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桃園市南區資源循環園區


桃園市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

環境部補助「桃園市南區資源循環園區」揭牌啟用-環境部新聞專區|環境部



桃園市政府於113年11月30日舉行「南區資源循環園區」揭牌典禮,環境部葉俊宏次長與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到場,與呂玉玲立委、魯明哲立委.桃園市張善政市長、環保局陳世偉局長共同出席見證。這座園區是由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補助,桃園市政府爭取前國防部軍備局閒置營區建置而成,園區內資源回收場採室內貯存設計,建設過程廣泛使用再生材料,並規劃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完美結合資源循環與綠能淨零價值。環境部期許這項整合了資源回收、循環永續與綠色能源的標誌性工程,能成為全國資源回收與循環經濟的示範基地。

葉俊宏次長表示,桃園市南區資源循環園區結合中央補助與地方自籌經費,活化利用前國防部軍備局閒置營區的土地資源,歷時一年多的工期,完成了從規劃設計、基礎施工到先進設施安裝的多個階段,於本日正式揭牌啟用,對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團隊的努力表示感佩。園區占地約1.5公頃,設有22項(含鋰電池)資源回收分類貯存系統,更提供清潔隊員專屬的管理、備勤及休息空間,為268名基層同仁創造完善的工作環境。同時,園區規劃未來設置大面積的太陽能板,估計發電容量可達1.32百萬瓦,不僅為園區運營提供能源支持,更成為地方永續能源的重要示範場域。

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補充,園區的設立將有效促進廢棄物高效分類與再利用,提升南桃園地區的資源回收量能,預估每年增加回收量達1,000公噸,可提升平鎮區資源回收率至65%,更能發揮地區資收物集散調度的功能。特別是園區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再生材料與再生建材,使用比率高達50.68%,充分體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

桃園市南區資源循環園區不僅在建設中落實綠色建築標準,還廣泛運用再生材料,並導入太陽光電設置,提供了一個實踐循環經濟與淨零策略並容的成功範例。園區的建成,不但是桃園市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資源循環政策的具體實踐。



桃市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揭牌 張市長:推廣桃園經驗 落實資源永續理念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30)日上午前往平鎮區,出席「桃園市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揭牌活動」。張市長表示,市府與環境部攜手打造具資源回收貯存功能的「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提供平鎮中隊清潔隊員更舒適與更安全的工作空間,期待未來資源循環園區都能採用此模式運行,自桃園擴展到各縣市,共同打造更優質的資源回收循環環境,落實資源永續理念。


張市長在致詞時指出,過去平鎮中隊清潔隊員工作環境並非完善,為讓隊員們能在更舒適與更安全的場域中工作,感謝環境部給予補助支持,並且編列對等經費共投入高達2.3億元,以及立法委員呂玉玲、升格前平鎮市長陳萬得及時任平鎮市多位縣議員共同積極向國防部軍備局爭取閒置營區,獲得軍方支持無償撥用提供市府建設使用。

張市長進一步表示,「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採用綠建築設計,場地環境優美,並採用室內資源回收場貯存、分類物資方式,可大幅減少廢水、廢棄物外流情形;「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並優化隊員的備勤及休息空間,並同時規劃環保車輛停放使用場地,改善市民對於清潔隊部老舊髒亂的刻板印象,讓市民可以就近進行資源回收,提升地方資源回收率,造福在地市民,這是桃園資源推動的里程碑。

環境部政務次長葉俊宏表示,「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原為國防部閒置營區,藉此機會將其活化再利用,賦予新生命、新任務;興建廠域也活用再生材料進行場區地坪改善,合計使用比率達51%,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設計採室內方式貯存,辦理資源回收22項貯存分類。園區未來將建置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容量達1.32百萬瓦,足以提供整體運作使用,成為未來淨零策略的里程碑。希望「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能成為全國資源循環的示範園區,共同改變民眾對於資源回收環境的刻板印象。

環保局表示,資源回收場設置了22項回收分類,同時也是本市「桃樂資收站」的集散地,未來將採取倉儲式管理擴大整體貯存容量。平鎮區資收貯存場及平鎮區中隊廳舍的落成標誌著市府對環境永續的承諾,也展現市府為清潔隊員打造最佳工作環境的用心,未來將繼續推動各項環保政策,讓桃園在資源回收領域成為全國典範,凝聚市民對環保的共識。

