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業務報告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113/1131114/801.pdf
TWECOLIVING:部會報告【立法院】環境部業務報告(第11屆第2會期)《簡報》
TWECOLIVING:環境部業務概況書面報告《1/3》113年11月14日
TWECOLIVING:環境部業務概況書面報告《2/3》
TWECOLIVING:環境部業務概況書面報告《3/3》
立法院第 11 屆第 2 會期 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
環境部業務概況書面報告
報告人: 部長 彭啓明
中華民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貳拾貳、規劃環評總體檢
一、凝聚各界共識,聚焦「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精進措施」
(一) 提出環評制度關鍵議題檢討報告
規劃運用數位科技、社群媒體及實體座談會等方式,邀集產業、環保團體、社會大眾、政府部門等提供環評制度意見或建議,並召開專家學者會議聚焦討論,提出環評制度關鍵議題檢討報告。
(二) 研提「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精進措施」
辦理「環評制度關鍵議題檢討報告」資訊公開,蒐集彙整各方意見後,提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精進措施。另為使精進措施更符合各界期待與實務運作,將舉辦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精進措施座談活動(如工作坊、公民咖啡館等方式),邀集產業、環保團體、社會大眾、政府部門等參加,以凝聚各界共識。
二、探討精進措施可行性並檢討「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需求
(一) 環境影響評估涉及國家建設計劃或民間開發計畫,將邀集專家學者、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包括中央部會及各縣市政府),共同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精進建議措施可行性座談會,以使建議精進措施兼顧實務運作與各界期待。
(二) 依據「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精進建議措施」,檢討「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需求,並研析對應修正內容及推動期程,以回應各界期待。
環工技師如未落實污染調查或確認事業污染防制設備是否具備足夠能力處理污染物種,除致污染物超過環保法規標準值增加環境負荷外,亦影響民眾居住品質。
為維持技師簽證品質,本部每年與地方攜手合作,共同執行技師簽證案件查核作業,當年度之查核數量原則以前一年度之簽證數量10%作為基準,並優先針對簽證量大及簽證品質不佳之技師為查核對象,經統計 112 年至
113 年度 9 月 30 日止共計查核
525 件,研析其查核結果,缺失樣態為質量平衡計算錯誤、書面文件資料誤繕及缺漏、工作底稿未標註該廠特殊情況及不符環工學理等情事。
本部為提升技師簽證品質及專業知能,除持續執行上開查核作業外,將建立技師簽證數位學院,讓技師以不受地域、時間、天候及交通限制方式,學習簽證重點、程序及最新法規,其學院運作機制,
係以「被動式學習」、「主動式學習」及「自動式管理」等模式,除主動提供執業技師學習管道外,並要求簽證不佳及首次執業之技師須上線學習,並設計學習題庫,於上完課後進行測驗,且後續透過自動研析模組,分析技師學習狀況,以作為後續篩選查核對象參考,希冀透過學院機制,能提升技師簽證品質及本質學能,預防環境污染及維護民眾居住品質。
為提升環境品質,113 年 6 月 5 日邀請文化部李遠部長、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北一女中菸沒綠洲環保組織、重新思考〈Rethink〉創辦人、慈濟慈善基金會、便利商店、企業商家、民間團體等辦理「減菸蒂 淨環境 全國大聯盟啟動-從改變文化做起」活動,擬定「推動全國菸蒂不落地方案」,推動 6 大策略 21+N 措施,從改變文化做起, 確實熄菸、不邊走邊抽菸、菸蒂丟垃圾桶,環境更美麗。並且,6 月5 日公布「減菸蒂 淨環境 等你來+N
創意徵件」活動,8 月 19 日初審、9 月 2 日公布進入複審名單、10 月
18 日公布獲獎、11 月 15
