理廠,濃縮改造成貨櫃尺寸的環保回收車mini Trashpresso引進台灣,取名為「行動綠方舟」,已去過新竹與高雄展出。行動綠方舟能快速處理垃圾,僅需5分鐘就能讓垃圾再生為資源,1小時就能回收處理50公斤的寶特瓶,迅速延長塑料的使用期限,且讓回收流程變得簡單又有趣。



遠東集團台南大遠許俊明店長說明,自2009年遠東集團60週年,遠東集團募集152萬支回收保特瓶,興建遠東環生方舟;2019年遠東集團70週年,遠東集團將環保行動落實為行動綠方舟mini Trashpresso,持續以行動實踐環保的理念。此次巡迴展,行動綠方舟將停留至31日,歡迎民眾前來體驗透過互動的流程將無用的垃圾賦予新價值。為回饋台南的鄉親朋友,大遠百特別規劃兌換「環保再生花器」系列活動,凡於1/112/12/2937日下午3點民眾只要持15支乾淨保特瓶即可兌換限量的「環保再生花器」1個外,1/83/1HAPPY GO Pay消費滿200元就送限量「環保再生花器」,歡迎民眾前來體驗,身體力行落實環保行動。






桃園市桃園區龍山埤塘生態公園

 

桃園龍山埤塘生態公園完工啟用 花敬群:兼具防洪及休憩 打造韌性城市景觀新風貌

內政部花敬群次長今(29)日受邀出席「桃園市桃園區龍山埤塘生態公園」啟用典禮。花敬群表示,這是一座兼具防洪功能的景觀公園,滯洪池工程經費7.56億,中央補助4.77億、63%,啟用後可調節埔心溪支流魚管處分線水量,減少下游地區流量負擔,保護面積近70公頃,可改善周邊雙龍社區積淹水情況,讓約1萬5千位居民免於水患威脅,同時也提供居民生活休閒好去處,成為城市景觀新典範。

花敬群說明,龍山埤塘生態公園滯洪池設計採上下池結構,上池為乾式滯洪,平時可供居民休憩使用,下池則做為一般蓄水空間,總滯洪量體近7萬立方公尺,防洪能力也從原本暴雨重現期的2年提升至5年,如遇氣候變遷強降雨勢,可即時發揮疏洪功能,打造韌性城市,在建築與景觀設計部分,結合多元空間運用,中央與地方的共同合作完成這座兼具休閒、防災及永續發展的新型態公園,也為臺灣創下新典範,未來更可做為其他縣市觀摩的案例。

花敬群指出,內政部截至去(111)年底,在「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已累計補助桃園市雨水下水道建設近40億元,未來中央與地方會持續推動相關建設,以實質改善桃園局部地區積淹水問題,共同為桃園市民營造更安全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

今日出席貴賓,包括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桃園市長張善政、桃園市水務局長劉振宇、桃園區長許敏松、龍山里長林曾麗環、內壢里長林勝傑、國土管理署副署長於望聖、民意代表及市府人員、當地居民等共同觀禮。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4)日上午前往桃園區,視察龍山埤塘生態公園(桃園區魚管處滯洪池)工程。鄭市長表示,縣府時期,埔心溪流域以0.97億元進行14項整治工程,工程較為分散,且缺乏整體整治概念,導致成果效益不大;升格後市府改變策略,以全流域概念進行整治,總經費達11.27億元。鄭市長指出,埔心溪上游具有多條支線,其中魚管處分線為桃園大圳流經,早期為農田灌溉所用,水路較為狹隘,加上上游中壢都市計畫區排水匯入,以致逢豪大雨易造成魚管處分線、龍山里雙龍社區周遭淹水。因此市府著手規劃將原本由退輔會權管的魚管處埤塘,轉型為兼具防災、蓄洪、景觀、休閒4大功能的滯洪池,並將其命名為「龍山埤塘生態公園」,預計明(111)年7月底完工,將成為桃園第一座結合雨水撲滿及大草原的滯洪公園。
 
鄭市長表示,「龍山埤塘生態公園」為具有防洪功能之離槽式滯洪池,總面積達2.12公頃,工程總經費約7.06億元,目前進度達71%,而滯洪池結構共分為上、下兩池,上池為乾式滯洪池,蓄水量4.69萬立方公尺;下池則由RC構造滯洪池(地下宮殿)及雨水積磚組成,蓄水量2.66萬立方公尺,總蓄水量可達7.35萬立方公尺,可有效削減洪峰流量14CMS,改善淹水面積70公頃,保護在地居民1.5萬人。
 
鄭市長進一步說明,滯洪池上池主要以乾式大草原配置,面積達2.12公頃,平時可做為市民休閒散步的好地方,未來也可結合龍山市民活動中心,作為音樂劇場及大型活動空間使用,可將其命名為「龍山音樂草坪」。下池則參考日本東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工程,打造RC構造滯洪池(地下宮殿)及雨水積磚,地下宮殿可儲存雨水,作為上池生態綠廊澆灌循環使用,兼具滯洪及沉砂空間;雨水積磚則為全國最大使用量體,儲水量可容納5.5座標準游泳池,不僅大幅提升儲水率,平日清潔維護管理也很便利。
 
鄭市長說,過去治水多為築堤防、浚深河床,無法有效解決埔心溪淹水問題,現在市府藉由綜合治理計畫,讓埔心溪上、中、下游同時整治,除運用「智慧治水」的方法外,也透過新式設計的工程,大幅提升桃園防災能力。目前桃園許多治水亮點計畫正逐步完成,相信「龍山埤塘生態公園」也將成為其中的代表作,盼在市府的持續努力之下,讓桃園成為「海綿城市」與「韌性城市」的最佳典範。
 
水務局長劉振宇表示,「龍山埤塘生態公園」原先為魚管處埤塘,總面積雖僅約2.12公頃,但滯洪量體可達7.35萬立方公尺,能有效削減洪峰流量14CMS。此工程分為上下兩池,下池除運用雨水積磚,也打造地下宮殿,兼具滯洪及沉砂功能,上池則為乾式滯洪池,未來除具有滯洪功能外,也將興建龍山市民活動中心。劉局長也說,近期因疫情影響,公共工程面臨缺工缺料問題,導致市府推動建設困難,但龍山埤塘生態公園施工進度仍保持超前,盼完工之後,除可改善當地淹水問題,也可為在地居民提供更舒適的活動空間。
 