今日包括立法委員呂玉玲、魯明哲、環境部政務次長葉俊宏、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國家環境研究院副院長巫月春、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北區環境管理中心副主任黃士漢、市議員李家興、陳韋曄、黃敬平、舒翠玲、王珮毓、市府環保局長陳世偉、平鎮區長蕭巧如、海資處長呂明錡、環管處長張書豪等均一同出席揭牌活動。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2024 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 部分受脅物種漸離險境 存續現曙光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29 09:40:28)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訂於12月9日至10日假林業保育署國際會議廳辦理「2024瀕危動物保育行動成果交流研討會」,邀集參與保育行動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在地保育團隊及政府機關代表,與全民分享臺灣黑熊、山麻雀、石虎等物種最新現況,以及救援、野放及棲地營造等行動成果,特別是部分物種已逐漸脫離滅絕險境,顯示保育行動奏效,瀕危物種存續已見曙光。「林業及自然保育署」Facebook粉絲專頁將全程直播,邀請關注瀕危野生動物保育的社會大眾共同參與。

林業保育署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自2017年起合作,擬訂臺灣狐蝠、歐亞水獺、臺灣黑熊、石虎、臺灣穿山甲、熊鷹、草鴞、山麻雀、豎琴蛙、臺灣5種山椒魚、金絲蛇、赤腹游蛇、食蛇龜、柴棺龜、巴氏銀鮈、飯島氏銀鮈、大紫蛺蝶、寬尾鳳蝶及珠光鳳蝶等23個瀕危物種的保育行動計畫,透過分析受脅原因,擬定保育行動策略,建立工作平臺確立各機關團體分工權責,合作推動我國瀕危物種保育工作,不但回應昆明-蒙特婁生多樣性框架行動目標-「受脅物種管理行動」,也達成避免物種喪失,恢復重要生物族群的目標。

林業保育署表示,部分瀕危物種在公私部門共同努力下,包括黑熊、石虎、穿山甲、草鴞、食蛇龜、寬尾鳳蝶、山麻雀等族群數量已止跌甚至逐步回升,保育行動業見成效。研討會首日將聚焦在族群逐漸擴張的臺灣黑熊、山麻雀和石虎,由專家學者分享物種現況、關鍵保育行動,也特別邀請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和南投縣中寮鄉社區,分享企業和社區如何聯手透過友善石虎農產品的推廣,達成物種保育、環境友善農業、企業責任三贏。次日則聚焦在瀕危動物救援與域外保育;族群監測與野放追蹤;遺傳、棲地調查與營造等保育議題,分享赤腹游蛇、臺北赤蛙、豎琴蛙、草鴞、水獺、穿山甲、寬尾鳳蝶等物種的保育行動案例。

  本研討會開放公眾參加,關注臺灣保育成果夥伴可於11月30日前至網頁報名 https://url.forest.gov.tw/x8j8mwmhe,額滿為止。本次研討會將進行全程直播,可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ANCA.Taiwan 線上觀看及留言交流。有關各瀕危野生動物保育行動計畫書、近期成果與研究報告內容,可至林業保育署「自然保育網」瀕危動物專區下載與閱覽相關資訊: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2221



瀕危物種保育行動海報



臺灣黑熊(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提供)


臺灣狐蝠(林業保育花蓮分署提供)


石虎(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提供)

山麻雀(林業保育署提供)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新竹縣永續工業革命ESG創新與工業區轉型論壇


工業轉型邁向綠色未來 共創新竹縣永續工業區新典範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27 15:59:22)  新竹縣政府積極推動有利於產業成長的環境,並協助工業區進行永續發展轉型,藉此加深社會大眾對於縣內工業區發展過程及地方標竿企業的認識。為了推動此目標,今(27日)上午在WSICC暐順國際會議中心辦理「新竹縣永續工業革命ESG創新與工業區轉型論壇」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並推動新竹縣工業區的永續發展及市場擴展。

產發處指出,本次活動除了有新竹縣企業共推節能支援計畫外,邀請永訊智庫股份有限公司、貝爾國際驗證機構,針對環境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及ESG轉型機會進行分享,同時邀請新竹縣鳳山工業區內優秀企業奇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享經營轉型經驗。活動會場外更有6家企業展示合作商機,並共同探索如何為工業區未來制定ESG目標,提升工業區的國內外能見度。

縣長楊文科強調,新竹縣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重鎮,並持續聚焦於高科技產業,為企業營造穩定且有利於長期發展的環境,使產業發展與投資成為縣府的工作重點。截至目前為止,新竹縣五華、內立及鳳山工業區已有54家企業進駐,這些企業的成功更進一步彰顯了新竹縣在促進經濟發展與創新方面的重大成果,為地方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竹縣將繼續推動工業區的永續發展,協助企業在考量環境、能源及社會責任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與管理,實現產業與環境共榮的目標。透過永續轉型措施,縣府不僅期望推動經濟成長,更希望將氣候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為未來建設綠色、永續的工業區奠定基石。