日頒獎及作品發表會。
113 年 6 月 18 日與 6 月 19 日邀集相關機關、地方、環保團體研商「推動全國菸蒂不落地方案」作法,7 月 9 日下達推動實施。透過「改變文化」、「源頭減量」、「稽查取締」、「環境清理」、「公私協力」及「加強研究」六大策略及 21+N 措施推動執行。
為了讓吸菸民眾有地方可丟菸蒂,擬定「設置菸蒂盒推動指引」, 113 年 5 月 30 日、6 月 19 日、6 月 27 日邀集地方政府、企業店家研商,7 月 9 日下達推動實施。優先在被丟菸蒂的熱區設置菸蒂桶。目前金門商圈設置熄菸筒、臺中逢甲商圈亦設菸蒂桶,籲吸菸者確實熄菸後菸蒂丟菸蒂桶,落實菸蒂不落地,截至 9 月底各地環保局設置或協調店家設置菸蒂盒設施 3,759 處。
為強化民眾「菸蒂不落地環境更美麗」觀念,積極利用公益資源-LED 公共服務訊息及廣播公共服務,113 年 6 月 16 日至 6 月 30 日期間於全國 73 處 LED 跑馬燈據點播出、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期間於 198 個電台播放,有 1 萬 1,967 檔次的放送。
為了提升環境生活品質,擬定「環境衛生稽查管制計畫」,6 月17 日下達實施,就亂丟菸蒂、垃圾,空地空屋及工地積水容器等, 推動專案稽查,滾動檢討執行成效。
一、修繕及新建優質公廁
依據行政院核定「優質公廁及美質環境推動計畫」(108 年至 113 年),補助地方政府興建及修繕公共廁所,提升優質公廁環境品質,建置安心舒適及有尊嚴的如廁環境。截至 113 年 9 月止,累計補助 4,290 座公廁新建及修繕,達 4,000 座目標。
行政院 4 月 3 日核定「美質環境推動計畫」(114 年至 119 年),核定總經費 77 億 7,081 萬元,持續推動老舊公廁汰換修繕、協助地方政府天災後復原環境能力,並推動環境美質化,結合在地特色建置特色示範點(如特色公廁等)。4 月 16 日函請立法院備查本計畫之選擇方案及替代方案之成本效益分析報告。
4 月 17 日訂定「公共廁所興建及修繕工程督導指引」送地方政府據以辦理,就設計階段、工程招標階段及工程執行階段等 3 大階段,提供地方政府督導及掌控工程案件執行進度,以提升公共廁所工程品質。
為提升公共廁所的美感,設計如廁民眾舒心、放心及舒適的空間,舉辦公共廁所設計競圖活動,期望引入更多創新思維,提升公共設施的空間服務品質。經過 3 個月的徵件,有 24 件投稿,選出 3 件優等及 5 件甲等的作品,7 月 1 日辦理公廁競圖頒獎及發表會。
公共廁所是一服務民眾的空間場所,目的就是要給民眾一舒適、安心、有尊嚴的如廁環境,為了不遺落任何一個人,8 月 6 日下達「性別友善廁所倍增行動方案」。透過「設置標準配備」、「專家諮詢」、「性別友善廁所標示」、「績優公廁評比納入性別友善廁所」、「定義性別友善廁所」、「宣導、研討與觀摩」、「納入地方績效考核」及「補助地方興建或修繕」策略,來達成性別友善廁所由 113 年 623 座至 118 年 1246 座的目標,落實國家永續發展 SDG5 性別平等、SDG6 環境衛生及 SDG11 建構具有包容、安全及永續特質之城市。
二、推動公廁品質提升
為鼓勵公私部門提供優質的公廁空間與品質服務民眾,辦理績優公廁評比活動,並創新新增「企業提供類」、新增「績優性別友善公廁」及「績優清潔單位」獎項、首度導入民眾投票機制等,納入績優公廁評比辦法中。為提升公廁
QR code 功能,修正 4 項便民功能,民眾可即時反應改善意見,管理單位應即時派員改善。
7 月 26 日訂定「公共廁所列管及維護管理指引」送地方政府據以辦理,說明公共廁所列管原則及維護管理要項。推動公廁文化, 透過電台廣播宣導民眾優質如廁文化,包含「衛生紙丟馬桶」、「自己弄髒自己清」、「如遇公廁清掃人員不吝說聲真乾淨,感謝您」等。
行政院 112
年 9 月 23 日核定「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
(113~116
年)」,由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國防部、財政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海洋委員會、教育部及本部等 9 個部會盤點各海岸清理及源頭管理等工作,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並透過「定期清」、「立即清」及「緊急清」的清理機制,讓全國
1,990 公里海岸每吋土地都乾淨。
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自 109 年起,均已投入人力、經費清理所轄海岸。自 109 年至 113 年 9 月 30 日止,全國共清理超過 25.5 萬公噸垃圾;本部每季結合民間團體進行海岸廢棄物調查,從 108 年 2,294 公噸減少到 112 年 940 公噸,整體海岸廢棄物已下降 6 成。民間淨灘及海岸認養成效,統計 113 年 1 月至 6 月共有 211 段海岸被認養,認養團體 346 個、認養長度 231.4 公里,申請淨灘 1,364 筆。
