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2025 守國土護山河:榮耀查緝先鋒-國土保育跨部會共同查緝成果暨表揚大會

 

跨部會合作舉辦「2025年守國土護山河:榮耀查緝先鋒-國土保育跨部會共同查緝成果暨表揚大會」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30 14:12:05)「要讓國人安心,知道環境有我們守護,更要讓不肖業者死心!」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再次宣示。繼本(4)月14日及16日,環境部和法務部共同舉辦兩場環保犯罪破案記者會後,今(30)日環境部再次攜手法務部、內政部、最高檢察署、臺灣高等檢察署、各地方檢察署、內政部警政署、內政部國土署及全國環保機關等單位舉辦查緝成果暨表揚大會。不僅共同在國人面前展現環境執法成果,更邀請行政院長卓榮泰蒞臨表揚10位環檢警查緝有功人員,讓社會大眾瞭解政府打擊犯罪之決心。

受表揚者為法務部調查局中機站調查官洪予柔、臺中地檢署檢察事務官戴瑞慧、桃園地檢署檢察官王念衍、雲林地檢署檢察官莊珂惠、臺中地檢署檢察官黃芝瑋、環境部環管署中區環管中心技正李春明、環管署北區環管中心技士徐位宏、桃園市環保局稽查員簡竫諺、內政部警政署保七總隊偵查佐張立源與雲林縣警局保安警察隊副隊長劉丁心。

為展現跨部會查緝廢棄物被任意傾倒之執法成果,自114年1月15日起至2月21日止,全國同步執行「查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專案」,要求各查緝機關加強查扣犯罪工具、犯罪所得,加強回復原狀,並積極溯源,藉以展現政府從嚴追訴、守護環境正義與公益之決心。此專案於全國同步執行查緝行動,包括高雄保育區非法棄置廢棄物、雲林地方人士勾結不肖業者、宜蘭跨域環保犯罪集團等案,總計執行71件,查緝到案人數共369人,聲請法院核准羈押32人,查扣大型機具及車輛共90台,查扣犯罪所得逾新臺幣5億元。

彭啓明於致詞中引用已故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願祢受讚頌》環境通諭發表的「破壞環境是一種罪!」表達這不僅是宗教領袖對全球環境議題的關注,更強調了保護自然環境的道德責任。環檢警自100年起成立合作平台,今年邁入第14年,共同破獲許多跨縣市污染犯罪案件,截至今年3月,移送起訴的案件達3,503件,移送人數也超過1萬2千人。彭啓明強調「老問題要找新方法、新問題也要有好方法。」目前藉運用科技執法、跨部會、公私協力等方式收到成效,環境部未來將會與內政部攜手針對營建剩餘土石方、營建廢棄物這個長達數十年的長久問題提出措施,「營建剩餘土石方最終去處規劃方案」將對源頭規劃與去化流向兩端皆加強管理。

「環保之路孤單漫長,是點滴累積而來,感謝環保英雄的付出。」卓榮泰於致詞時表示,面對當前的環境挑戰,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行政團隊的決心與智慧,我們面臨的不只是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的威脅,還有各種非法開發、環境污染與自然資源濫用的問題。

「政府公權力一定要戰勝不法力量,才是保護國人最好的屏障。」卓榮泰強調,環保攸關守護國人健康與環境,更影響國家資源永續發展,政府在推動、執行各項政策工作上,無法倚賴單一部會力量,一定要透過各機關的團結合作,才能共創佳績。卓院長除肯定檢警環查緝環保犯罪的成果,並嘉許10位查緝環保犯罪有功人員。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多位同仁受到表揚,顯示警政署與第一線基層人員在攜手環境部、法務部打擊犯罪的行動上實在沒漏氣,為守護每吋人煙罕至國土,必須運用科技、跨部會團隊合作才能做好。而國土署針對廢棄土的事前源頭管理、事中查緝、事後追緝的責任上,將會進行一條鞭的管理,讓資源得到妥善再利用,亦減少環境犯罪的可能。

法務部部長鄭銘謙則表示,在查緝後法務部也著力在追討不法所得與拍賣查扣的大型機具、車輛上,讓不肖業者無利可圖也無法再進行下一次的危害環境的犯罪行為。為了要恢復乾淨的臺灣、更讓臺灣成為世界環保模範地,各機關要群策群力繼續合作下去。

環境部強調,廢棄物非法棄置案件趨向集團性、組織化與跨區域犯罪,查緝困難度日益增加,為精準打擊目標,持續透過跨單位合作及運用科技工具加大打擊環保犯罪的力道,打擊不法業者,遏阻環保犯罪,也承諾會持續擔任每位民眾的後盾,持續守護環境、保護國土。

卓榮泰院長表揚10位查緝先鋒暨合影

卓院長與貴賓合影-左7卓榮泰院長、右6陳金德政委、左6林明昕政委、右5鄭銘謙部長、左5劉世芳部長、右4彭啟明部長、右3邢泰釗檢察總長

卓榮泰院長致詞

彭啓明部長致詞



台電 2025 環境月

 

台電2025環境月開跑 大甲溪電廠打造水系生態廊道 保育成果達國際指標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30 16:23:09)


台電參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指南,自主推動大甲溪馬鞍壩區域OECM示範工作,其生態保育成果及未來規劃獲第三方公正機構查核符合國際標準,今受頒證書。(由左至右為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東京大學教授八木信行、資誠資深合夥人蔡亦臺、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台灣海洋大學教授邵廣昭、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電專業總工程師温桓正)

台電2025環境月今(30)日開跑,繼台西風場蝙蝠棲地移居、興達電廠永安溼地飛鳥棲地營造後,台電成功打造大甲溪電廠水系生態廊道。為接軌國際生態保育趨勢,台電響應OECM(其他有效保護區)將法定保護區生態保育作為擴大至其他場域之精神,參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指南,自主推動大甲溪馬鞍壩區域OECM示範工作,其生態保育成果及未來規劃獲第三方公正機構查核符合國際標準。

台電今於台電大樓舉辦2025環境月發表會,今年以「自然共生・台電同行」為主題,由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經濟部主任秘書莊銘池、經濟部國營司司長胡文中、台灣海洋大學教授邵廣昭、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曾晴賢與中山大學教授方力行等各界貴賓共同響應。本次活動更邀請曾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政策專家、亦是日本OECM制度建立與審查委員的學者—東京大學教授八木信行,見證台電大甲溪電廠生態保育達到國際水準。


本次推動OECM區域範圍涵蓋大甲溪馬鞍壩上下游河段,不僅有多達17種魚類,更是臺灣石𩼧、臺灣白甲魚(苦花)與纓口臺鰍等大甲溪原生魚種的重要棲地。

回顧台電2024年環保成績單,相對於2016基準年,台電火力機組空污排放強度(指每發1度電產生的粒狀物(PM)、硫氧化物(SOx)及氮氧化物(NOx)等空污排放量總和)大減近7成,碳排放強度(指每度電溫室氣體排放)亦減少11%。