今日包括市議員黃家齊、市府水務局長劉振宇、桃園區長陳玉明等均一同視察。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組織調整〕環境部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RICELOHAS 3【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環境部全球資訊網    https://www.moenv.gov.tw/

所屬機關

氣候變遷署      資源循環署      化學物質管理署      環境管理署      國家環境研究院


詹順貴專欄︱對首任環境部長的期許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對環境部的六點期許

1、加速落實真正的凈零排放轉型工程

2、會同內政部積極建置「低碳建築」標準與推動認證機制,並檢討修訂已經不符時宜的綠建築標章認證標準。

3、積極去化現有累積逾1100萬噸的垃圾與每年逾180萬噸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同時建置真正有效且能落實的循環經濟機制。

4、進行有實質意義的社會溝通。

5、將舊機關帶出新文化

6、積極協力護衛在自然碳匯中不可或缺的自然保育與生物多樣性


環境部揭牌 總統:盼改制後發揮更大功能 政策推進更有效率

總統出席「環境部揭牌典禮」

蔡英文總統今(22)日上午出席「環境部揭牌典禮」時指出,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加速淨零轉型進程及落實永續發展,是臺灣提升競爭力刻不容緩的任務。環境部改制的三項重點,包括新設「氣候變遷署」統籌因應氣候變遷相關工作、「資源循環署」提升整體資源循環,以及成立「國家環境研究院」。總統肯定首任環境部薛富盛部長的經驗與專業,一定能讓改制後的環境部發揮更大的功能,讓政策的推進更有效率;並期盼在薛部長帶領下,讓環境部更有效的推進政策,和相關單位一起為臺灣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環境部正式揭牌 陳揆期許加速推動碳定價、《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及建立環境智庫三大任務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22)日出席「環境部揭牌暨部長布達典禮」時表示,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及全球環境變遷,並整合事權,打造更堅韌的永續臺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日正式升格為環境部,並由國立中興大學前校長薛富盛接任首任部長。院長指出,環境部未來將肩負加速推動碳定價、《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及建立環境智庫等三大重點任務,期許薛部長能以其豐富歷練,與社會各界廣泛溝通、取得共識,積極因應氣候變遷挑戰,為臺灣永續發展做出最大貢獻。


淨零 永續環境 環境部揭牌成立 以實現永續發展為目標 引領臺灣進入環保新紀元 - 環境部新聞專區|環境部

環境部組織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奉總統5月24日公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在今(22)日改制為環境部,正式揭牌運作,同時舉行環境部部長布達典禮。在多位貴賓的見證下,由陳院長建仁頒授任命令並交予印信給環境部部長薛富盛,隨後由蔡總統、陳院長建仁、美國環保署首席副助理署長西田珍等貴賓,與薛部長一起為環境部揭牌,完成揭牌儀式;此外,環境部亦於同日完成環境部所屬機關(構)首長的布達與宣誓,以實現永續發展為目標,引領臺灣進入環保新紀元。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成立 投入42.5億元推動四大願景 環境管理再升級 台灣環境更美好

行政院推動政府部門組織改造,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升格成立環境部,並於該部下設三級機關環境管理署(以下簡稱環管署),統籌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環境衛生、環境執法與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業務。今(22)日下午舉行「環境部環境管理署揭牌典禮」,首任環管署署長顏旭明表示,環管署成立有四大願景,分別是「一般廢棄物妥善處理」「環境衛生品質提升」「科技執法守護環境」以及「土壤及地下水永續管理」,未來將加強推動焚化廠升級整備工作、環保設施效能提升、清潔隊部設施優化、廢棄物能資源化,以及公共廁所環境友善度,以提升全國民眾生活環境品質。

環管署表示,該署組織法由總統公布核定於112年8月22日施行,由環境督察總隊與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合併成立,環管署於今(22)日下午舉行揭牌典禮,邀請環境部次長沈志修蒞臨指導,也特別邀請立法委員莊競程、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徐定禎、臺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臺南市環保局局長許仁澤、南投縣環保局局長李易書、歷任環境督察總隊總隊長與退休同仁共同參與,見證環管署成立。

顏署長於致詞時表示,環管署未來將以四大願景引領10大重點工作重點,包括環保設施優化、掩埋場轉型、山林與海岸的潔凈、清潔隊員的照護、環境衛生的提升、推動優質公廁、環境科技執法、土水資源的永續、環境管理雲的建置等,朝四大願景全速邁進。

環管署表示,為強化環境管理業務並與國際接軌,已向行政院爭取預算,由112年35.5億元增加至113年42.5億元,增加預算共7億元。主要增加預算部分,包含「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第2期」112年度編列10.8億元,為因應環管署成立後,擴大盤點並加強管理全國一般廢棄處理設施及提高處理量能,持續推動焚化廠升級整備工作、強化並提升全國掩埋場設施量能及管理、優化清潔隊部及提升清運機具效能,113年度增列預算5億元;另「優質公廁及美質環境計畫」112年度編列5.6億元,配合行政院推動促進國際觀光客來臺具體措施,強化觀光重點地區公廁環境友善度,加強推廣辦理公廁智慧化系統、可移動模組化預鑄式廁所、公廁相關巡檢、宣導及管理、辦理環境清消等工作,113年增列預算1.2億元。

環管署表示,該署將延續環保署守護環境之精神,除了落實家戶垃圾妥善處理及提升公共廁所環境衛生以外,並將加強環境污染督察及科技執法、導入區域環境治理理念、跨域推動環境管理雲監控整合、推動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預防與改善,維護土水資源永續經營,打造綠色幸福家園,環境管理再升級,臺灣環境更美好。

 

國家環境研究院成立 環境研究添薪柴 迎向淨零新未來

國家環境研究院(以下簡稱國環院)於今天112年8月22日正式揭牌成立,由環境檢驗所及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二個機關合併為國家級研究機構,是環境部本次組織改造重大轉型指標。