為攔截陸源垃圾流入河川,本部與經濟部水利署合作執行河川垃圾攔除作業,統計
109 年至 113 年至 8
月 31 日止,全國固定攔除點(含水門 2,814
處、抽水站 213 處、其他攔除點 1 萬 3,232 處)共計 1 萬
6,259 處,累計機動攔除點 4 萬 1,832 處,攔除垃圾 4.3 萬公噸。
113 年 7 月底受凱米颱風影響,本部立即啟動緊急清理機制,7 月 26 日解除颱風警報後,7 月 27 日發文提醒海岸權管單位進行災後巡檢及清理作業。8 月 6 日由行政院陳政務委員金德率本部前往彰化縣瞭解易堆積垃圾海岸在凱米颱風後清理的情況。為使各部會及縣市之間持續相互學習海岸清理與維護作法,精進提升海岸管理成效, 同日至臺中港北堤辦理海岸業務觀摩會,邀請港務公司分享海岸廢棄物清理成效,參與人數共 111 人。
本部自 106
年 7 月與環保團體共同成立「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臺」,定期召開會議,並以「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及替代」、「末端攔截及移除」、「海廢現況影響、政策之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等五大面向,輔以「政策導向」及「方案明確」為原則訂定
42 項行動方案,公私協力,共同辦理海洋廢棄物治理等工作。3 月
8 日及 7 月 30 日與海洋委員會共同召開第
22 及 23 次「臺灣海洋廢棄物
治理平台」會議,邀請海洋委員會、農業部及 13 個民間環保團體, 共同研商修正「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三版(草案)」,並於5
月 16 日下達。
貳拾柒、登革熱防治
本部與衛生福利部二位部長共同主持召開「行政院重要蚊媒傳染病防治會議」,每月
1 次並因應疫情變化隨時調整,邀集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傳達防疫政策及各項防治工作成果聯繫,並督促中央部會落實「空地、空屋及公共工程工地」場域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
持續推動登革熱防治精進措施。為即早整備登革熱防治並預防發生,以及為使孳生源清除能確實落實,增加作戰能力,擬定 113 年度登革熱精進措施,113 年 1 月 25 日召集各環保單位研商,113 年 2 月 26 日下達 113 年度登革熱十大防治精進措施:落實衛教宣導、複式動員清除孳生源、大動員計畫、建立基本資料及定位、巡檢及評比、外部稽核、加強空屋空地與工地稽查、機具調度、藥品整備、非必要不噴藥措施。
地方政府 113
年 1-8 月執行衛教宣導 8,414 場次。5 月 21 日督導嘉義縣舉辦登革熱疫情區域聯防實兵演練。5 月 23 日辦理雲林縣古坑鄉登革熱孳生源清除會議。6 月 1 日督導屏東縣舉辦登革熱孳生源清除誓師大會。6 月 1 日部長視察臺南市安平區億載里登革熱巡檢孳清,並慰勞防疫人員。6 月 15 日部長參加高雄市「無痕山林淨山柴有你」淨山活動,向民眾宣導登革熱巡檢孳清。8 月 1 日部長視察臺南市災後復原,呼籲落實登革熱巡檢孳清。
因應凱米颱風水災積水,及後續豪雨致災積水,113 年 7 月 26 日函請各環保局持續落實高風險場域巡檢孳生源、加強溝渠清疏。8 月 1 日部長視察臺南市災後復原,呼籲落實登革熱巡檢孳清。8 月 15 日函請各地方政府注意雨後積水,加強環境清理、病媒蚊孳生源清除與環境消毒;並為降低登革熱流行風險,請加強登革熱防治工作。10 月 4 日因應山陀兒颱風函請各環保局加強權管場域之環境巡檢並發布新聞提醒民眾於風災後主動檢查居家戶內外環境,落實清除病媒蚊孳生源。
進行物資整備及巡檢。盤點全國可投入環境清消作業之機具及藥品等。113 年度補助地方環保局累計 4,051 萬 4,225 元,辦理各項登革熱防治業務如採購防疫物資、藥品、噴藥機、割草機等;辦理環境衛生、病媒防治等抽複查及僱工等。113 年 1-8 月督導地方政府巡檢,動員 69 萬 2,987 人次、清除孳生源 122
萬 2,747 處、噴藥 3 萬 4,897 處及告發
3,478 件。
一、滾動檢討環保標章規格標準
(一) 因應全球資源循環及塑膠再生料再利用之趨勢,於 113 年修正公告「電腦主機」等
14 項環保標章規格標準,增訂使用塑膠再生料相關管制限值,促使產業提升再生料品質,確保再生料塑膠件的使用不含有害物質,亦有助激勵企業進行研發,尋找資源循環生產方式,共同推動我國零廢棄資源永續循環政策。