在生態保育方面,台電指出,水力電廠與周遭自然環境、人文資源關係密切,大甲溪流域不僅蘊含鉛色水鶇、山羌與臺灣葉鼻蝠等豐富物種,水系生態亦珍貴多元,本次推動OECM區域範圍涵蓋大甲溪馬鞍壩上下游河段,不僅有多達17種魚類,更是臺灣石𩼧、臺灣白甲魚(苦花)與纓口臺鰍等大甲溪原生魚種的重要棲地。台電為兼顧發電與生態保育,自1998年起即建設馬鞍壩魚道協助魚類洄游,並於2016年進行優化,降低魚道入口底檻與河床落差,使體型較小或跳躍性的魚類也可成功上溯。

台電進一步說明,為能具體分析魚道使用效益,台電自2023年起以水下監視攝影機紀錄魚類使用魚道的狀況,去年更研發導入「AI生物辨識」技術,透過專業人員進行生物辨識標記及建立影像資料庫,期能更即時且全面地掌握魚道利用成效。


台電研發導入「AI生物辨識」技術,透過專業人員進行生物辨識標記及建立影像資料庫,更即時且全面地掌握魚道利用成效。

台電表示,大甲溪發電廠10多年來持續進行生態保育工作,本次OECM示範計畫,經由專家學者指導,再委由第三方機構—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旗下公司進行查證,確認大甲溪發電廠馬鞍壩上下河段與IUCN發行之OECM指南條文規範相符。今頒發查核證明,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代表受證。台電也表示,未來隨著我國正式公告OECM標準及認證機制,將積極配合推動,有信心成為我國率先通過政府OECM認證的企業之一。

*新聞小辭典:
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保護區):
指在法定保護區之外的特定地理空間範圍內,透過不同治理及管理措施,對當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功能達到正向保育功效。



教育部「校園綠籬專案計畫」

 

南大綠籬改造計畫獲教育部肯定 榮獲113年績優學校第2名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30 17:55:57)國立臺南大學以「連結校園與社區、共創永續綠色環境」為願景,響應教育部校園綠籬專案,移除圍籬、打造開放友善的綠色空間,日前更榮獲教育部「113年校園綠籬專案績優學校」第2名肯定。此次為臺南大學首度參與該專案,即憑藉具體執行成果與細緻規劃脫穎而出,展現推動永續校園的實質成果與承諾。

本次專案由南大總務長陳耀宏率領事務組及環安組規劃執行,成就校園綠美化的亮眼成果

本次專案由總務處事務組及環安組規劃執行,獲教育部補助經費150萬元,並在校長陳惠萍帶領下,簽署校園綠籬規劃願景,選定府城校區樹林街與慶中街交界作為改造基地。改造內容包括基地與視覺改善、植栽補植及區域動線規劃,整體以臺灣原生植物為主,種植枯里珍、小葉赤楠、石斑木、台灣海桐等樹種,輔以天蓬草舅、蛇莓、腎蕨、海浦姜等灌木及地被植物,以兼顧生態多樣性與景觀美感。

南大綠籬改造計畫特別感謝生態系謝宗欣教授(中)的專業協助,於計畫推動過程中提供寶貴意見

為深化教育意涵並鼓勵參與,南大特別安排四場「綠籬植栽教學暨實作課程」,邀請景觀專家林家旭指導植栽、修剪與移植技巧。課程吸引超過百位師生踴躍參與,並設有手語翻譯與引導服務,協助聽障職員與視障學生能一同參與,實踐無障礙參與精神,讓環境教育更加包容與平等。視障學生透過觸摸辨識植栽質地、學習覆土技巧,聽障職員則透過翻譯了解操作流程,展現校園活動的多元參與樣貌。

南大不僅實踐開放校園理念,也讓環境教育走入日常生活

臺南大學重視師生共植過程,除教職員工與學生實地參與種植,也邀請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謝宗欣教授投入植物挑選與物種建議,並與廠商密切協調植栽樣貌與課程設計,讓計畫從結構規劃到實作執行皆環環相扣。改造成果不僅更新藝術特展區綠化空間,並提升環境整體動線與行人安全,原為違停熱點的轉角空間也因環境改善,顯著減少違規行為,提升校園與社區共享的使用品質。

南大職員親子共同投入植栽行動,共渡溫馨且具教育意義的綠化時光

此外,南大建置了專屬綠籬網頁,公開計畫構想與區域配置圖,設有前後對比照與宣導素材,亦透過問卷調查回收意見後調整植栽配置。社區轉角處亦設置帆布資訊與網站連結,讓民眾即時掌握計畫進度與參與方式。這些具體行動不僅回應永續環境訴求,更體現「看得見的成果」理念,為評選團隊留下深刻印象。

總務長陳耀宏表示,這次得獎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也是南大對永續環境實踐的起點。未來規劃推動「綠地認領」制度,鼓勵社團與學生持續參與,深化校園文化的延續性,也希望這片由師生共同種下的小樹,隨時間一同成長,成為校園與社區共享的綠色記憶。

南大總務長陳耀宏表示,這次得獎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也是學校在永續環境推動上的具體實踐。

透過本次計畫,南大不僅實踐開放校園理念,也讓環境教育走入日常生活,打造一座兼具教育功能與生態價值的綠色場域,朝永續校園目標穩健前行。


竹市三校積極推動綠籬專案 邱臣遠代理市長:打造生態校園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03 09:49:19)  教育部積極推動「校園綠籬專案計畫」,鼓勵全國各學校透過綠籬栽植,提升校園綠化覆蓋率,並豐富校內樹種的多樣性,竹市在113年有北門、青草湖、內湖國小共計三所學校成功申請,總經費達450萬,除了進行硬體設備的綠植栽種與綠美化外,更強調與各校校本課程的結合,讓學生在綠籬的情境中學習生態多樣性,並拓展對環境友善及綠美化的視野,期望透過這項計畫,不僅能讓校園景觀更具生態價值,也能為全社會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貢獻一份力量,並為下一代打造更友善的生活環境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市府積極落實市長高虹安提出的「新竹好學、宜居永續」施政策略,並全力推動環境永續教育。市府積極響應教育部的「校園綠籬專案計畫」,結合校園生態環境的營造與環境教育,為竹市多所學校注入綠色新氣息。透過這項專案,校園內的閒置空間得以轉變為自然生態場域,既提升了綠化覆蓋率,也為動植物創造了多樣化的棲息環境,實現了環保與教育的雙重效益。

教育處指出,此計畫結合環保與教育,已在充分發揮植物的固碳與降溫效益,同時為昆蟲、鳥類等生物提供多樣化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的是,該計畫強調師生共同參與的實作過程,將環境教育融入日常學習,透過親手栽種與維護,學生將體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為地球做出實際貢獻。