新竹縣政府產發處11月27日辦理「新竹縣永續工業革命ESG創新與工業區轉型論壇」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並推動新竹縣工業區的永續發展及市場擴展。

新竹縣政府產發處11月27日辦理「新竹縣永續工業革命ESG創新與工業區轉型論壇」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並推動新竹縣工業區的永續發展及市場擴展。

新竹縣政府產發處11月27日辦理「新竹縣永續工業革命ESG創新與工業區轉型論壇」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並推動新竹縣工業區的永續發展及市場擴展。



2024 第一屆竹科園區ESG論壇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27 15:50:57)「第一屆竹科園區ESG論壇」今(27日)在國立清華大學旺宏館盛大舉行,本次論壇由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縣政府、新竹市政府及新竹科學園區共同辦理,邀請大新竹地區20個深耕在地的團體分享ESG提案,及新竹科學園區各企業永續單位共同參加,希望透過跨領域合作,媒合各企業推動ESG資源到民間團體,一同推動大新竹永續發展。

新竹縣長楊文科特別感謝清華大學邀請新竹市政府及新竹縣政府,共同建立大新竹區域整合平台。他強調,新竹縣、市同屬一個大新竹生活圈,交通、教育、旅遊及購物等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目前雖然已經有多項合作平台持續運作,但仍缺乏針對企業ESG計劃提供在地創生產業的平台,希望通過此次論壇,清華大學能協助建立企業與在地產業互助合作的渠道,共同為台灣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行政處表示,此次論壇以大新竹永續發展藍圖的介紹拉開序幕,探討內容包括「生物多樣性與循環經濟」、「綠色消費與減碳平台」、「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等三大主題。

論壇的成功舉辦為產官學界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台,不僅促進大新竹地區在永續發展方面的跨域合作,更使參與者對ESG理念有了深刻認知。未來大新竹地區將在產官學合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實踐,共同推動大新竹地區在ESG領域發展。

官網-「第一屆竹科園區ESG論壇」今(27日)在國立清華大學旺宏館盛大舉行

官網-「第一屆竹科園區ESG論壇」今(27日)在國立清華大學旺宏館盛大舉行2

官網-縣府行政處長周秋堯出席論壇

官網S__582344727_0


首屆「竹科園區ESG論壇」登場 邱臣遠代理市長:公私共擘大新竹永續發展藍圖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27 14:26:07)  新竹市為高科技產業林立與學術單位薈萃之地,肩負著城市經濟發展與社會永續環境的責任,緊密連結企業ESG、大學社會責任USR與環境經濟發展。環保局表示,為探討經濟發展如何與環境永續並存及調和,首屆「竹科園區ESG論壇」今(27)日於國立清華大學登場,針對「生物多樣性及TNFD」、「綠色消費與減碳平台」、「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三個主題,藉由新竹縣市及竹科園區企業、清華大學與長期耕耘的民間團體協力,進行專題探討,提升ESG策略與做法,齊心擘劃大新竹的永續發展藍圖。

代理市長邱臣遠出席論壇表示,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為世界浪潮與目標,市府施政向來重視環保,秉持「友善、永續、創新、智慧、夥伴」五大核心價值,擘劃「老幼共好、新竹好學、產業創新、交通暢行、青年活力、智慧治理、宜居永續、健康安心、幸福友善、美感新竹」十大施政策略,緊密扣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提高環境品質。市府去年成立「新竹市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並全國首創「ESG媒合平台」,結合企業達成ESG理念,亦與學術機構共同實踐USR在地關懷,將經濟、教學和永續發展融合,構築宜居永續的低碳城市。

邱代理市長說明,此次論壇主軸為「大新竹永續發展藍圖」,市府聚焦「以公領私、產業合作、市民參與」三大面向,除推動永續政策之外,也積極與企業及學校攜手合作,透過創立ESG媒合平台,整合市府局處各項資源,攜手企業與學術單位串聯成擘劃永續路線的列車。透過多元推廣,攜手解決經濟、社會及環境問題,至今合作案例如台積電公司植樹薪傳計畫、與元太科技簽署MOU守護香山濕地、攜手艾司摩爾提升動物園動物福祉等,並借重學界永續淨零專業師資培育人才,將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結合,攜手打造幸福友善的安居科技城。

邱代理市長提到,打造永續環境不僅要透過公私協力合作,更重要是市民參與及人才培育,此次論壇期盼讓更多的青年學子理解未來永續發展淨零路徑。他也引用清大校訓的經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鼓勵所有夥伴「行勝於言,做就對了!」。