(二) 完成檢討「水龍頭及其器材配件」及「電冰箱」規格標準,包括修正水龍頭產品特性及電冰箱適用範圍;另因應全球對於含汞產品管制,檢討環保標章相關產品規格標準,將廢止「螢光燈管」及「省電燈泡及燈管」規格標準。
(三) 辦理環保標章申請審查及核發工作,包含各式日常生活所需清潔劑、衛生紙、3C 家電及省水省電用品等
128 種產品規格標準(含第二類評定基準),統計 113 年至
10 月,受理新申請、
展延換發新證及變更申請案件共 1,841 件,累計共 2 萬 3,920 件產品取得環保標章(含第二類環保標章產品 581 件),其中產品有效數為 5,180 件(含第二類環保標章產品有效數 30 件)。
二、拓展環保標章產品及加強產品管理
(一) 為推廣製造業與非製造業廠商申請環保標章,每年辦理說明會,積極向民間企業介紹環保標章之意義及申請方式,冀望吸引更多廠商加入環保標章之行列,使其產品或服務符合環保要求;113 年已對家庭用紙、辦公室用紙、空氣清淨機、貯備型電熱水器、電冰箱、塑膠類藥用輸液容器及旅館業等 7 類具拓
展環保標章潛力產品之廠商,辦理 6 場次說明會,並因應 113 年輔導環保旅店轉型為環保標章旅館政策,邀請旅宿業及旅行業公協會,召開
3 場次研商會進行討論,並請公協會協助招募業者申請環保標章。
(二) 113 年截至 10 月,完成環保標章產品抽樣檢驗 581 件;另販賣場所追蹤查核環保標章產品件數 1,746 件。如產品測試結果不符合者,或其他標示、包裝等缺失,將給予廠商限期改善, 經複查不合格者,則廢止環保標章使用權之授與並註銷證書。
三、促進綠色消費,辦理綠色採購
(一) 為評核各機關辦理綠色採購成效,以及督導地方環保局推動民間企業及團體綠色採購,本部訂定「機關綠色採購績效評核方法」及「推動民間企業及團體實施綠色採購計畫」,作為推動綠色採購之規範。
(二) 每年召開機關綠色採購評核小組會議,審定各機關綠色採購成績。本部已於 113 年 8 月 28 日辦理「綠色採購及綠色消費推廣績優單位頒獎典禮」,表揚 112 年之綠色採購優等且滿分之33 處機關,以及綠色採購金額達 5,000 萬元以上之 154 家績優民間企業,以鼓勵公私單位辦理綠色採購。
(三) 113 年度已辦理「機關綠色採購評核方法及採購實務」教育訓練 28 場次,共 2,503 人次參加,提升各機關承辦人對綠色採購認知度。
(四) 112 年機關綠色採購金額為 126 億元,民間企業綠色採購為 657 億元,所達成環境效益為節電 1,445 萬度,相當於 4 萬 2,758 戶家庭 1 個月的用電量(112 年每戶平均每月用電量約 338 度),總減碳量約 7,630 公噸二氧化碳,其減碳效益相當於 31 至 69 座大安森林公園(大安森林公園 1 年二氧化碳吸收量約為 110.5 至 242.6 公噸);並節省約 6.8 萬公噸原生紙漿,約可少砍 137 萬棵樹木。113 年機關綠色採購及民間企業團體綠色採購持續申報作業中。
一、發展氣候變遷科學研究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及 2050 淨零轉型,規劃包含氣候變遷科研橋接政策研究、國家低碳技術布局策略研究、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跨域整合及永續循環管理驗證技術精進等四面向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發展,針對氣候風險及衝擊治理相關評估指標及策略建議等進行研究,協助我國提升氣候變遷調適韌性。
(一) 氣候變遷科研橋接政策研究
推動基礎研究資料整合,建構整體氣候變遷韌性資料,作為橋接上游科研風險圖資,規劃新興中長程綱要科技發展計畫
「氣候變遷調適與風險韌性跨域應用整合第 1 期計畫」,以不同情境針對易受衝擊領域進行推估研究,提供未來國家情境設定所需資料,轉換成綜合性氣候風險韌性指標,並盤點分析我國因應氣候變遷韌性調適管理體系運作、國內外平台服務及資料管理現況,擴展不同環境領域如水環境、大氣環境領域之風險危害及韌性研究,作為推動強化環境韌性政策及措施重要參考依據,達到以科學化工具有效應用於政策決策輔助的目標。
(二) 國家低碳技術布局策略研究
全方位評估我國低碳/負碳發展政策與環境影響,蒐整國際低碳/負碳技術發展現況及各國應用策略,考量我國產業型態、社會結構、地理環境及永續生態等條件,在總體永續環境發展目標下,積極研析新興低/負碳技術之短中長期發展環境衝擊影響,俾能及早佈局推動相關配套策略研究,並厚植國內相關領域學研量能,支持淨零目標之達成。
(三) 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跨域整合