北門國小校長李敦仁表示,北門國小推動校園綠籬專案計畫與生態教育,結合蝴蝶課程與植栽實作,讓學生從觀察到參與,深入理解自然與永續,實現教育與生態的結合,展現愛護地球的行動力。

青草湖國小校長周雯娟表示,青草湖國小積極推動校園綠籬專案計畫,改善鞭炮噪音與氣味,並透過種植原生植物來提升生物多樣性,學校將此專案與自然、資訊及藝術課程結合,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讓師生共同參與栽植與維護,深化環保與永續教育,並藉此增進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與實踐。

內湖國小陳麗雲校長表示,內湖國小推動校園綠籬專案計畫,打造蝴蝶生態教材園,結合生態探究、藝文創作與實境解謎課程,學生於跨領域場域中快樂學習,實踐永續教育理念。

教育處說明,校園綠籬專案計畫不僅提升了校園美觀,還加強了師生對生態保育的認知。市府計畫未來持續推動更多永續教育計畫,讓每一座校園都成為生態學習的模範場域,進一步為竹市的綠色發展注入無限活力,並培養學子關注與實踐環境保護的意識。


北門國小推動校園綠籬專案計畫與生態教育,結合蝴蝶課程與植栽實作。


北門國小改造後。


青草湖國小綠籬課程。


內湖國小113綠籬計畫-楊老師講解。


內湖國小113綠籬計畫-校訂課程實境解謎。



淨零綠生活大聯盟


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系列論壇-綠色消費 結合學理、設計與行動力,共創跨界新消費模式!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30 14:12:22)  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推動國家希望工程中「形塑淨零永續綠生活」施政目標,環境部於今年2月成立「淨零綠生活大聯盟」,號召企業響應、全民參與,推動涵蓋食、衣、住、行、育、樂、購的低碳生活方式。迄今已有逾180個單位加入,積極以實際行動帶動綠生活轉型。為深化產業交流、凝聚跨界力量,聯盟今(30)日舉辦系列論壇第2場,以「綠色消費」為題,探討如何透過「行為科學」推動消費行為改變,進而帶動全民實踐淨零綠生活。

環境部主任秘書蔡孟裕致詞時表示,今年2月環境部攜手各界成立「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推動產業合作的平臺,期待連結產業、公協會、學研機構與各機關團體,擴大影響力。今天特別從「綠色消費」切入,透過更有效的制度、產品及服務,鼓勵民眾和企業落實環保低碳的消費行為,讓「綠色消費」成為全民共同的文化與習慣。

本場論壇由國立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林子倫主任擔綱引言及座談主持人,以其長年投注在政策推動及民眾行為改變研究的寶貴經驗帶領討論。林子倫主任指出,推動淨零實踐不只是政策推動,也需要透過科學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阻力,運用輕推(Nudge)策略可以幫助民眾進行很多的行為改變。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陳培琳研究副總監演講指出,應善用行為科學的洞察與應用,引導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落實永續行動,行為改變包含減少消費、模式轉換與效率提升等態樣。陳副總監進一步以飲食選擇、交通工具使用及能源管理等生活面向為例,深入解釋透過政策設計、環境營造與輕推措施的導入,方能有效促使民眾改變既有行為模式,從日常生活中落實。

在企業實踐案例方面,宜家家居(IKEA)企業業務部陳慧民企業客戶經理以「以租代買推動循環經濟」為題,分享循環家具計畫,宜家家居採取產品服務化,將原來的企業採購家具模式,轉變為企業採購「家具租賃服務」,由宜家家居負責維持家具最佳狀態及回收,使用者就不必為後續產品的損壞及廢棄擔心,而回收後的家具也能翻新再利用,進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實現家具循環與價值提升。

淨毒五郎鄭伊伶創辦人則帶來「重複使用是永續的力量」演講,分享淨毒五郎推出的R-Clean潔淨循環計畫,包含「綠色電商」、「無包裝裸購方案」及「永續企業」三大核心精神。計畫選用環境友善的包裝材料、設計網購包裝減量及回收包裝重複使用,近期更推動桶裝包裝循環方案,達源頭減塑目的。同時企業內部也推行公益捐贈、綠色蔬食、綠電使用、垃圾減量等措施,展現從產品到營運全面落實減塑行動。

行為科學研究與企業商業模式,有很多創新的能量與活力,透過今天的論壇期待啟發更多業者投入,作為未來產品設計、制度與服務的重要參考,淨零不僅僅是政策的推動,更需要產業端的積極參與,透過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面向提供創新的綠色商業模式,打造人人都能參與、也願意實踐的綠色消費環境,才能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系列論壇共規劃4場,後續聚焦「綠色旅遊」與「綠色飲食」主題,將分別於6、7月辦理,優先邀請「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會員企業報名參與。聯盟也持續熱烈招募中,歡迎各界企業、公協會組織、學研單位及政府機關申請加入,掌握淨零綠生活最新趨勢資訊及與服務,敬邀各界共襄盛舉。每個人的微小改變,將累積成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為環境帶來永續變革!

加入「淨零綠生活大聯盟」完全免費,立即線上申請:https://seminars.tca.org.tw/D15s02152.aspx

如欲瞭解更多淨零綠生活資訊,歡迎追蹤淨零綠生活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eenlife123/,或至淨零綠生活資訊平臺活動專區查詢https://greenlifestyle.moenv.gov.tw/

環境部蔡孟裕主秘致詞

綜合座談

論壇講者合照


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成立!環境部攜手企業推動綠生活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19 10:12:17)  為實現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及推動國家希望工程「形塑淨零永續綠生活」策略,環境部攜手產業各界響應「淨零綠生活」於今(18)日成立「淨零綠生活大聯盟」,集結產、學、研超過20個單位率先加入聯盟,共同宣誓邁向綠生活的決心,期待透過企業的力量,凝聚員工淨零意識,帶動全民實踐淨零綠生活。

環境部長彭啓明致詞時表示,賴總統提出臺灣希望工程五大策略中,形塑淨零永續的綠生活是其中一項策略,而各行各業都有許多須減碳的因素,這仰賴企業及民眾合力改變,創造共利的環境,環境部透過「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的成立,期望以宗教家的服務精神,引領大家將淨零變成生活信仰;以年輕人的創意,導入綠色新興活力;並以職人踏實精神,將綠生活落地成日常習慣;用企業家的思維,創造良性循環的市場環境,讓企業願意投入,消費者樂於支持,從而推動整體社會的綠色轉型,打造綠色產業生態系。環境部透過「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的成立,集結企業團體打造一個綠生活解方與需求的合作平台,更有效率的匯聚各界之力。