國環院設1組5中心,其重要任務為綜合規劃組執行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建構國際研究合作平台;氣候變遷研究中心致力深化氣候變遷科技研究,建構韌性調適家園;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強化科技施政提升環境品質,發展環境風險評估與治理科技;檢測技術中心深化科技研發,充實國家環境實驗室支援環境保護施政;檢測認證中心推廣環境技術驗證,提升檢測管理效能發展國際多邊認可;環教認證中心多元培訓環保人力,厚植環境及淨零人才提升環教認證與品質。

國環院除持續發展檢測鑑識技術及培育環境專業人員外,新設氣候變遷研究中心,將橋接科學研究成果落實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新設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將發展環境風險評估與治理科技,支援環保政策等。此外,國環院將建立溫室氣體查驗認證體系,擴充查驗量能;建立儀器設備、污染防治技術認證制度,協助環保產業開拓國際市場,新增業務於113年度增加約1億5,000萬元經費。

國環院的成立,是環境部的一小步,卻是我國環境永續的一大步!三十多年的科學檢測及專業人才培訓基石上,該院將接下環境科學研究這個重擔。展望未來,國環院將致力於解決重大污染案的科學調查技術,新增污染防治技術認證開拓國際市場,提升環境保護主動意識的教育及訓練,溫室氣體查驗機構認證達成淨零目標,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期盼完成立足臺灣、接軌國際、放眼世界,建構融合臺灣特色的專屬環境智庫。


環境部 | 環境資訊中心


政院核定陳吉仲接農業部長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掌環境部 | 政治 | 中央社 CNA


2023-06-28行政院核定 環境部將於8月22日掛牌 | 政經焦點 | 要聞 | 經濟日報


112-06-28。行政院令:112年5月24日制定公布之「環境部組織法」、「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織法」、「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織法」、「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組織法」、「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組織法」及「國家環境研究院組織法」,自112年8月22日施行


112-05-24制定環境部組織法

112-05-24制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織法

112-05-24制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織法

112-05-24制定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組織法

112-05-24制定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組織法

112-05-24制定國家環境研究院組織法


112-05-09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部組織法」 全面擔負起環境治理責任


112-04-22出席「氣候變遷署籌備處成立揭牌典禮」 陳揆:政府踏出關鍵第一步、展現推動淨零排放的決心

今(22)日是「地球日」,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氣候變遷署籌備處成立揭牌典禮」時表示,蔡英文總統在2年前的今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目標,也是臺灣的國家目標。為加速推動相關工作,行政院組織已正式踏出轉型的關鍵第一步,今日成立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代表政府推動淨零排放的決心,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讓臺灣淨零排放做得更好,也使國內各項產業與國際接軌,確保產業競爭力,締造臺灣永續發展。

陳院長指出,今日是422地球日,在全球共同致力對抗氣候變遷的時刻,行政院核定成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籌備處」,是我國推動淨零轉型與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我國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路上,行政院組織也正式踏出轉型的第一步,展現政府落實氣候變遷相關行動、推動淨零排放的決心。

陳院長表示,蔡英文總統在2年前的今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目標,也是臺灣重要的國家目標。自此之後,行政院陸續展開各項工作,包括去(2022)年3月30日完成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並於今(2023)年4月20日地球日前夕,正式核定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此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也修法將2050 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並加強氣候治理,規劃徵收碳費專款專用,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而「氣候變遷因應法」獲得立法院支持,在今年1月三讀通過,總統也在2月15日正式公布施行。

陳院長進一步指出,「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氣候變遷業務將大幅增加,政府需要全力推展各項工作,現有組織量能必須提升,因此行政院加速推動組織改造,未來環保署將改制為「環境部」,並下設三級行政機關「氣候變遷署」,目前相關組織法草案已獲立法院委員會初審通過,將進入朝野協商階段,希望朝野立委皆能共同支持,使法案順利三讀通過。


112-04-222023地球日 氣候變遷署籌備處揭牌成立


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今(22)日422地球日上午10時舉行揭牌典禮,行政院陳建仁院長、李孟諺秘書長、羅秉成政委等貴賓蒞臨,共同見證我國氣候變遷行動關鍵啟動的重要里程碑。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環境部暨所屬三級機關(構)組織法草案已獲立法院初步支持,完成委員會初審進入朝野黨團協商階段,盼本會期通過,由於「氣候變遷因應法」今(112)年2月15日總統公布施行後業務急遽成長,故採一步到位方式先成立氣候變遷署籌備處,補足急迫業務所需人力,同時接軌氣候變遷署籌備工作。

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氣候變遷署籌備處的成立是我國氣候變遷行動的關鍵,不僅宣告了淨零排放的決心,更是產業轉型、國家發展永續的里程碑。陳院長以之前中南部發生乾旱,但因政府超前部署而降低影響,顯示「天助自助者」提早因應調適的重要,氣候變遷署籌備處的工作將使臺灣更有韌性因應氣候變遷。至於碳費,陳院長強調碳費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行政院將促各部會積極協助。


11232日)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司法及法制、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 

環境部及三級機關(構)組織法草案書面報告PDF

主席、各位委員 女士 先生:

今天適逢大院第 10 屆第 7 會期司法及法制、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 1 次聯席會議,子敬應邀列席就「環境部及三級機關(構)組織法草案」報告,感謝各位委員對國家環境保護的關懷與支持,在此謹致敬意與謝忱。

壹、環境部組織改造必要性及急迫性

因應2050淨零排放、改善空氣品質、資源循環與化學物質管理等議題的重視,調整強化環境品質改善策略由污染管制轉變為預防管理。加速完善我國因應氣候變遷法制與組織、強化廢棄物處理設施調度與管理、統合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事權、強化資源循環再利用、擴大完整我國化學物質管理、充實環境研究量能、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提升我國環境品質與政府效能,爰規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改制為環境部。