藉由蒐集、彙整與評析國內外氣候變遷平台資訊,進行環境風險評估,以氣候變遷主題之環境風險評估標準模式之可行性,規劃氣候韌性調適策略模擬系統架構與發展路徑,整合氣候韌性調適策略研究資料與工具,並搭配進行智能服務平台規劃,提供調適框架工具與調適路徑技術,作為進行氣候風險評估之依據與驗證,評析造成環境風險的主要環境參數,研提最佳調適措施。
(四)永續循環管理驗證技術精進
彙整國際與國內資源循環法規、標準及技術發展方向,研析短、中期可優先發展循環項目,提出可行的永續循環管理驗證發展技術及研究議題,並以科學化方式進行驗證資源循環材料(如再生塑膠)可行性、適用範圍及驗證流程的評估,建立永續製程流程和相關驗證方法的研究。另外也建立循環再利用技術之環境風險評估,建置模廠(如
SRF 使用廠)環境風險評估實場驗證,評析造成環境風險的主要污染物,提供最佳可行控制技術,降低環境污染物排放含量與風險。
二、辦理淨零人力發展計畫
為促進 2050 淨零排放 12 項關鍵戰略之淨零綠生活推動策略, 針對多元對象規劃訓練課程,提升淨零人力專業職能,並持續辦理環保專業訓練及環保證照訓練;截至 113 年 10 月止共辦理淨零人力培訓 2,785 人次訓練、環保專業訓練 1 萬 300 人次、環保證照訓練 9,209 人次,合計共辦理 2 萬 2,294 人次訓練。本年度各類訓練規劃及現階段執行成果如下:
(一) 環保專業(含淨零人力)訓練
提供各級環保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事業機構從業人員環保專業知識、技能與管理等訓練外,擴大至非公務體系環境相關人員、環境教育機構及設施場所人員,113 年度預計辦理 9,000 人次;截至 10 月止,共辦理 1 萬 300 人次。
協助企業建立自我盤查能力,辦理淨零排放人力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淨零排放基礎」、「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查證」、
「ESG 報告書」及「自願減量專案」等五大主題。前述主題課程均模組套裝化,每個模組期程 2 至 5 日不等,參訓學員可依需要挑選主題,並邀請本部相關業務主管擔任師資,可掌握最新政策趨勢。且為回應綠領青年需求,考量其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故減免大專院校在學青年(限 18 歲至 35 歲間)每日訓練 1,000 元之課程費用,本年度預計辦理 26 班期,參訓 1,000 人次以上;截至 113 年 10 月,共辦理 26 班期,參訓 2,785 人次。
開發檢測技術虛擬實境訓練課程:因應溫室氣體量測所需能力養成,本年度將開發
2 套檢測技術虛擬實境訓練課程,模擬現場採樣及檢監測情境,突破時空限制,為人才訓練及培育注入新動力,目前正進行相關軟體開發。
(二) 環保證照訓練
提升環保專責人員職能與交流服務為主軸,由證照訓練、教材試題管理、訓練機構管理及專責人員交流服務等四大項目執行,強化實務訓練及互動溝通與交流,本年度預計辦理9,000 人次訓練,核發環保證照 8,000 張;截至 10 月止,辦理 355 班期,計 9,209
人次,核發各類環保證照 8,459 張。
提升環保專責人員淨零排放意識,於在職訓練增加氣候變遷相關課程
4 小時,本年度預計辦理 8,000 人次培訓;截至 10 月止,辦理 9,639 人次。
(三) 環境教育認證及管理
為推動環境教育,積極辦理環境教育人員、機構、設施場所 3 項認證;截至 113 年 10 月止,計有環境教育人員 1 萬 1,549 人(包含教育部認證 5,011 人)、環境教育機構 25 家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267 處,本年度將協助環境教育工作推展。
三、推動環境治理研究發展
(一) 細懸浮微粒(PM2.5)成分解析與溯源技術開發
PM2.5 的污染成因與來源複雜,為進行
PM2.5 污染溯源,並滾動調整我國的空氣污染管制策略,本部自 104 年開始持續執行「細懸浮微粒(PM2.5)化學成分監測及分析計畫」,探討本土PM2.5 的時間與空間分布特徵及影響因素,本年度將
PM2.5 成分監測及分析應用於區域污染溯源,於中南部地區進行短時間高流量之採樣,分析化學成分,解析並推估可能之污染來源,進行管制及空污改善策略之建議。同時為強化
PM2.5 污染溯源能力,本部 112 年已建置 1 座無機類空氣污染物檢測行動實驗
室,本年度目前已完成增建 2 座空氣污染物檢測行動實驗室(1 座無機類、1 座有機類)規劃,同時研發行動實驗室監測數據分析平台,對監測數據進行視覺化和圖表化解析,提升區域空氣污染物現地檢測能力。
(二)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篩檢技術開發與應用