環境部綜合規劃司司長洪淑幸在說明大聯明運作機制時表示,「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成立後,將持續掌握產業綠生活轉型的現況與需求,共享綠生活最新解方趨勢與資訊,幫助企業在日常營運中,透過各項措施打造綠生活工作環境,實質導入「生活轉型」,進而帶動員工養成綠色行為的習慣,期待借重企業之力,提升全民永續意識,落實綠色生活。

「淨零綠生活大聯盟」也將展開系列主題論壇,包含「綠色辦公」、「綠色旅遊」、「綠色飲食」及「綠色消費」等主題,首場系列論壇「綠色辦公:企業動起來,工作開啟綠生活」,也於今(18)日同步辦理,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葉欣誠教授擔任引言人及座談主持人,葉教授談到便宜和方便是推動淨零綠生活的最大障礙,需要思考推動過程中具有誘因並讓員工更容易參與的措施,同時考量如何結合科技突破人性的障礙,並分享推動綠生活的甘苦談,與3位演講者共同討論。

環境友善種子王書貞執行長「從感動到行動-用永續體驗實踐企業淨零的實踐」專題演講指出,教育是改變世界最有用的武器,雖然很慢但有效,當環境友善的種子植入人心,不論從生活到工作,所有消費行為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期待透過各項環境教育實踐的學習內容,協助企業推動內部響應綠色行動。

友達光電李緒彬處長以「綠色辦公-辦公大樓碳中和經驗分享」為題,分享引導員工將綠色辦公理念落實於工作中的實際作法,例如員工餐廳推廣低碳飲食、設置電動車專屬車位與充電樁、倡議責任消費提升員工永續素養、提供差旅碳足跡報表及發起減碳挑戰活動,以多元的措施激發員工的行動。

台北富邦銀行李清如協理則分享了永續像一場馬拉松,從「培養意識」到「採取行動」,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推動員工綠生活必須簡單、有趣、有誘因、可持續,企業內部透過各種活動成功促進同仁響應綠生活全員動起來,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層面,願意採取更「綠」的選擇。

「淨零綠生活大聯盟」透過企業經驗分享與交流,將激發各界更多的創新思維與實踐靈感,每個人的微小改變,將累積影響力量,為環境帶來永續變革!敬邀全國各界企業團體一同響應,加入「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掌握綠生活最新趨勢資訊及聯盟第一手消息,優先參與聯盟各項活動及綠生活解方媒合服務,齊步邁向美好綠生活!

加入本聯盟完全免費,立即線上申請:https://seminars.tca.org.tw/D15s02152.aspx

如欲瞭解更多淨零綠生活資訊,歡迎追蹤淨零綠生活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life123/,或至淨零綠生活資訊平臺活動專區活動查詢 https://greenlifestyle.moenv.gov.tw/


淨零綠生活大聯盟+集結產學研攜手實踐淨零


綠生活大聯盟敬邀各界企業一同響應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說明淨零綠生活大聯盟理念


114-01-31。從低碳飲食到綠色旅遊 永續淨零綠生活蛇麼都有|環境部

農曆新年期間,環境部邀請您一同開啟淨零綠生活,只要透過生活上的小小改變,即可實踐生活環保,積少成多,減少碳排並轉動產業的改變,為我們的地球盡一份心力。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說明食物對人的重要性,可別小看自己每日的飲食,也是節能減碳愛地球的重要一環呢!我們可以掌握「零浪費低碳飲食」選擇當季、在地食材不僅能減少碳足跡,還能保證食材的新鮮與營養。

其次,低碳烹調方式,避免過度加工,讓食物保有原本的風味與營養價值。出外用餐時,倡導大家點餐要適量,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帶走,避免浪費,且自備餐具,減少拋棄式餐具的使用。這些小小的改變,將累積成巨大的力量,減少碳排放並降低廚餘產生。

提到旅行、觀光,有人視它為一段自我療癒、找回內在自我的旅程,過年走春旅遊記得選擇「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環保餐廳」及「環保標章旅館」作為旅遊行程景點、用餐以及住宿地點。旅行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注入永續的理念,讓每一次旅遊都成為對地球友善的舉動。

零浪費低碳飲食與綠色旅遊的推廣,不僅是對環境負責的行為,更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從飲食到旅遊,每一餐的選擇到每一次的旅行,透過每一個細微的改變,都在為地球貢獻力量,環境部邀請全民一同實踐淨零綠生活並養成習慣,落實生活轉型,創造永續環境、邁向低碳新生活,逐漸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下載網址:


https://greenlifestyle.moenv.gov.tw/NetZeroTheme



113-10-18。淨零綠生活創新解方,公私攜手共推生活轉型|環境部

為實現國家希望工程「形塑淨零永續綠生活」,環境部113年10月18日辦理「淨零綠生活創新解方服務工作坊」,邀請來自各產業的企業代表及綠生活服務業者,共同探討企業實踐淨零綠生活的經驗與挑戰。環境部葉俊宏次長致詞時表示,盼透過這次工作坊,傾聽企業面臨的挑戰與需求,由與會者共同集思廣義,蒐集能引導員工落實綠生活的創新作法。

環境部結合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推動「淨零綠生活」,提出31項推動措施與63項具體行動,鼓勵民眾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日常生活面向選擇較低碳的生活方式,養成習慣並落實減碳行為。

本次「淨零綠生活創新解方服務工作坊」聚焦討論企業如何協助企業員工導入「淨零綠生活」行動,並邀請典範企業進行分享,吸引了電子科技、製造、運輸及旅館業者、資訊服務、智慧租賃服務等綠生活解方相關服務業者,計30家企業響應參與。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毛曉梅於會中分享該公司於112年推出的「21天Earth Mission APP」專案,透過每日綠色行動目標及獎勵機制,成功推動員工養成永續生活習慣。華生水資源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等業者展示其創新淨零解方之服務,啟發企業導入淨零綠生活相關服務的可能性。

環境部指出,這次工作坊為政府與企業提供了雙向交流的寶貴機會,會中由企業間提出許多力行淨零綠生活建議,如環保杯外送服務、綠色旅遊方案、循環餐盒及包材等,但仍遭遇到困難需要政府提供資源,透過與會企業共同討論,建議由政府整合提供完善的循環經濟或綠生活服務資訊、執行綠色創新示範場域及驗證、由政府辦理企業環保獎項提升雇主投入綠生活之意願等。本次工作坊與會先進所提供綠生活相關創意想法、挑戰與障礙及政策建議將是環境部未來推動政策的重要參考。

接下來環境部將綜合考量「淨零綠生活解方」的供需雙方需求,規劃籌組「淨零綠生活大聯盟」,提供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快速辨識並找到所需的解方,也為優良綠色解方業者提供更多曝光機會,加速企業導入淨零綠生活解方,攜手邁向淨零永續新未來。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萬丹平地森林公園

 