貳、組織架構與調整重點

為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快速回應外界關注議題、有效解決長久以來的環保困境,以最小變動幅度並擴大業務管理範疇為原則, 務實規劃環保署改制為環境部;針對整合事權調整增加業務範圍, 系統性處理氣候變遷、資源循環、化學物質管理、環境品質管理、環境科研強化等 5 大環境議題,下設 5 個業務司(含綜合規劃司、 環境保護司、大氣環境司、水質保護司、監測資訊司)及設立 4 個三級行政機關(含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與 1 個三級機構(國家環境研究院)。

圖 1 環境部組織架構圖草案


叁、預計實質成效

規劃成立環境部,設立 4 個三級行政機關及 1 個三級機構,透過擴增整合業務,預期達成以下實質成效:

一、積極因應氣候變遷,強化我國政策擬定推動及執行,落實階段管制目標,因應國際碳關稅及供應鏈減碳趨勢,加速推動碳定價、強化碳盤查機制,尋求減碳技術及策略,降解國際壓力並協助我國產業轉型,達成國家2050淨零排放目標。

二、落實資源循環、廢棄物減量及再利用,透過統籌各部會再利用管理權責、徵收基金推動可再利用產品循環使用、廢棄物再生能源利用、盤點分析廢棄資源、推廣循環採購永續消費及產品友善化設計等新增作法,達到減少原生物料使用,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減輕環境負荷並逐步邁向資源永續循環零廢棄目標。

三、擴大化學物質管理標的由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成為所有在我國運作之化學物質,以達「源頭管理、延伸邊境管理、減少斷點防堵違法」、「串聯統整防災資源、強化應變減少災損」、「危害資訊完整傳遞、降低健康風險暴露」及「資源永續無毒轉型、接軌國際公約管理」等目標。

四、整合環境管理,強化區域環境治理,運用智能化及互聯網多元處理一般廢棄物,精進提升環境清潔衛生管理,透過調查整治技術驗證,強化土壤及地下水復育及碳匯能力,永續經營土水資源;推動數位科技環境執法,加強污染源管制,打造低風險的生活環境,發展健康永續社區。

五、發展氣候變遷與資源循環研究,精進環境風險評估與治理科技,促進淨零轉型與培育專業人才,結合全國研究資源建立環境智庫,提供長期穩定的整體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支援。

肆、環境部及三級機關(構)設立目的

一、 環境部各業務司設立目的

環境部係由綜合規劃司、環境保護司、大氣環境司、水質保護司及監測資訊司等 5 個業務單位與法制處、統計處、 會計處、政風處、人事處及秘書處等 6 個幕僚單位組成。茲就各業務司設立目的說明如下:

(一) 綜合規劃司:本司綜合規劃環境政策、制度與相關計畫,掌理施政規劃、管制考核、政策研究、國際合作及科技發展等事項,為推動臺灣2050淨零轉型「淨零綠生 活」關鍵戰略,亦將「生活轉型」納為主要業務。同時本司亦負責環保產品管理、處理公害糾紛及公害救濟、 推動各類認證查驗及檢驗測定、培育環保人才等業務,以建構淨零綠生活、落實永續環境。

(二) 環境保護司:辦理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及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意見徵詢作業,以預防原則維護環境永續發展;整合環境保護法規所訂各類許可證照管理政 策,以整合性污染預防之角度出發,達全面污染預防管理之效;推動環境教育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及環境非政府組織管理等事項。

(三) 大氣環境司:為改善大氣環境品質,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維護大氣環境資源,本司從污染預防及管制落實大氣環境治理,透過空氣污染防制基金徵收及運用管理, 推動空氣品質保護與空氣污染防制,著重固定、移動及逸散污染源排放管理之政策規劃及法規研擬,並推動室內空氣品質、噪音及振動、環境中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污染與光害之寧適管理。

(四) 水質保護司:為增進全國水體水質品質、飲用水水質安全,本司透過水污染防治基金徵收及運用管理,推動水體品質保護及水污染防治,著重水體總量管制、非點源 污染防治、結合涵容能力執行水體污染改善、飲用水水質安全、廢污水資源化與智慧化自動監測等政策規劃及管理,建立相關部會聯繫平台,營造安心、安全及優質水環境。

(五) 監測資訊司:以大氣及陸域水體監測既有基礎,擴大環境監測及資訊業務量能,支援環境污染預防管理及環境永續發展,並著眼整體環境資料與資訊應用之整合及發 展,依「資安即國安」國家戰略、資通安全管理法及行政院暨所屬機關資訊資源向上集中政策,強化本部與所屬機關(構)資通安全、共構機房及共用行政資訊系統整合運用。

二、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設立目的及必要性

(一) 設立目的

1.為加速對抗氣候變遷,全球 130 多個國家宣示 2050 淨零排放,產業供應鏈也面臨加速減碳的挑戰。蔡總統於 110 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 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我國已公布「臺灣 2050淨零排放路徑」,行政院於 111 年 4 月 21 日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下稱溫管法)修正草案送大院審 議,於 112 年 1 月 10 日經大院三讀通過,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稱氣候法),並於 112 年 2 月 15 日總統公布施行。

2.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變局,我國必須強化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推動執行,且與國際接軌,導入國際碳定價策略,徵收碳費並專款專用於減碳工作推動,並且推動實施碳交易,發展低碳技術、強化氣候變遷調適作為,促進國家邁向淨零轉型目標。我國於 104 年訂定溫管法,由環保署擔任主管機關;面對氣候變遷各項新興課題, 有必要成立三級機關—氣候變遷署,專責辦理氣候變遷相關業務,加速推展各項工作。

(二) 現行運作情形

1.氣候變遷屬新興業務,104 年溫管法公布施行以來,環保署以既有人力辦理或兼辦各項工作,110 年起因應減碳相關業務快速增加,包括溫管法修法、國家階段管制目標擬定與推動、徵收碳費規劃、碳盤查及自願減量交易制度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與策略擬定等,必須迅速推展。此外,我國已公布 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協調統整各部會啟動投入辦理淨零策略橫向協調、社會對話溝通及與國家階段管制目標檢討修正等工作,並由環保署擔任幕僚工作。