隨著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發展非目標物篩檢技術以掌握產業中各類 PFAS 及其降解產物的流布與組成。這些物質因其獨特的界面活性特性,被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和光電產業,特別是在微顯影製程中,用以提升生產效能。面對國際上對
PFAS 的嚴格管制,許多產業正逐步採用新興替代化學品。為應對這一挑戰,本(113)年上半年已採集光電、半導體產業的廢水進行分析,
並使用高解析質譜儀進行篩檢技術的開發,以識別和評估這些廢水中潛在的未知污染物。此項技術的發展進將可提升未知污染物鑑定領域的能力,並能更確實地掌握產業中可能使用的PFAS 組成,為管制策略提供準確依據,並提前掌握新興 PFAS 對環境的潛在影響。
四、強化檢測認證管理
(一) 提升檢測數據品質
為強化檢測機構管理,持續從檢測機構許可評鑑、查核管理及法制等面向,執行各項檢測數據品質提升精進作為,另賡續針對現有
8 項環境檢驗室品質管制指引檢討修正必要,強化指引適用性,俾因應檢測實務需求,精進品質管制事項。
透過檢測機構申報系統及大數據分析篩選查核對象,本年度規劃辦理
390 場次檢測機構查核,至 10 月止已完成 390 場次環境檢驗室無預警查核、144 場次空氣檢測類採樣技術評鑑及 31 場次許可機動車輛測定機構之檢驗室查核,俾強化管理效能及確保環境檢測品質。
(二) 研議技術設備查證制度
本年度辦理環境技術及檢測設備查證制度先期研究,至
10 月止已綜整國內外相關制度推展現況,並完成空氣品質監測車設備之符合性確認測試 35 車次,全年預計完成 35 車次,後續將據以評估國內環境技術及設備查證制度之可行性。
(三) 強化人員培力
為精進檢測機構評鑑委員技能及提升檢測從業人員專業能力,113 年度針對評鑑查核人員及品保內部稽核員辦理專業訓練,至 10
月止已培訓 138 人;另針對較常使用或較常出現錯誤樣態之檢測方法,已辦理 2 場次評鑑委員與檢測人員培力課程,並於 8
月及 9 月分別在北、中、南部辦理 6 場次檢測機構輔導交流會議,參與者包括;檢驗室主管、品保品管人員、檢測人員等,共計
621 人。
一、精進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
依據環境教育法第 5 條規定,擬定「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
且每 4 年至少通盤檢討一次。「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113-116 年)」修正草案於 113 年 1 月 29 日經行政院備查,明確指出環境教育以「地球唯一、環境正義、世代福祉、淨零轉型、永續發展」為理念,明定本部及各部會環境教育推動目標,並呼應聯合國與國家永續發展目標,以及納入 2050 淨零轉型政策,增進全體國人與環境相關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其重視環境保護,並採取各項行動。
二、公私協力推動環境教育
(一) 辦理第 9 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對於推動環境教育績效優良之社區、團體、民營事業、學校、機關及個人,擇優頒發國家環境教育獎項,本獎項是推動環境教育最高的榮譽獎項,以鼓勵各界共同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二) 113 年共補助 83 處社區配合本部重點環保施政內容,執行社區環境教育推廣、能資源永續利用、節能減碳等環境保護工作。
(三) 補助社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洄瀾協會等 13 案民間團體及學校辦理環境教育活動或計畫,廣布環保知能,藉以提升民眾環保行動力。
(四) 配合環境教育法第 20 條及志願服務法,協助各地方政府鼓勵國民加入環保志工行列,辦理環境教育訓練,提升環境教育知識及技能,並強化全國
29 萬餘名環保志(義)工之運用管理, 以協助環境教育之推動。
(五) 113 年起積極與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合作,以環境教育理念結合減塑、低碳、淨零等議題來推動賽事的環境友善措施,鼓勵更多民眾能認同與支持,呼籲更多賽事主䦰單位參與與響應,進而形成體育環保的新文化。截至 9 月底,已與「大專羽球積分排名賽」、「高中籃球聯賽(HBL)」、「大專棒球聯賽(UBL)」、「2024 美津濃路跑接力賽」及「環法自行車挑戰賽-日月潭站」等賽事進行合作。後續並將與體育署合作研訂體育賽事環境友善指引,供各界應用參考。
三、跨部會跨領域推動環境教育