萬丹平地森林公園動土 打造城市新都心 

結合運動休閒發展新都心概念的「萬丹平地森林公園」,今(28)日舉行動土典禮,縣長周春米表示,這座6.5公頃的森林公園,總工程費7654萬元,分二期進行,未來串連周邊游泳池等設施,將形成完整休閒生活網絡,讓在地民眾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開工典禮現場,縣長周春米、立法委員徐富癸、台糖公司副總經理蔡東霖、各級民意代表、地方仕紳們一同手持金鏟,為萬丹翻開嶄新的一頁,還有阿公阿嬤帶著孫子一起見證,整個園區瀰漫著濃濃的歡欣與期待,鄉親們笑著說:「以後這裡變得更漂亮了,走路、運動、游泳、溜小孩,通通可以一次滿足!」

縣長周春米表示,萬丹平地森林公園位於台糖佔地20公頃的種苗園區內,綠意盎然,樹木成蔭,屏東縣政府與台糖公司攜手,以其中6.5公頃打造民眾可以使用的森林公園,保留大片原生林地之外,特別規劃5米的主步道,連接周邊社區,兩側鋪設2.5米碎石林間步道,讓鄉親們隨時能在林蔭間漫步、健走,享受大自然的療癒力。

周縣長說,萬丹平地森林公園好事多磨,讓殷殷期盼的鄉親們久等了,感謝縣議會的支持以及台糖公司配合協助,才能在今天順利動土,未來將與周邊現有的游泳池、共融公園,以及規劃重建的萬丹衛生所,串連成完整的生活網絡,提供全年齡層從孩童到長者都能自在使用的多功能休閒空間,讓這片區域不僅是萬丹人的休憩新地標,更是打造萬丹新都心的重要起點。

立委徐富癸表示,周春米縣長擔任立委期間,對於縣政建設就相當關心也積極爭取,擔任縣長後更是仔細盤點每個鄉鎮市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盤點改善了新埤鄉綜合休閒公園、九如鄉巴轆公園以及萬丹平地森林公園,萬丹鄉除了有豐富的農特產品,更因鄰近快速道路、屏東市及產業園區,未來萬丹平地森林公園完工後,相信更有吸引人口遷入的優勢,發展可期。

縣府工務處表示,萬丹平地森林公園中央設置象徵萬丹特色的「紅豆意象廣場」,未來可舉辦市集、表演、社區嘉年華等活動,成為凝聚地方感情的新舞台;園區也設有銀髮族專屬體健設施,貼心照顧各年齡層需求,打造世代共融的休閒空間,整體工程預計於115年春節前完工開放,未來這裡將融合生態、運動、文化、親子共融於一體,成為萬丹地區最大的自然休閒綠帶。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2025 第三屆臺灣國際地熱論壇

 

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 臺東縣政府受邀出席 盼與原民部落共榮共好合作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6 18:34:48)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

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 臺東縣政府受邀出席 盼與原民部落共榮共好合作

臺東縣政府受邀出席 盼與原民部落共榮共好合作

全球積極邁向淨零碳排的趨勢,地方政府在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經濟部於4月24、25日舉辦第三屆「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臺東縣政府受邀參加。感謝經濟部能源署提供國際地熱推動交流平台,與美國、紐西蘭、加拿大、菲律賓等國地熱專家、政府代表及產業領袖,共同探討全球地熱能源前瞻技術與未來發展,提升國內地熱產業競爭力。未來期望持續推動綠能發展,帶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攜手中央健全地熱發電相關法規,促進地熱產業發展與原住民族部落共榮。

臺東縣政府表示,論壇涵蓋多項議題,包括臺灣地熱推動現況、國際地熱產業發展趨勢、前瞻地熱技術與創新應用,以及地方政府在地熱發電的角色與推動策略等。財經處長章正文也分享臺東縣目前再生能源之發展與推動策略。

章正文提到,在地熱政策溝通及法規程序尚未完備前,經臺東縣政府多次協調,在兼顧為廠商排除投資障礙,保障部落居民環境居住權及生計原則下,最終獲致共榮共好的合作關係;另外也向中央提出對地熱開發有利的建議措施,強調再生能源發展應以尊重地方部落及在地居民為首要前提,希望充分發揮地熱資源,使臺東縣打造自主供電系統,展望地熱未來發展,期許中央及地方攜手合作國際招商新里程碑。

財經處指出,近年積極推動慢經濟,再生能源發展應以不破壞自然環境與不影響在地居民權益為綜合考量。臺東現階段再生能源政策以地熱、小水力為主,屋頂型太陽光電為輔,推動再生能源的同時,保留臺東自然美景及人文環境。

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 臺東縣政府受邀出席 盼與原民部落共榮共好合作



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 地熱新紀元:技術創新與永續發展

經濟部今明兩日舉辦第三屆「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特別邀請到美國、紐西蘭、加拿大、菲律賓等國地熱專家、政府代表及產業領袖,共同探討全球地熱能源前瞻技術與未來發展等。論壇以實體會議搭配線上直播進行,吸引超過700多名國內外產、官、學、研代表踴躍參與。透過這次論壇的舉辦,引領臺灣地熱產業發展,提高台灣在國際綠色能源領域的競爭力。



政府持續推動地熱發展 產業合作共創永續未來

論壇開幕由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致詞,他強調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政府設立目標致力進行各項減碳措施,並確保能源永續進行能源轉型,再生能源之推動極為關鍵。

賴次長指出,地熱能源在臺灣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台灣擁有優良地質條件,目前已完成6座地熱能電廠建置,且今年將有更多地熱能電廠併網;並誠摯歡迎各界參加此次臺灣國際地熱論壇,相信透過國際企業與臺灣在地企業相互合作,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貢獻力量,共同解決極端氣候挑戰。

國際專家齊聚論壇 促進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

本次論壇涵蓋多項議題,包括臺灣地熱推動現況、國際地熱產業發展趨勢、前瞻地熱技術與創新應用,以及地方政府在地熱發電的角色與推動策略等。

經濟部能源署與地礦中心在會中分享臺灣地熱政策與探勘進度,中油與台電公司則針對地熱開發現況、技術突破及未來策略進行專題報告,吸引國內外企業關注投資機會。

下午議程則聚焦於前瞻地熱專案管理與國際鑽探經驗分享,探討如何透過先進技術提升與管理優化,協助國內廠商掌握最新趨勢,加速地熱電廠的開發進程,提升產業競爭力。

高峰對談聚焦地熱展望 強化國際合作契機

論壇的壓軸高峰對談,由能源署李代理署長君禮與國內外地熱產業、研究機構及政府單位代表針對「臺灣地熱能發電的未來展望」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如何吸引更多國際企業來臺投資,加快地熱產業鏈的建立,並強化臺灣在全球綠能市場的競爭力。