環保局長江盛任表示,今日舉辦的ESG論壇,產官學民各界的專業人士齊聚一堂,深入討論節能減碳與永續發展,有助解決共同面臨的環境議題,不僅提供環境、社會及治理三大領域的創新策略契機,同時也透過展覽方式,提升產官學交流,展現竹市推動永續發展的亮點績效,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及SDG17多元夥伴關係。

環保局表示,此次論壇主題包含多方面永續發展目標議題,涵蓋面向多元,透過邀請專家學者與大新竹地區長期耕耘的在地民間團體,分享最新研究與執行經驗,有助竹市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業務推動,打造健康安心的永續環境,同步實踐SDGs願景與落實淨零綠生活目標。

首屆「竹科園區ESG論壇」登場

首屆「竹科園區ESG論壇」登場

邱臣遠代理市長致詞,期盼公私協力共擘大新竹永續發展藍圖

今日ESG論壇,產官學民各界的專業人士齊聚一堂,深入討論節能減碳與永續發展




萬丹森林公園


都市「森」呼吸 屏縣府打造萬丹森林公園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27 13:59:17)  順應世界綠色潮流,並降低熱島效應,屏東縣政府將於萬丹台糖苗圃打造森林公園,讓縣民朋友不用前往山林即可於都市內享受最自然的森林芬多精,預計於114年8月前開放縣民朋友體驗。

萬丹公園旁之台糖種苗園區面積達20公頃,育有喬木上萬,綠樹蓊鬱,搭配周遭廣闊的農田景觀,置身於內倍感心曠神怡,清晨及傍晚時分在園區內散步運動者眾多,惟苗圃園區為台糖公司所有,縣府已與其達成協議,攜力合作打造園區未來多元利用事宜。

未來整體空間保有周遭苗圃空間,於中央區域設置紅豆意象廣場,其核心空間提供鄉民活動使用,可舉辦市集、展演等各式活動,匯聚人們的歡笑與活力,後方草坡區可做為觀眾區或平時休閒區域,整體地形微調另一側形成下沉草皮廣場,創造豐富地形景觀,並順應近來極端氣候造成之瞬間強降雨,收集區域表面水之用。

園區整體步道分級以中央軸線道路設置5M寬步道,可以直接性的連通到基地周邊,並且透過2.5M寬度的碎石步道鋪面形成完整性的運動健走系統網絡,不破壞原有大喬木、小樹苗的生長空間,透過生態工法以碎石的方式設置林下散步道,透過不同的配置及視覺感,體驗原有樹林下的散步空間。

園區內以各種型態地景、鋪面營造出自然原始的樹林氛圍並設有體健專區供銀髮族群鍛鍊筋骨,期許創造萬丹最大休憩園區,打造綠意盎然的森林公園,預計於明年8月完工。

全區空照模擬圖

主要步道

林下體健區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近零耗能建築技術導入社會住宅


近零耗能建築技術導入我國社會住宅後之成果 | 遠見雜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7235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我國也順應國際趨勢,積極將淨零排放列為重點目標。依我國的淨零碳建築路徑,並透過「由公到私」的推廣策略,推動民間建築逐步跟進,以「社會住宅」作為示範對象,將節能技術引入社會住宅中,實現更高的節能成效,透過成功案例,發揮帶頭示範的作用,並藉由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共同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能源署計畫及中心社宅建築能效的輔導

為實現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和超過85%既有建築成為近零碳建築的目標,經濟部與內政部攜手合作。自2021年起,能源署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推行為期四年的「近零耗能建築示範應用計畫」,透過「被動建築設計」、「高效設備應用」、「智慧控制導入」、「多元電力整合」及「深度節能開發」五大策略,挖掘住宅節能潛力,並針對既有建築進行能源使用分析,找出更多節能可能,協助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建設能效達1+的社會住宅,提升社會住宅的節能水準,邁向近零耗能建築的目標。

在2050年淨零排放的願景下,節能減碳的重要性應不限於辦公建築,更應由政府帶頭示範近零耗能的智慧生活。為推動我國近零耗能建築的發展,計畫選擇「社會住宅」作為示範對象,並透過公有建築物帶頭,促使民間建築跟進。此計畫旨在為新建社會住宅提供技術諮詢,導入近零耗能建築技術,為社會住宅邁向淨零轉型尋找新方向。

為推動此計畫,以公有建築物帶頭,引導民間建築參與,並選擇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規劃的新建社會住宅為示範場域,針對未來建築導入節能技術與低碳工法,成為推動「近零建築」的關鍵任務。為確保近零耗能建築的落實,將執行相關技術指標,並以「社會住宅」為示範範例。這些社會住宅由政府或民間建設,提供短期居住的循環資源,體現居住正義的政策宗旨。