(一) 辦理 112 年度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執行成果績效評比表揚, 31 個部會依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工作項目融入所屬業務推動。
(二) 地球日至世界環境日間,辦理 113 年地球與小編有約活動,串聯部會小編擴大宣傳效益,共
25 個機關粉專參加,追蹤人數
超過 394
萬人次,藉由不同領域專長及社群力量擴大活動宣傳效益。
(三) 與教育部合作辦理「生態學校夥伴計畫」及「環境知識競賽」等活動,提升環境教育知能,傳遞正確環保政策資訊,解決環境問題,並與教育部合辦活動獎勵計畫。
(四) 辦理「環境關懷設計競賽」吸引並激勵青年學子及業界對於「永續發展」、「跨界創新」與「創意實踐」的認同與投入環境關懷設計,期讓環境關懷理念能更全民化、行動化地融入生活。
一、臺美環保交流合作與國際環境夥伴計畫
本部 112
年與美國環保署在「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美國在台協會環境保護技術合作協定(簡稱臺美環保合作協定)」及第 14
號執行辦法的架構下,持續辦理「國際環境夥伴計畫」專案
及雙多邊交流活動。臺美環保合作協定於 112 年 6 月 21 日完成續約簽署,展延協定效期至 117 年 6 月 21 日。113 年將推動第 15 號執行辦法簽署執行,除在環境教育、汞監測、電子廢棄物持續開展合作,也凝聚氣候變遷、循環經濟、綠色港口、研究創新等新領域的共同興趣,具體化交流合作的議題。
二、臺以環境保護合作
臺以於 102
年簽署環境保護瞭解備忘錄,合作領域包括水質、固體及有害廢棄物管理、永續消費與生產、空氣品質管理、氣候變遷、環境科技、環境教育及其他。113 年 9 月 3 日與以色列環境部進行雙邊交流會議。
三、歐盟執委會薦訓
為實地瞭解歐盟執委會相關總署運作及專業領域,增進臺歐盟環保相關專業交流及作為我國制定及檢討相關政策之參考,自 109 年起鼓勵優秀同仁參與歐盟執行委員會「國家專家專業訓練計畫」, 迄今已獲歐方核錄 6 名,109 年獲分至研究創新總署,110、111 年獲分至環境總署,112 年獲分至科研暨創新總署及聯合研究中心, 113 年 4 月獲分至氣候行動總署參訓。113 年 4 月推薦 1 員參加 113 年 10 月梯次。
四、推動新南向區域環保合作
配合行政院核定之「工程產業全球化推動方案(政策白皮書)
第 3 期(111-114 年)」及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辦理新南向環保產業參訪活動及環保產業海外輸出座談會,深化與新南向國家環保國際合作,建立與新南向重點國家對話機制,以及協助環保產業爭取海外商機。
五、參與國際組織及環境議題事務
在參與國際組織環境議題事務方面,本部將持續與經濟部及外交部共同合作,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APEC)及我國自由貿易協定(FTA)貿易與環境議題,持續與友我國家分享我國因應氣候變遷推動淨零永續的策略與計畫,及各項環境治理成果與經驗。
一、高屏地區空品密集觀測實驗
今(113)年春季 NASA 飛機在臺灣南部完成 4 次飛航,而國內學研團隊也在飛航前後 24 小時內進行 4 次密集觀測,同步監測臭氧(O3)、細懸浮微粒(PM2.5)、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金屬元素、有害物質、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塑膠微粒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物理特性及化學組成,動員超過 200 人投入,採集 1,000 個樣本。
經 4 次密集觀測實驗,發現高屏地區在污染事件發生時,垂直高度
300~500 公尺的臭氧(O3)及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較地面測值高。高屏 3D 實驗於 2~3 月觀測與模式解析,高屏地區近地面風場為東北風轉西北風(海風),高度
600~2,000 公尺為地形繞流的南風,南風吹拂引致近地面垂直擴散變差,污染物累積。受海風影響,致屏東潮州臭氧(O3)及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升高。另分析北高雄楠梓區有機污染物濃度較南高雄鳳山區高,如何加強有機污染物等前驅物管制,有效改善
PM2.5。本次實驗測得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約為 12.5pg/m³,低於亞洲其他國家及義大利的測值。113 年 11 月 12~13 日辦理 2024 年七海計畫研討會暨高屏實驗成果發表會,NASA 及亞洲國家專家學者約 40 人來臺與國內學者專家一同討論,交換先進測量技術使用經驗與心得,於