論壇深化實務交流 聚焦培訓與現場參訪

論壇第二天(4月25日)將舉辦三場地熱專業工作坊,主題涵蓋「地熱鑽井技術」、「地熱開發解決方案」及「探勘與設備應用」。

此外,論壇特別安排國外貴賓參訪全臺首座深層地熱探勘井-中油員山一號井,該井為中研院與中油公司合作調查、選址,目前已鑽至1,820公尺,具一定地熱潛力與深層地熱示範效益,是臺灣地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讓國際業者深入了解臺灣對於發展地熱的環境與潛力。

透過本次論壇,臺灣期望與國際夥伴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地熱能源的創新與應用,加速產業發展,實現能源永續的目標。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基隆市】SDGs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自願檢視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https://ncsd.ndc.gov.tw/Fore/Vhome

地方自願檢視報告列表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https://ncsd.ndc.gov.tw/Fore/VLRList


基隆市發表2024年自願檢視報告 「有愛城市」展現減碳永續活力

基隆市政府今日發表《2024年基隆市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VLR)》,展現基隆市在永續發展、城市治理及社會包容上的具體成果與未來願景。本次VLR報告以「有愛城市」為核心,讓基隆成為一座更加宜居、具有韌性且充滿活力的城市,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基隆市市長謝國樑表示:「基隆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港灣城市,更是一個充滿溫暖與希望的地方。市府以『有愛城市』為願景,透過提升社會福利、推動城市環境改善及強化產業經濟,讓基隆成為一座適合生活、工作與成長的宜居城市。」

VLR核心重點:「有愛城市」行動計畫

本次報告提出多項發展策略,展現推動永續城市的決心,具體行動包括:

一、社會福祉與長照發展:推動長照服務、擴大育兒與教育資源,讓年輕人能夠放心工作,同時打造行人友善環境、強化身心障礙者友善設施,確保長者與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完善的照顧,讓每位市民都能安心生活。

二、城市環境改善: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公園綠地規劃、道路優化、公共空間提升,推動區里低碳改造補助、發展低碳交通與綠色運輸,推廣低碳飲食文化,讓基隆變得更宜居、更美麗。

三、產業經濟發展:推動港灣經濟升級、觀光與服務業轉型,推動基隆成為具國際吸引力的觀光城市,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新興產業與數位經濟吸引創新企業進駐,發展智慧製造、數位服務,為年輕人提供更多高薪就業機會。

環保局長馬仲豪在記者會中,分享了基隆市2024年VLR自願檢視報告上的亮點成果,包括:持續發展低碳交通與綠色運輸、擴大育兒與教育資源、推動長照服務2.0,與基隆青年築夢計畫以及在地觀光行銷等多方面的進展,並強調未來將透過滾動式檢討與國際交流,持續深化永續發展的策略與行動。

基隆市政府未來將持續推動低碳永續政策,提升市政透明度,並透過多方合作強化城市治理。將持續與市民攜手合作,推動各項具體行動,讓基隆成為一個更具包容性、永續發展、充滿機會的現代化城市、讓基隆在國際城市競爭力上跨出重要一步。



謝國樑出席SDGs國際論壇 分享推動永續有愛城市與活力基隆願景

市長謝國樑今(28)日出席由天下雜誌舉辦的2023第四屆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國際論壇,並與多位縣市首長分享自就任以來推動DEI城市(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多元共融)的成果。

謝國樑在論壇中首先自我介紹,現在「小愛爸爸」在基隆已經比謝國樑更為知名,因為他擔任市長的初衷,就是希望打造一個讓孩子可以安心快樂成長的城市,許多政策的理念也都與SDGs永續發展不謀而合,他也對於目前努力推動的永續環境、有愛城市以及活力基隆等三大目標加以闡述。

謝國樑說,這幾年來或許基隆市的外觀有些進步,但在細部的鄰里環境還有待改善,因此他最近推動包括乾淨家園、道路環境改善,在重點商圈增設行人垃圾桶、整頓騎樓機車亂象等;其次則是配合電動機車專案,不僅讓運具電動化,還能吸引年輕朋友一起投入公益活動;至於親近海洋方面,則要求四接與安全優先,打造全台首座海景兒童樂園;在重振郵輪產業方面,要做好迎接國際郵輪旅客的準備。

謝國樑強調,種種的努力,無非就是要打造基隆成為有愛無礙的城市,讓多元族群都能安居港都,預計在明年推動的「天使券」,以及友善無障礙商家、無障礙道路設施,則是要讓基隆成為無障礙商圈的示範城市。


2022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 基隆連二年均榮獲「永續城市優等獎」

2022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今日公布評比結果,基隆市和宜蘭縣、彰化縣,榮獲今年非六都組「永續城市優等獎」肯定,更連續二年榮獲此獎項,適逢市議會開議,副市長林永發今(28)日代表市長林右昌,自《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手中獲頒獎座,強調基隆朝「健康宜居.接軌國際」永續城市前進。

林副市長致詞指出,永續發展是每個城市極力追求,在這項永續城市綜合評比,包含社會力、經濟力、環境力面向,基隆市是北北基桃生活圈的一份子,或許硬指標無法和六都相評比,仍致力和許多縣市共學努力,基隆有山海美景與市港風情,市府朝打造健康安全宜居,與國際接軌的永續城市前進。

這項「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已執行到第三年,今年延續去年調查方式,與第三方調查機構合作,選出五十八項公開指標性項目表現分析評比,占比七成,另外輔以占比三成的民意調查,彙整「社會力」、「經濟力」與「環境力」三面向的分數後,最終評選出六都與非六都「最佳永續發展城市獎」。

今年基隆市以公共汙水下水道普及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成長率、營利事業營業銷售額成長率等三項項目,在非六都組和宜蘭縣、彰化縣榮獲今年「永續城市優等獎」。

資料提供:今周刊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      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716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 強調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 盼與民間共同推動有序轉型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

114年4月24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196     

賴清德總統今(24)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時表示,政府將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審慎規劃臺版CBAM、協助企業完備產品碳足跡數據資料庫,以及推動循環經濟與產業國際化,打造「綠色臺灣品牌」。並善用金融市場影響力,驅動整體社會的永續行動,也將擴大綠領人才培訓量能,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扎根。

總統強調,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都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政府會與民間攜手合作,化危機為轉機,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挑戰,共同推動有序轉型,讓國家繼續向前行,讓臺灣變得更強、更好、更具韌性,也為後代子孫留下繁榮、永續的家園。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首先,我要再次感謝各位顧問及委員過去幾個月來的積極參與,提供寶貴的建議,讓我們在上次會議提出了國家減碳新目標,持續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

前天是「世界地球日」,我也在這個場地跟許多環保團體朋友見面交流,我也非常感謝這些環保先進、夥伴們,為了守護臺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在全球氣候變遷以及國際貿易格局重塑的浪潮中,頻繁的極端氣候災害在全球不斷發生,國際供應鏈的減碳需求也持續擴大。近來,美國政府提出新的關稅政策,也對臺灣的產業帶來許許多多的挑戰。