高雄市左營區崇實安居 (圖自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社會住宅取得建築能效1+標章的成果

於2020年建築中心主動邀訪高雄市鳳山區鳳翔安居設計建築師-吳昌成建築師,以及高雄市左營區崇實安居統包廠商-建國工程,討論社會住宅興建導入近零耗能建築規劃,與指標評估之合作事宜。由於南部氣候炎熱,能源使用相對較高,且日照充足,適合裝設太陽能光電系統,且成效也較佳,因此選定高雄市鳳翔安居和崇實安居作為示範。而2案社宅皆於2022年積極向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進行住宿建築能效的申請,並於2023年10月及11月先後取得建築能效1+等級的表現。回顧這2案的節能設計與規劃,「鳳翔安居」及「崇實安居」2案的節能設計皆表現優異,藉由考量高雄當地的氣候,並以挑空短走廊設計,除了使每戶採光充足,亦能保有良好的通風,透過建築外殼、空調設備及照明燈具等節能設計,都將良好的節能規劃融入建築設計中,使碳排密度指標低於該類型標準情境之近零碳建築碳排密度基準,以提升建築能源效率。

鳳翔安居(左圖)、崇實安居(右圖) 取得建築能效1+成果

鳳翔安居(左圖)、崇實安居(右圖) 取得建築能效1+成果

再次進行社會住宅近零耗能建築技術輔導

計畫於2023年已提前達成計畫目標,完成兩案國家住宅及都市發展中心社會住宅之近零耗能建築技術之導入,同時取得內政部住宅類建築能效1+等級之認證,為期本計畫能有更好之成效與擴散效益,建築中心嘗試再向國家住都中心邀請兩案社會住宅進行近零耗能建築技術之導入,並以取得內政部住宅類建築能效1+等級之認證為目標。

2023年6月國家住都中心於桃園市楊梅區發包「埔心安居」社宅新建統包工程,該案由「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鑄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統包團隊得標;「埔心安居」為全國第一個採用全預鑄工法興建的社會住宅,彈性運用柱、樑、版、外牆之預鑄工法於建築內部構件,減少現場施工所需時間及人力,降低施工產生的噪音與粉塵,並大幅縮短工期。另於同年8月於臺北市萬華區發包「凌霄好室」社會住宅統包工程,該案則由「新安營造有限公司、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統包團隊得標;「凌霄好室」社宅設計規劃十分完善,裝設微電腦瓦斯表,在漏氣、地震、超時等狀況發生時緊急遮斷,逃生梯間亦設有排煙系統,維持新鮮空氣。

建築中心以「埔心安居」及「凌霄好室」兩案興建中之社宅為輔導對象,進行國家住宅及都市發展中心社會住宅,導入近零耗能建築技術之輔導作業,並預計於今年取得內政部住宅類建築能效1+等級之認證。

臺北市萬華區「凌霄好室」社會住宅。(圖自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臺北市萬華區「凌霄好室」社會住宅。(圖自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提前7年達標,新建社宅達1級淨零能效

配合2050年的近零建築目標,計畫以社會住宅為領頭示範,積極導入綠建築概念和智慧創新節能技術,將節能理念廣泛應用於民眾生活中。透過智慧化管理,住戶能更高度掌握建築設備的運轉與維護,同時節省人力成本。透過設備運轉紀錄的分析,發現最佳的運轉模式,進一步達到節能的可能性。社會住宅的統包需求書中,遵循近零建築的相關規範,使用1級能效設備、電梯電力回生系統,並引入智慧化控制等先進技術。

內政部於2023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宣布:『自112年度起,國家住都中心招標的社會住宅及公辦都更建物,將率先全面導入「新建住宅效能標示1級」制度,擔任起建物節能改造的領頭羊。優先採取可重複使用建材及工法,降低興建過程時的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中央透過蓋社會住宅,帶頭響應節能減碳,以落實臺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讓原定於2030年新建公有建築取得建築效能標示1級以上之目標大躍進,使國家住都中心的社會住宅之近零建築規劃得以提前7年達成,展現了我國對近零建築目標的堅定承諾。

桃園市楊梅區「埔心安居」社會住宅。(圖自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桃園市楊梅區「埔心安居」社會住宅。(圖自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由公而私、從新而舊的逐步推廣

能源署與住都中心、建築中心共同擘畫一個未來的建築輪廓,其中,創新科技及能源有效的運用,是未來發展近零建築的一大重點。透過提升能源效率的分級標準、再生能源的推廣及智慧家電的發展方面,期望能持續且有效地將近零建築的觀念融入生活當中,並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改變,持續向近零建築的目標邁進。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