2.另環保署推動溫管法修法,業經大院三讀通過修正為氣候法,並於 112 年 2 月 15 日總統公布施行,考量該法修正通過後,將至少有12項優先子法必須在半年至一年內 新(修)訂,並擬定推動相關政策措施與制度,例如碳盤查、碳交易、碳費徵收等工作,以因應國際趨勢,推動我國淨零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

3.環保署目前辦理氣候變遷人力計44人(其中正式職員25 人),處理這新興且迫切課題確屬不足。

(三) 設立之必要性

1.強化我國因應氣候變遷各項政策擬定推動及執行:氣候法於 112 年 2 月 15 日總統公布施行,未來需將會強化國家減量目標推動,各部門及地方政府減量方案、氣候變 遷調適等政策擬定及整合,需要有專責機關隨時盤點國際最新發展,整合部會量能推動落實。

2.因應國際碳關稅及供應鏈減碳趨勢,加速推動碳定價, 強化碳盤查機制:歐盟規劃西元 2023 年啟動碳關稅制度,及愈來愈多國際供應鏈要求碳中和,我國要強化國家減碳政策,協助產業轉型並提升競爭力。主要工作包括:

(1)推動實施碳定價:目前氣候法已規劃徵收碳費,並且專款專用於減碳工作。碳定價與產品出口是否被出口國課徵碳關稅有關,因此需有專責機關與人力儘速投入徵收作業、費率訂定並掌握國際情勢。碳費開徵後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專用產業、相關機關及地方政府推動低碳技術及減碳工作。由於基金規模可能達百億以上,需有專責機關妥適規劃及運用。此外,隨著供應鏈減碳與自願減量快速發展,穩健推動碳交易機制,抵換交易平台及減量額度亦需要投入專人管理。

(2)強化碳盤查及碳排放管理(效能標準):碳盤查、查驗及產品碳含量計算不僅是未來企業經營所必需,也是協助產業提升競爭力的要素。結合本次氣候法條文內容,環保署預計將盤查與查驗採分級管理,使我國十餘萬家中小企業能轉型符合未來國際趨勢。包括法規及標準訂定、輔導管理,都具急迫性。

(四) 組織架構圖

圖 2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織架構圖草案


三、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設立目的及必要性

(一) 設立目的

1.轉型永續生產消費模式:因應國際推動資源永續循環的趨勢,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2-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將現行線性經濟生產消費模式,轉型為永續生產消費模式。

2.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為達成我國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及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之戰略八「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願景,加強推動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之 10 項關鍵項目 37 項推動措施,尋求我國低碳經營模式與做法。

3.廢棄物管理轉換為資源循環:過去廢棄物管理政策著重在有效處理廢棄物與減量,隨著歐盟、日本與韓國等提出相關資源循環行動方案,各國逐漸轉向資源循環為主 的政策導向,廢棄物是錯置的資源,必須從源頭開始改善與推動物料資源循環。

(二) 現行運作情形

1.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我國自然資源缺乏,物料約 7 成來自進口,經濟發展原物料需求及開採成本成長,影響傳統製造業的競爭力,因應資源供應風險須積極推動資 源循環利用。

2.去化受阻循環斷點:現行物料循環存在部分問題,例如再生粒料應用於公共工程,因民眾觀感導致循環窒礙,無法適材適所分流運用,容易造成資源循環斷點;加上 廢棄物產源涉及各部會,因管理認知差異,法規條文繁瑣及條件限制。

3.檢討處理量能與管理方式:因環保用地取得困難,處理設施不易興建致缺乏去化管道,且因業者投機、再利用產品未適材適所運用,易衍生非法棄置事件。需由主責 部會依資源性質盤點全國各類廢棄物量流向及數量,提升處理量能及強化管理機制。

4.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環保署於110年7月1日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全面革新改以生命週期的方式管理各類資源,促進物質資源循環再利用,惟現階段環保署雖 負監督之責,在管理力度、法規等尚須溝通協調,較不易改善。

(三) 設立之必要性

1.執行淨零排放關鍵戰略:執行關鍵戰略八-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亟須一專責單位統一規劃推動策略,以達成永續消費與生產、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加值化處理廢棄物 之目標。

2.執行「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行動方案」:由各部會盤點量能,並主責推動設施興設及加強管理,解決廢棄物處理量能不足所導致任意棄置問題。

3.促進資源循環:翻轉廢棄物認定,擴大資源範疇,推動綠色設計源頭減量,提高產品使用再生料,建立產品服務化的循環商業模式,提升資源使用效益,延長產品壽 命。

4.落實永續發展指標 SDG12:接軌國際推動趨勢推動永續消費,由消費引導生產,確保產品使用壽命延長、易於重複使用、維修和循環利用,使用循環材料、建立循環 商業模式。

5.串聯動靜脈產業建立循環網絡:因物料在靜脈產業回收現況與技術條件不同,而動脈產業物料所需與運用管道更為多元,應完善再利用產品應用標準、品質規範、使 用指引等。

6.統籌各部會廢棄物再利用權責:事業廢棄物再利用分涉 10 個部會 13 個再利用管理辦法,種類計 89 項,各部會因所轄事業特性在管理強度上所有差異,需考量產業需 求、技術可行性、行政管理及資源循環等面向,綜合推動發揮效益。

7.因應新興及須關注廢棄物之挑戰:針對廢太陽光電板 (推估 121 年起每年超過 1 萬公噸、128 年後超過 10 萬公噸)、廢風機葉片、儲能設備等複合材質不易處理, 經濟規模不足及去化受阻的廢棄物,亟需專權責機關介入,推動及輔導相關處理及資源化設施興設。

(四) 組織架構

圖 3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織架構圖草案


四、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設立目的及必要性

(一) 設立目的

1.我國化學物質依特性、使用用途、使用場域或於特定的運作階段等,分由13個部會秉業務權責及依目的用途訂定法規,進行不同程度管制;個別法規縱有完善管理規 定,但因管理強度差異與流向追蹤有斷點,致仍有化學物質不當使用或未安全運作的情事發生。再者,對化學物質共同應管理事項,包括如危害資訊蒐集、辨識、傳遞、揭露與分享,風險評估與控管,及安全替代與循環利用等,尚無專責機關統合管理,致資訊串聯或評估結果無法有效整合、難以掌握危害風險全貌。