我們注意到,許多產業因為經營的不確定性提高,民間對減碳、ESG轉趨觀望。對此,行政團隊已經積極審時度勢,滾動式地調整策略,一定會做產業的後盾。

然而,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都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我們必須堅持具有韌性與前瞻性的策略,來推動國內產業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打造完整的綠色供應鏈,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強化我們的國力。

政府會和民間攜手合作,化危機為轉機,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挑戰,讓臺灣的經濟繼續轉型、進步,堅持邁向低碳及永續,讓國家繼續向前行,讓臺灣變得更強、更好,也更具韌性。

今天的會議,將由環境部及金管會分別報告「因應變局,掌握綠色轉型契機」以及「綠色及轉型金融:台灣淨零的助力」,向大家說明行政團隊如何強化氣候治理與執行力,以及如何協助各界面對挑戰、接軌國際、掌握契機,共同邁向低碳永續的新未來。

政府將會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與國際制度接軌,避免高碳產業遭受國外關稅懲罰,能夠保障外銷的競爭優勢;我們也會審慎規劃臺版CBAM,維持國內合理公平的競爭條件。

政府會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碳盤查、ESG揭露等減碳工具,逐步完備產品碳足跡的數據資料庫、支援外銷企業符合國際要求;同時,我們要促進資源整合、推動循環經濟與產業國際化,打造「綠色臺灣品牌」。

在推動淨零轉型的路途上,金融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透過設計多元的投融資工具與金融商品,並且在授信評估中納入ESG考量,將可以帶動企業及社會大眾重視氣候風險,同時支持低碳產業發展,進而驅動整體社會的永續行動。

臺灣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市場,憑藉著ESG與永續金融領域的紮實基礎,我們要善用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為全球落實淨零轉型,貢獻臺灣的智慧與力量。

在上次會議,我提到,加強社會溝通及氣候變遷教育非常重要。目前,對於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所提出的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行政院、環境部與各部會已經啟動一系列的社會溝通會議,邀集產、官、學、研以及公民團體,積極對話、凝聚共識,共同思考氣候解方。

此外,環境部已經結合大專校院,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將在北、中、南、東四區分設區域培育中心,擴大綠領人才的培訓量能。除了走進大學校園辦理講座活動,我也希望能夠針對高中生與教師,規劃推出氣候與淨零的線上課程。

因為在淨零這條路上,我們不能遺漏任何人,更要積極和年輕朋友對話,讓年輕朋友逐步走入新興的綠領就業,來為國家增能、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扎根。

讓我們一起攜手金融業、產業界與社會各界,共同推動有序轉型,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為後代子孫留下繁榮、永續的家園,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因應變局,掌握綠色轉型契機報告」,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彭金隆主任委員報告「綠色及轉型金融─台灣淨零的助力報告」。接著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二位副召集人: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交通部長陳世凱、農業部長陳駿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彭双浪、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公民團體代表委員: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 盼政府民間協力落實低碳生活 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時指出,行政團隊在今天會議提出了國家減碳新目標的草案,分別是相較於2005年,臺灣2032年減量百分之32加減2,以及2035年減量百分之38加減2。我們要以2032年的目標在國內積極行動,並且致力以2035年的目標接軌國際的減碳進程,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

總統表示,為了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各級學校、民間力量的積極投入。期盼各級政府與各界團體、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從學校、社區、社群、傳媒等多元管道,進行廣泛且分眾的科普教育推廣及理念宣傳,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認知與共識,進一步引發行為的改變,落實低碳生活。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再過幾天,我們也即將迎來農曆新年,首先,我要祝賀大家新年快樂。

我也要感謝各位顧問及委員過去三個多月來,積極參與工作小組的討論,提供專業的建議,讓我們一起逐步凝聚共識、聚焦目標、推動政策的進展。

新的一年,我們繼續攜手面對挑戰,讓臺灣持續邁向永續發展。

2025年才開始沒多久,美國加州洛杉磯就遭逢嚴重的野火肆虐,可能成為美國史上損失最慘重的野火災難。

世界氣象組織也宣布,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首度超過工業化前水準1.5度C。2024年一整年,在全球也有多起高溫、乾旱、強降雨、風暴等天災發生。這些極端氣候事件都不斷提醒我們,氣候變遷調適的急迫性及必要性。

也因此,氣候公約呼籲各國,在今年COP30前提出2035年的「國家自定貢獻」,也就是NDC3.0,加大、加快減碳步伐。

這幾年的氣候大會COP主辦國,像是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西等,以及日本、美國都相繼提出新的減碳承諾。

而世界各國下一輪NDC的更新就在今年2月,因此預計從下個月起,就會有更多國家跟進。

我們也要問自己:臺灣能不能在全球的減碳浪潮中站穩腳步,甚至跟上國際社會的步伐?而我們的答案,必須是肯定的。

尤其,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世界扮演重要角色,棒球我們也拿了第一,在很多領域,我們皆有不錯的表現。國際社會看待臺灣,已經不是過去的臺灣,我們有必要更積極地善盡國際的責任。

因此,環境部在上個月已經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更新並強化臺灣2030年的NDC目標,從原先的相較2005年減量百分之24加減1,提升到百分之28加減2。

在上次的會議,我提出,我們要更新設定2032和2035年更加積極的減碳新目標。因此,在今天的會議,行政團隊提出了國家減碳新目標的草案,分別是相較於2005年,臺灣2032年減量百分之32加減2,以及2035年減量百分之38加減2。

我們要以2032年的目標在國內積極行動,並且致力以2035年的目標接軌國際的減碳進程,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

我要強調,這些目標都是經過務實的盤點來設定。過去這段時間,由鄭麗君副院長帶領行政院永續會淨零小組,與各部會、專家學者密集開會、討論,先是檢視優化各部會「由下而上」提出的自主減碳行動計畫,減碳量仍有不足。

於是,行政院淨零小組再「由上而下」提出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計畫,進一步增加減碳量。透過各部會「由下而上」的自主計畫,和行政院「由上而下」的宏觀角度,加總提出新的減碳目標。

這是臺灣NDC 3.0的Beta版,或許有人會覺得太少,有人會覺得太多;但是,我們是負責任地盤點計畫,務實提出目標。而未來,政府也會依法繼續和各界對話溝通、凝聚更大的共識,讓減碳計畫更加完備。

為了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各級學校、民間力量的積極投入。除了各部會「由下而上」,繼續深化既有減碳目標;行政院更要「由上而下」,列管推動減碳旗艦計畫,透過科技創新、金融支持、排碳有價、法規調適、綠領人才以及社區驅動等六大創新支柱,扮演加速器,驅動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生活轉型。

此外,氣候變遷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必須從國家的層級,才能替整個社會建立並提供積極淨零與調適的共識基礎。