大葉大學大自然綠教室


大葉大學大自然綠教室揭幕 高教深耕計畫成果豐碩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25 17:39:21)想認識中小學自然課本裡的植物,來大葉大學〈Da-Yeh University〉都看得到!大葉大學20日舉辦113年度高等教育深耕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成果發表會,以「SDGs x AI x STEM前瞻永續大步走」為主軸,SDGs校園實踐場域「大自然綠教室」正式揭幕,展現校園講堂、智慧科技與永續環境教育的結合,現場也展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一系列豐碩成果。

全球正面臨氣候變遷挑戰,暖化、暴雨、颱風同時影響到糧食供應、水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彰化縣政府參議馬英傑、大村鄉公所社政課課長賴弘祥、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計畫總主持人蘇玉龍、大葉大學校長方文昌,以及多所中小學校長將祈福卡掛上許願牆,象徵對永續實踐的責任與使命,同時對社會與環境送上祝福,期盼大家共同努力,創造一個綠色永續發展的未來。

方文昌校長指出,大葉大學積極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透過永續教育、創新科技與跨領域學習,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的綠色人才。學校打造全國首創的「SDGs校園實踐場域」,從教育到行動,透過校園場域帶動區域永續發展,去年啟用第一期主題水資源,獲得熱烈迴響,112至113年參訪人次超過千人,除了中小學師生,也包含印尼、日本的國際學者。今年大葉大學進一步推出第二期主題「友善栽植與生產」,運用校園植物覆蓋率83%的優勢,融合濕地、綠化牆、小葉欖仁林、綠屋頂機車棚、許願牆等特色,活化校園景觀,回歸自然,讓校園成為「大自然綠教室」。此外,場域結合環境生態與AI數位科技,協助參觀者在體驗自然校園的同時認識植物,歡迎大家來大葉大學學習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觀念。

黃俊杰校發長強調,大葉大學年年獲得世界綠色大學殊榮,十度蟬聯全台私立綜合大學第一名,校園不只是學習的場所,更是永續教育的實踐推廣基地,透過永續策略聯盟,攜手大彰化地區的社區、國教單位及機關團體,讓綠色知識向下扎根。「友善栽植與生產」SDGs校園實踐場域種植有超過60種的水生植物,以及20種喬木、40種灌木,除了有植物知識牆,更把樹木碳匯的概念融入,比如綠屋頂機車棚就是自然碳匯的最佳模擬示範場域。大葉大學提供互動式的學習體驗,綠教室的參觀與導覽,由資訊工程學系老師帶領學生融入AI,成為AI科技小教室,學生們還可以參加植物手作DIY活動,或是參觀植物工廠、菇菌研究中心、製茶基地等特色實驗室,進一步了解友善栽植與綠色生產。

代表王惠美縣長出席的彰化縣政府參議馬英傑表示,大葉大學積極肩負社會責任,推動永續發展,今年更是獲頒「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環境管理領袖獎」。感謝大葉大學當彰化縣政府、在地企業及各級學校的堅強後盾,學校一方面設立產業淨零碳排輔導團,協助在地企業綠色轉型,另一方面建置了全國第一座鏈接SDGs的校園實踐場域,為氣候變遷做出行動,與彰化縣內的中小學校締結永續策略聯盟,攜手合作,共同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

成果展當天,國際文化祭、「永續實踐力-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校友論壇、草地音樂節等活動也熱鬧登場,來自史瓦帝尼、香港、馬來西亞、印尼、日本、越南的國際學生向參觀者介紹自己國家的美食與文化,呈現大葉建立多元夥伴關係與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豐碩成果。

大葉大學打造大自然綠教室

大葉濕地有多種水生植物

馬英傑參議(右三)與大葉大學方文昌校長(中)等人將祈福卡掛上許願牆

彰化縣政府參議馬英傑(左四)、大葉大學校長方文昌(中)、大村鄉公所社政課課長賴弘祥(右三)等人共同剪綵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臺中市環保局「環境治理脫胎換骨-數位科技引領風潮」專案報告


中市推AI科技助攻空品 盧市長讚守護空品利器:繼續讓台中空氣更好!