11 月 14 日舉行環境部攜手 NASA 與國內外學研合作高屏 3D 空品實驗初步成果記者會。
本部依據高屏密集觀測經驗,規劃明(114)年中央及地方合作進行雲嘉南至高屏地區 3D 實驗解析區域空污成因,以精進管制策略,並於
114 年至 115 年間與美國及東南亞國家同步監測,掌握最新污染趨勢及對臺灣空氣品質的影響。運用最新衛星觀測技術,規劃以跨部會與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氣象署及中央大學整合衛星資料結合
AI 應用,輔助空污解析及參考國際經驗協助淨零策略, 積極與 NASA 及國內外合作參考國際經驗提供策略的科學依據。
二、持續精進空品監測技術
本部依據行政院 114 年度施政方針,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為追求公義永續的臺灣,營造人民更好的生活環境及空氣品質,參考先進國家大氣與空品監測發展,規劃超細懸浮微粒、黑碳、氣膠化學成分、粒徑分佈、臭氧前驅物及有害污染物等。
有害空氣污染物中揮發性有機物,其標準方法係以手動採樣執行,惟為有效掌握工業區周邊物種特性及逐時變化趨勢,本部發展自動連續監測技術,並於仁大工業區周邊建置示範站,據以建立有害空氣污染物自動連續監測操作維護、數據品保、品管作業實務與技術及設置原則等。藉由一年之連續監測結果,逐步調整儀器設備之耗材更換時間,建置相關
SOP 及規劃,提升資料獲取率;此外, 已初步掌握仁大工業區顯著有害空氣污染物,包含丁二烯、丙烯腈、1,2-二氯乙烷、苯及氯乙烯,此 5 項物種約占 8 成的健康風險。
為了解析 3D
維度空氣污染物變化,提供管制策略參考,未來規劃垂直觀測氣象流場及污染物傳輸過程,除納入光達、風光達、無人機、探空氣球等相關垂直觀測儀器,地面精密觀測設備可以輔助觀測氣膠成分及物理特性、超細懸浮微粒與能見度相關性、臭氧及其前驅物光化反應、有害空氣污染物分布與傳輸,有助於瞭解中南部環境變化趨勢及大氣剖面解析。
三、亞太汞監測網合作
鹿林山國際背景站長期監測溫室氣體及氣膠等大氣國際環境監測,本部與美國環保署合作推動建立亞太地區汞監測網(Asia- Pacific Mercury Monitoring Network, APMMN),協助亞太地區夥伴國家拓展區域大氣汞監測能力。我國作為區域技術中心,自 105 年至 113 年 8 月協助夥伴國分析超過 1,800 件雨水汞樣本,結果顯示近 3 年 APMMN 夥伴國家雨水汞濃度呈下降趨勢,彰顯汞水俁公約執行成效。
113 年
9 月 3 至 6 日於臺北舉辦「第
13 屆亞太汞監測網年會」,邀請 APMMN 夥伴國家人員參與。藉由年會活動,夥伴國相互交流監測成果,探討汞監測議題及學習新知,強化共同監測機制及資料分享、促進汞監測多邊合作,辦理技術訓練,提升區域環境監測能量。
一、成立數位轉型推動小組
本部依據賴總統推動「前瞻未來、智慧永續」及行政院院長施政方針「國家希望工程」政策,因應綠色轉型及數位轉型,提升本部同仁在行政及業務運用人工智慧(AI)能力,推動本部向智慧化和綠色化邁進(圖 5)。
二、提升本部同仁數位知能
自數位轉型的核心概念導入、策略實踐到組織學習,逐步邁入數位轉型之路,建構同仁
AI 新世代技能。導入以 TAIDE 為核心基礎的環境領域知識庫,以輔助同仁業務執行。利用
AI 數位技術優化業務流程,減少環境影響,邁進智慧化及綠色辦公新模式。
三、公私協力解題
(一) 以終為始,針對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成立專家輔導團隊,用實驗方式帶領同仁手把手解決問題。由各單位種籽共同學習與分享,擴散、深化數位轉型,作為示範案例參考。
(二) 開放環境數據並輔以 AI 科技數位化治理,解決環境議題上的AI 技術瓶頸(如全國垃圾掩埋場監控平臺,結合 UAV、光達及衛星技術建置
3D 數位化模組,精準掌握及監控堆置數量變化),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公私協力解題協助學界接軌實務及產業創新應用,促進環境議題與數據科學領域技術的結合與發展。
「環境保護」是為後代子孫,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土地,今天不做,明天後悔,而且還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懇請大院委員不只在政策上支持,在預算上也要大力支持,使得政策和業務能順利推展。
以上報告,懇請大院委員不吝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