2.面對國際綠色永續發展,所採行的推動策略係尋求零污染與消除毒性物質的措施,而非僅著重儘量減少、降低和減輕危害的傳統環境管制手段,現行管理組織架構勢 須因應調整。

3.改制成立「化學物質管理署」,將重新架構管理組織及運作思維來推動業務,俾對內擴大列管,對外面對轉型挑戰。

(二) 現行運作情形

1.環保署毒性及化學物質局(以下簡稱化學局)遵循蔡總統 「食安五環」政策而成立,透過公告食安疑慮物質為毒化物,且全面清查全國化工原料行,落實源頭管理與強 化流向追蹤;107年以來因誤用或濫用非食品化學物質、引發社會關切食安事件,不論媒體報導或民眾感受,已明顯減少。

2.化學局未以解決食安疑慮物質自限,除陳報行政院核定我國「國家化學物質管理政策綱領」,統合推動「國家 化學物質管理行動方案」。108 年 1 月 16 日修正公布 「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針對因物質特性或民生消費議題而有管理需要者,公告為關注化學物質管理;笑氣、氫氟酸、硝酸銨及新興精神活性刺激物質等,均係回應社會關切而公告列管、補強流向斷點。此外,藉行政查檢管理,也積極統整、協調各部會機關共同管理具危險性化學物品。

3.化學局成立後計新增公告 31 項毒化物與 18 種關注化學物質,並加嚴對石綿、汞等 22項毒化物之管理,並強化毒化災之預防與應變,以落實事故風險控管與應變管理。

(三) 設立之必要性

1.我國幅員雖小,但化學產業及高科技產業發達,登錄有案的既有化學物質超過 10 萬種,流通運作超過 2 萬 3 千種,且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新的化學物質不斷被 製造與生產,103年迄今在我國登錄之新化學物質超過 6 千種。另瑞典化學局統計資料顯示,在臺灣運作的化學物質,與歐盟美加澳紐韓中等國家重疊者不到5成,相當可觀種類與數量的物質只在臺灣境內運作。

2.面對數量龐大、特性多變、用途多元的化學物質,化學局囿於現有組織架構與規模,管理標的以公告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為主(共計 344 種),僅占常流通運作物質數的 1%。故改制化學物質管理署,擴增執掌與任務如下:

(1)全面管理化學物質:從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逐階段擴大至在我國運作的所有化學物質,並由源頭延伸至邊境管理。

(2)強化事故預防應變:提升與擴增毒化災預防與應變之技術能力及量能,建立產官學研合作應變體系,以「技術分級、專業分工」模式,擴大對事故之因應。

(3)精進登錄與綠色轉型:藉登錄蒐集資訊,建立化學物質物化與危害特性辨識模式,完整資訊揭露與供應鏈傳遞,邁向永續無毒之綠色化學轉型。

(4)風險評估溝通與管理:建構風險評估策略、技術與方法,跨部會統整危害、流布及暴露調查計畫與資料等,並建立資訊分享利用機制,落實分眾風險溝通。

(5)國家化學物質資料庫:建置化學物質資料庫、設立單一資訊入口,及運用 AI 智慧分析,利於資訊的應用與共享。

(6)環境用藥管理:賡續環境用藥審查管理,並擬定因應氣候變遷影響環境害蟲遷徙之調適策略,執行新興製劑評估。

(四) 組織架構圖

圖 4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組織架構圖草案


五、環境部環境管理署設立目的及必要性

(一) 設立目的

1.落實總統政見建構美質環境、營造宜居城市、提升居住環境品質之願景;以導入區域環境治理理念,跨域推動環境管理雲監控整合,維護土水資源永續經營,打造綠 色幸福家園。

2.一般廢棄物處理目前從法規、政策、執行、處理、再利用到最終處置,權責分屬各級政府,致多層執行面影響效率,需強化全國處理設施之調度與管理,徹底解決垃 圾處理問題。

3.環境執法因新增污染模式頻遭挑戰,將推動提升執法人員量能、科技工具、跨域合作與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等措施,故須重新整合單位及人力。未來採以區域環境 治理之理念,掌握區域特性訂定及推動治理計畫,並統整第一線清潔隊員照護等政策,因所涉及層面複雜,故以全新理念重新架構組織,以成立環境管理署落實環境 管理。

(二) 現行運作情形

1.區域治理:推動區域環境治理,未來三區環境督察大隊將調整為「三區環境管理中心」。

2.環境執法:環保犯罪案件趨向跨區域型態發展,查緝日益困難,目前除持續改善執法系統,善用科技工具,建立檢警環平臺,辦理相關諮詢及交流,執行督察環保犯 罪查緝策略及作為,發揮「檢警環結盟」功能。

3.一般廢棄物管理:環保設施效能需優化及提升,如焚化廠因應排放標準加嚴、能源利用效率、減碳要求及效能更新、升級問題。部分掩埋場尚有餘裕空間,因設施管 理欠佳,及當地民意反彈無法啟用,缺乏調度彈性。另因應非洲豬瘟,養豬廚餘轉型生質能源化,需持續推動廚餘多元化去化管道。推動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並補助汰換老舊垃圾車為低碳垃圾車,增進地方環保機關對清潔隊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之重視。

4.環境衛生管理:持續推動環境衛生管理,包含環境清潔、公廁管理、天災緊急應變及強化環境鼠蟲防治等措施,建構美質環境、營造宜居城市與寧適環境。

5.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推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工作及污染場址改善整治作業,改善技術確保土地及地下水資源永續利用。

(三) 設立之必要性

1.區域治理及智能管理:進行區域治理,由3區環境管理中心轉型,帶動22個環保機關提升。建立環境管理雲包括環境執法、環境衛生、土水管理、環保設施、區域治 理等面向,遠端監控可隨時掌握環境背景並即時取得現況資料。

2.環境執法升級:因應環保犯罪日新月異,提升執法效能及人員技能,建立智慧執法系統,以環境大數據分析及善用新興科技工具,擬定及統籌環境執法策略及量能, 以快速分析污染熱點進行突破,提升環境執法精度及準度,打擊環保犯罪並加速污染熱區復原工作。