朝向智慧環境永續治理並優化人力資源,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近年積極發展AI人工智慧自動判煙技術,管制台中市移動污染源及固定污染源排放,不再侷限於人力、時間限制,提升稽查效率,成為守護台中市空品的利器。市長盧秀燕今(19)日於市政會議分享,台中巨蛋建築設計師隈研吾先生曾跟她說,他對台中市的綠化環境與城市乾淨度印象深刻!近年透過環保局努力整治空污、跨局處的共同合作及市民朋友配合政策,台中市空氣品質不良日逐漸減少,市府會繼續努力,讓台中更好。

盧市長指出,中部地區以中小企業起家,是全國最大的產業聚落,且台中市汽車數量是全國第一名、機車數量為全國第三名,這是台中市的城市特性,因此台中市空污治理或環境治理比其他城市更艱鉅,面臨的挑戰更大。近幾年感謝環保局實施相關空污管制作為及市民朋友共同配合,台中市空氣品質不良日逐漸減少;在她上任前,台中市平均一年約有60天是空品不良日,現在已降為20天左右,雖然已進步了三分之二,但是還不夠,市府還會繼續努力讓空品變得更好。

盧市長表示,環保局近幾年發展AI科技,進行相關偵測、追蹤、指引並計算出數據,讓市府在環境治理上更有成效,未來會持續佈建「AI智慧判煙系統」,並提升AI智慧學習技術,透過AI協助監控與稽查蒐證,讓查核化被動為主動,嚇阻非法排放,提升稽查成效,持續提升台中空氣品質。

環保局副局長商文麟進行專案報告指出,近年市府積極發展移動污染源AI人工智慧自動判煙技術,結合車牌影像自動辨識系統,透過科技執法,管制高污染車輛排煙,並同步加強未定檢機車管制。另於112年攜手全國規模最大的計程車隊「台灣大車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70輛計程車為載體,導入車辨判煙設備,公私協力擴大稽查範圍,不再侷限於特定路段或區域。

環保局表示,「機車污染AI辨識系統」於過去積極參與國內外智慧科技應用競賽評比,勇奪各大獎項肯定,113年度亦以「車載式車辨」技術成果分別榮獲國際級「GOV Design Awards 2024」設計金獎、「Green Good Design Awards 2024」評比榮獲「GREEN GOVERNMENT INITIATIVES 2024」佳績,藉由國內外參賽獲獎實績,充分肯定台中市投入的智慧創新作為。

另外,環保局也佈建AI智慧判煙系統,24小時監控工廠煙囪,並搭配AI智慧判煙系統,若工廠有異常排煙事件,藉由通訊軟體自動推播事件告警訊息通知,環保局可第一時間掌握事證,並透過現場稽查確認異常排放原因,提升稽查成效。112年迄今共查獲12件違規,裁罰共220萬元。

環保局提到,市府曾查獲某廠場內自行設置CCTV監控管道排煙狀況,但工作人員無法時刻緊盯著螢幕,導致無法於第一時間自行發現煙囪排放黑煙情事,經環保局AI判煙系統告警,通知稽查員到廠查核後,才驚覺已造成空污事件。另有轄內廠家經環保局AI判煙系統告發後,已著手評估增設相同設施,朝向科技化自主管理的目標前進,提升自主管理要求,共同維護空氣品質。


第649次市政會議專案報告(113年11月19日)

環保局「環境治理脫胎換骨–數位科技引領風潮」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

 

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 永續提升公廁品質!|環境部

響應世界廁所日,環境部於今(18)日與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共同辦理「2024環境衛生永續發展重要性」論壇,邀請日本專家與國內學者、公司部門代表及公廁管理與清潔維護單位,聚焦探討環境衛生與公共廁所的永續發展、公廁政策與措施,以提升全國公廁環境品質。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顏旭明署長致詞表示,2024年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主題為「廁所 和平之所」,環境部成立之後投注很大的資源改造公共廁所,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有尊嚴的如廁環境,因為公共廁所不僅是國家的門面,也是國人及國外旅客到我國各地旅遊時所能感受我國進步的象徵。因此,不管是廁所的新建修繕與維護,都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們的使命,希望致力於改造公廁品質的同時,搭配正確有效地清潔維護管理,並且推廣如廁文化,向民眾宣導如廁禮儀,如養成自己弄髒自己清的習慣,留給下一個使用者乾淨的如廁環境,並在使用公廁遇到清掃人員時可以說一句「真乾淨,感謝您」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意。