3.全國一般廢棄物妥善處理:一般廢棄物處理目前從法規、政策、執行、處理、再利用到最終處置須事權統一,必要時將推動興建重大一般廢棄物處理設施,統籌強化調度全國環保處理設施量能,落實循環經濟理念,以徹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並由「以人為本」主軸進行清潔照護優化,推動 5 好政策,持續改善全國清潔人員職業安全、福利及作業環境照護。

4.精進環境衛生管理:環境衛生管理最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為滿足國人日益提升之環境品質要求,未來將制定專法由源頭至執行面重整以解決環境清潔問題,導入 e 化圖資智能管理,優化環境整潔、智能化公廁、迅速天災及環境事故應變與復原及山海陸環境衛生等相關工作,以建構優質環境。

5.土壤及地下水資源永續經營:以專責單位訂定及執行法規,推動污染預防避免棄置廢棄物污染,維護土水品質,審慎把關基金之運用及管理,靈活應用跨領域技術,活化整治土水污染場址,減少碳排及恢復土地碳匯,保護全國土水環境品質。

(四) 組織架構圖

圖 5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組織架構圖草案


五、 國家環境研究院設立目的及必要性

(一) 設立目的

1.為環境政策議題提供客觀、具公信力之科學數據及證據,提供長期穩定的整體國家環境保護政策規劃支援。

2.嚴謹管理各類認證查驗、檢驗測定、環境教育等機構,讓民眾安心、對政府有信心,支援環境部環境污染管制。

3.因應時代趨勢及氣候變遷、資源循環、污染防治、環境風險與治理之基礎及應用研究,減少環境衝擊,促進環境永續發展,由環保署環境檢驗所(以下簡稱檢驗所)、 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以下簡稱環訓所)二個機關合併改制為研究院。

(二) 現行運作情形

1.檢驗所目前為三級機關,設有 4 室 5 組,掌理全國環境檢驗測定業務,包括標準檢測方法、檢驗測定機構管理,環境污染檢驗、調查分析及檢測技術科學研究與開發等。

2.訓練所目前為三級機關,設有 2 室 4 組,職司全國環保人員訓練業務工作,配合政策統合辦理各類環保專責 (技術)人員證照訓練相關業務,以及辦理環境教育人 員、機構及設施場所之認證及管理等。

(三) 設立之必要性

1.氣候變遷影響日益嚴峻,減輕及調適對策研究須跨域整合:為強化我國因應氣候變遷能力,需鏈結國際氣候變遷趨勢,與產官學合作發展相關技術研究。

2.溫室氣體減量亟需技術研發並扶植本土產業:為減少政策衝擊,扶植本土產業轉型以符合全球供應鏈要求,落實減碳行動,需展開本土化溫室氣體科學研究及開發相 應之減量技術。

3.資源循環零廢棄須能結合國內產業技術研發:為打造零廢棄的資源循環世代,需以科學研究支援資源循環政策、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研發新處理及再利用技術、減少能資源消耗,並促成國內產業投入新循環經濟,建構永續韌性生活環境。

4.缺乏環境長期科學研究,污染鑑識與風險評估難度高:為提供有效減緩環境污染之環境政策及治理方案,需以長期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利污染鑑識溯源、評估影響風 險及提供預警策略。

5.環境治理有賴新興科技應用、污染流布調查及溯源:為推動兼顧社會發展與環保之科技治理政策,需整合污染流布調查與溯源巨量資料,應用資通科技進行解構分析,以精準發掘潛在環境問題、開發預測模式及建立治理智庫。

6.新興關注化學物質多,檢測技術與標準方法須待研發:因應新興科技及產業多元發展,新化學物質快速成長, 需持續開發新檢測技術與標準方法以利控管。

7.檢測機構管理需精進,強化人員證照與設備查驗:推動檢測專法,機構分級管理,人員需證照、設備可查驗,以強化數據品質提升公信力。

8.人才訓育及環境教育多元,須利用資訊技術納入氣候變遷:透過完善多元、創新及新科技學習的訓練計畫,提供各界優質且充裕的環保從業人力,協助執行環保政策。

 (四) 組織架構圖

圖 6 國家環境研究院組織架構圖草案


伍、結語

環境部及三級機關(構)組織法,係因應全球環境變遷及我國環境品質提升需求,由「自然資源經營管理」轉變為「積極因應全球環境情勢,創造臺灣轉型機會」,環境部及三級機關(構)的規劃係整合事權擴增業務,系統性處理氣候變遷、資源循環、化 學物質管理、環境品質管理、環境科研強化等 5 大環境議題。

敬請委員支持,早日完成立法程序,儘快成立環境部及三級機關(構)以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及各項新興且迫切議題。

以上報告,懇請大院委員支持與不吝指教。

附件、環境部及三級機關(構)組織法草案(略)


2022-06-15成立環境部是擴增業務而非就地升格,全面擔負起環境治理責任

因應全球環境變遷及我國環境品質提升需求,本次行政院組織調整規劃成立環境部,聚焦於通盤檢討外界重視的氣候變遷、資源循環、化學物質管理、環境品質管理、環境科研強化等環境議題,認為環保署現有業務範疇及組織量能已遭遇瓶頸,確有必要新增擴大職掌範圍,將環境品質管理從污染管制觀念轉變為預防管理,以前瞻思維規劃整體環境改善策略,接軌環境科學研究,化被動為主動,系統性處理環境問題。


環保署已盤點彙整未來環境部擬擴增業務(整體架構及單位業務圖示如附件,擴增業務採紅字標示),同時規劃整合化學物質、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等事權統一提升管理效能,解決相關管理權責分涉各部會,致專業、資訊分散、未能統整協調的問題,希望發揮環境部組織效能,全面擔負起環境治理責任。


環保署說明,本次規劃成立環境部,設置4個三級行政機關(含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及三級機構(國家環境研究院),透過擴增整合業務,預期達成以下5大願景:


一、積極因應氣候變遷,強化我國政策擬定推動及執行,落實階段管制目標管考作業,因應國際碳關稅及供應鏈減碳趨勢,加速推動碳定價、強化碳盤查機制,尋求減碳技術及策略,降解國際壓力並協助我國產業轉型。


二、落實循環經濟、廢棄物減量及再利用,透過統籌各部會再利用管理權責、徵收基金推動資源循環、廢棄物再生能源、盤點分析廢棄資源,推廣循環採購永續消費及產品友善化設計等新增作法,達到減少原生物料使用、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減輕環境負荷並逐步邁向資源永續循環零廢棄目標。


三、擴大化學物質管理標的為在我國運作之化學物質,達「源頭管理延伸邊境、減少斷點防堵違法」「串聯統整防災資源、強化應變減少災損」「危害資訊完整傳遞、降低健康風險暴露」及「資源永續無毒轉型、接軌國際公約管理」等目標。


四、強化數位科技環境執法,運用智能化及互聯網多元處理一般廢棄物,精進管理環境清潔衛生,透過提升調查整治技術驗證及增加土壤及地下水復育及碳匯能力,永續經營土水資源;加強污染源管制,打造低風險的生活環境,發展健康永續社區。


五、發展氣候變遷與資源循環研究,精進環境風險評估與治理科技,促進淨零轉型與培育專業人才,結合全國研究資源建立環境智庫,提供長期穩定的整體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支援。








針對外界質疑未來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任務如何與永續會及國發會區隔一節,環保署強調,永續會現行任務為「協調推動」氣候變遷因應等永續發展議題,國發會擔任秘書處,專責統籌因應氣候變遷的任務仍係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擔負,包含國家因應氣候變遷政策擬定推動及執行、因應國際碳關稅及供應鏈減碳趨勢、加速推動碳定價、階段管制目標管考、強化碳盤查機制、綠色金融、減碳誘因、氣候變遷調適、碳匯推動等。目前立法院審議中「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亦明定氣候變遷因應工作是分由各權責部會推動,主管機關(目前為環保署,組改通過後為環境部)負責綜整管考,永續會則負責協調、分工及整合跨部會事務。國發會前於111年3月30日率同相關部會對外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策略總說明」,即為該部會分工機制運作下的成功範例。


2022-05-282050淨零挑戰作轉機 成立環境部就是主動解決環境問題

走過草莽開創時代,更堅毅迎向氣候危機挑戰,行政院在國家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時刻,也啟動一系列組改計畫,為的就是以前瞻思維規劃整體環境改善策略,化被動為主動,同時佈局2050淨零排放、空氣品質改善、資源循環與化學物質管理等各界關注議題,透過組織改造達成事權統一,配合充實環境研究量能,提升我國環境品質與政府效能。行政院將環保署改制為環境部,並新設「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及「環境管理署」的規劃,即是整體作戰計畫的其中關鍵戰術之一。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目前正在修法程序中,將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即是揭櫫政府面對氣候變遷的思維,已從環境治理轉變為風險治理,正因為認知氣候變遷已非單純環境議題,所以「2050淨零排放」這個挑戰,正是我們的轉機,藉此開啟更多的整合各領域的能量,包括資源循環、化學物質管理、空氣品質改善等課題一同邁向轉型。

環境問題環環相扣,存在千絲萬縷關係,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單靠以往行為管制或加嚴標準已不足以因應,且易造成效能不彰,導致事倍功半之困境。行政院規劃成立環境部,就是體認過去徒法不足以自行的缺憾,因此必須搭配組織重新變革,才能全面改善環境問題。成立環境部就是強調,環境品質管理必須將污染管制觀念轉變為預防管理,以前瞻思維規劃整體環境改善策略。

當前環境議題中,的確最為迫切者非氣候變遷莫屬。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宣示2050淨零排放,國內產業也因供應鏈要求面臨加速減碳的挑戰。蔡總統於去(1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後,行政院即積極展開淨零路徑研擬及配套法制作業。國家發展委員會先於今(111)年3月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各相關部會針對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等面向提出具體階段目標;本年4月21日行政院院會再通過環保署所擬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下稱溫管法)修正草案,隨即轉送立法院審議。立法院社環委員會續於5月12日完成審查溫管法修正草案,法案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再再顯示行政與立法部門對於因應氣候變遷議題已有高度共識。

本次立法院初審草案已通過 36 條條文,包括盤查查驗分級管理、效能標準管制及新設或變更排放源增量抵換、鼓勵自願減量、碳足跡標示、高溫暖化潛勢物質管制等,環保署對於這些已通過且具有共識的法條,將準備著手制定子法作業。雖然立法院初審對於階段減量目標入法、各部門權責入法、調適工作及碳費徵收支用等尚未凝聚共識,環保署仍將積極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討論及溝通,以利完成修法。

因應氣候變遷絕非短期課題,更需展望佈局至未來20年、30年甚至更長遠時間,況且氣候變遷已非單純環境議題,例如:歐盟規劃在2023年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就是將環境與經貿密切結合。有鑑於此議題的嚴肅性,歐盟、英國、荷蘭等國家早已成立因應氣候變遷專責部門。

本次環境部下規劃成立三級機關-氣候變遷署,除了是跟上先進國家作法,並著眼在國家長遠政策推動之需求,該署未來將統籌專責因應氣候變遷事宜,促進各部會淨零策略橫向溝通,包括:因應碳邊境調整機制作法、碳費徵收及運用、綠色金融、減碳誘因等,也是與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話的平台。尤其,當溫管法修法通過後,我國減碳工作量能將大幅提昇,勢必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及資源,現在如果不先展開規劃,對於減緩國際減碳壓力及協助國內產業轉型工作將無法如期如值達成

成立環境部並非僅考量氣候變遷議題,資源循環、化學物質管理、空氣品質改善等議題無一偏廢,均涵蓋於整體組織改造之完整思維當中。過去35年我們逐一克服各種環境問題,但未來挑戰將日趨加重。透過組織變革成立環境部,展開預防管理,防微杜漸搭配執法加嚴,主動解決環境問題,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BUILDINGFOCUS行政院組織調整 

TWECOLIVING【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TWECOLIVING【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TWECOLIVING【環境部】環境管理

TWECOLIVING國家環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