世界廁所日創辦人新加坡的沈鋭華先生(Mr. Toilet)錄製一段祝賀影片。他表示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經歷了二十幾年,已經協助全球改善廁所文化,把一個被忽略的話題搬上媒體舞台,甚至將每年11月19日訂定為世界廁所日,希望未來能夠與台灣持續合作共同把全世界的衛浴文化改造,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本次論壇響應世界廁所日,涵蓋公共廁所政策方向與未來發展、廁所清潔維護與公共衛生永續管理以及如廁禮儀的重要性等三大主題,其中在廁所清潔維護與永續管理主題,特別邀請日本Amenity公司社長山戶伸孝分享他在廁所環境診斷、清潔及維護的寶貴經驗,利用內視鏡、鏡子、試紙測試及通風測試等,進行廁所健康診斷,如換氣設備之換氣頻率、污水管線內污垢之內視鏡檢查,以及蒐集廁間空氣、尿布臺等處的微生物進行培養分析,為廁所機能提出改善建議,解決髒、濕、臭及看不見的問題,並表示清潔維護才是廁所永續經營的方式。環境部為了提供舒適、安心、有尊嚴的如廁空間,在硬體上,補助地方修繕老舊公廁與新建、推動預鑄式景觀廁所、融合在地特色文化打造推動特色公廁及設置性別友善公廁等,在軟體上,督導地方加強公廁列管及巡檢、建置公廁QR code獎勵民眾通報反應改善意見,管理單位即時派員改善異況、辦理績優公廁評比、推廣如廁文化等。

聯合國於2013年正式將每年的11月19日訂為世界廁所日,是一個全球性的活動,鼓勵政府單位及公廁管理單位採取行動解決公廁衛生問題。環境部舉辦本次活動除響應聯合國2030年為所有人提供安全廁所的承諾外,更落實永續發展目標SDG6提供安全的衛生設施,不遺漏任何人

2024年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主題為「廁所 和平之所」,呼籲各國政府確保衛生服務具有彈性、有效、人人均可使用且免受傷害。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顏署長表示為凝聚各界共識,投注更多的心力及更好的衛生治理思維,確保更公平、更和平的公廁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籲請各界重視我們的衛生設施,透過公廁硬體的升級,搭配正確有效地清潔維護管理,保持乾淨衛生讓廁所成為一個安全可靠的服務空間。



世界廁所組織 World Toilet

The Global Sanitation Movement


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 Facebook



20TH ANNIVERSARY BOOK – World Toilet



台灣中油「世界廁所日」清掃總動員 歡迎大家「來中油 好方便」

2021-11-19

台灣中油公司多年來推動公廁文化,疫情期間更開放公廁讓消費者使用,獲得各界肯定與好評,今年正逢2021年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20週年紀念,台灣中油直營加油站公廁更全數獲得特優評鑑,因此今(19)日串連全台各直營站與加盟體系加盟站員工,由總經理兼代理董事長李順欽帶領一起清掃加油站公廁,共同響應世界廁所日主題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中油,好方便!」,同時讓世界看見Who cares about toilets? CPC cares!


    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是聯合國通過的國際紀念日,鼓勵政府及組織策劃解決衛生設施問題的行動,每年動員參與聯合社交媒體及宣傳活動,以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6(SDGs 6)-「確保人人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早於世界廁所組織與聯合國對廁所衛生的推廣與呼籲,台灣中油推動公廁文化近半世紀,1976年起全面對外開放加油站廁所的使用;1990年列入環保署列管公廁;2003年辦理公廁文化論壇,強調人本如廁空間、打造潔淨如廁環境、推廣公民如廁文化,提升城市文明;2017年升級建置公廁免治馬桶,落實衛生紙不落地,阻斷病媒細菌的傳播;2021年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當全台各地公廁都因疫情關上門時,台灣中油堅定的加強清掃消毒,為在外奔波的民眾開啟方便之門。在多年努力下,台灣中油加油站的公廁已是民眾出門在外最方便的首選,加盟站業者更攜手共進,提供民眾優質的如廁環境。

    今天的「世界廁所日─來中油,好方便!」公廁清潔總動員活動,主場在台北市內湖加油站,台灣中油總經理暨代理董事長李順欽帶領各單位主管彎腰清掃公廁,啟動「世界廁所日」活動儀式,活動號召泛中油體系的台糖加油站、車容坊加油站、千越加油站、山隆加油站、松詠加油站、北基加油站、好市多加油站及長榮加油站等,並動員全台10個營業處、1,899座中油加油站,超過5千名員工與加盟業者參與。

    李順欽表示,作為ESG永續發展的企業與世界公民的一分子,台灣中油將接軌國際,往後每年度的世界廁所日活動都不缺席,持續攜手加盟站夥伴與基層員工,為公廁整潔與民眾服務盡一分心力,深化全員參與的公廁文化,創造有價值的公廁「Valuing Toilets」,並帶領加盟業者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配合「世界廁所日」活動,台灣中油官方臉書粉絲專頁舉辦「為您心目中『好方便』的加油站公廁按讚」抽獎活動,歡迎民眾於11月19日起至23日,搜尋「台灣中油」臉書參與世界廁所日活動,也期待藉由民眾的分享,讓全台灣都知道「來中油,好方便!」,更讓全世界都看見Taiwan cares about toile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