我也要請環境部與教育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積極規劃、全面推動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積極和年輕朋友對話,這是為國家增能,更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扎根。

邁向淨零轉型是我們與全球的「共同目標」,也是為了下個世代及永續臺灣所要負責的「共同責任」,我們一定要結合各行各業及全體國人來「共同行動」。

我希望,各級政府都要開始和各界團體、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從學校、社區、社群、傳媒等多元管道,進行廣泛且分眾的科普教育推廣及理念宣傳,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認知與共識,進一步引發行為的改變,落實低碳生活。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各位的投入與支持。我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讓臺灣穩健務實地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   

隨後,總統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及國發會高仙桂副主委、經濟部連錦漳次長、內政部董建宏次長、交通部陳彥伯次長、農業部陳駿季部長、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依序報告「落實減碳行動計畫」。接著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二位顧問: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三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農業部長陳駿季、財政部長莊翠雲、交通部長陳世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公民團體代表委員: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 期許落實創新轉型改變 迎來世代永續成長機會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

賴清德總統今(24)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時指出,當前全世界都面對極端氣候與減碳的挑戰,臺灣身為全球技術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有必要加大氣候行動來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加速接軌全球減碳進程;也願意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總統表示,政府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就是要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與韌性。未來會逐步推動節能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推動「深度節能」,包括提出投資獎勵、投資抵減、政府補助等方法,協助產業節能;也會推動能源技術服務-ESCO機制,提供保險壽險業資金,改善企業設備與生產流程。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協力,落實創新轉型改變,就能迎來世代永續成長的機會。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首先,我要歡迎上一次請假的彭双浪委員、程淑芬委員,還有林子倫委員今天的加入。

我要感謝現場各位以及線上國人朋友的踴躍參與,這也代表著大家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高度重視。

我們看到,不久前來襲的「山陀兒」颱風,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在10月份,於高雄登陸的熱帶氣旋,更測得17級以上的陣風。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是國家韌性及永續發展的重大考驗。

在國際上,全球更是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2015年的《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每5年必須更新一次的「國家自主貢獻」,也就是NDC;在2021年的COP26上,已經要求各國增加頻率,每2年更新一次,來加快全球減碳進程。而世界各國下一輪NDC的更新,時間就在明年的年初。

因此,我們必須團結力量,打造一個足以應對挑戰並與國際接軌的強韌臺灣。同時,我們也願意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持續加強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就在這個月初,碳費制度正式上路,明年即將開徵,這就是具體的一步。並且,我們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就是要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與韌性。除了要發展多元綠能來開源,我們更要推動深度節能,以及促進儲能技術的應用,促進下一代產業的轉型和發展,強化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機制,並且尋求永續的綠色成長機會,穩健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今天的會議,將先由環境部報告「第一次委員會議列管事項辦理情形」以及「公部門永續長聯盟推動進展」。接著,由經濟部報告「深度節能推動進展」。

從今年8月我們首次開會以來,謝謝副召集人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已經在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淨零專案小組,進行多次的跨部會政策研商討論。

待會,執行秘書暨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也會說明,大家最為關心的能源資訊平台的初步構想,以及減碳新目標目前的盤整進度,讓各位委員和社會大眾都能夠了解政府的施政。

臺灣身為全球技術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有必要加大氣候行動來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且加速接軌國際NDC的步伐。我們要檢視2030的目標,我們要有更大的企圖心突破瓶頸,重新設定2032年和2035年更加積極的減碳新目標。

同時,最好的能源是節能。臺灣的經濟發展,需要產業和外資持續在臺投資,也就需要穩定的電源。節約能源會比開發能源更有效益,也是最具成本效益重要的方式,這也是直接有效的減碳策略之一。當我們多節約一分能源,就可以多減少一分碳。  

去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8結論之一,就是要在2030年讓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從2%提升至4%。提升能源效率已經是邁向淨零排放的國際共識與趨勢。

未來,政府會逐步推動節約能源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推動「深度節能」,從高排放企業到醫院、學校,甚至是家庭、個人,都需要參與。推動「深度節能」不能只有政府投入,而是像經營一支棒球隊,必須有各個角色的參與,才能夠組成好的團隊。

能源技術服務—ESCO,就是球隊的分析師跟訓練師,可以替企業量身制定最具成本效益的節能計畫,確保每一分投入的經費,都能夠達到最佳的節能效果。

因此,未來「深度節能」的推動上,我們需要ESCO的參與,讓陣容更加堅強。政府會與產業合作,提出投資獎勵、投資抵減、政府補助等方法,來協助產業節能。政府也會與保險壽險業者合作,推動ESCO機制,提供資金幫助改善設備、改進生產流程,節省下來的電費再回饋到投資方;而收取的保費將會用在國家建設上,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經濟。

當前,全世界都面對極端氣候與減碳的挑戰,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協力,落實創新轉型改變,就可以迎來世代永續成長的機會。

透過這個委員會,我們不僅要借重各位顧問和委員的專業,多元討論、集思廣益;也會借鏡英國、日本等國家,在綠色成長上創新且務實的策略。透過公部門與各行各業一起行動,我們就能夠更有效率地加速推動臺灣的淨零碳排。

待會也請各位踴躍發言,分享專業和經驗,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公部門永續長聯盟推動進展」,及經濟部連錦漳次長報告「深度節能推動進展」。接著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一位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三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農業部長陳駿季、交通部長陳世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公民團體代表委員: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彭双浪、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


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 總統: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 讓國家永續發展
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

賴清德總統今(8)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以召集人身分致送委員聘書,並說明委員會的組成係秉持「跨領域」、「跨世代」、「跨主張」的衡平原則,代表政府有決心透過多元對話方式,凝聚社會共識,讓國人團結一致,面對攸關全球及臺灣未來發展的重大挑戰。

總統強調,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期盼藉由委員會的討論,能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為國家永續發展擬定戰略,進一步讓臺灣社會凝聚共識,讓國家永續發展。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父親節,首先,我要祝福全天下的父親,父親節快樂!也感謝大家父親節的時候,撥出寶貴時間參與今天的活動。

現場有許多位父親,還有剛生完孩子、正在坐月子的黃品涵委員也堅持一定要出席,我們一定要給這位媽媽一個熱烈的掌聲。

我也要感謝所有收看直播的國人朋友,一起來關心國家的未來和發展。

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全球性傳染疾病的影響,以及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挑戰,我在就職滿月的時候,特別宣布總統府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

這三個委員會,希望能夠發揮三大功能,要成為「社會參與的平台」、「社會溝通的橋梁」以及「政策效能的引擎」。

這代表政府有決心,透過多元對話的方式,凝聚社會共識,讓國人團結一致,來面對攸關全球及臺灣未來發展的重大挑戰。

這三個委員會的組成,都是秉持「跨領域」、「跨世代」、「跨主張」的衡平原則。

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為例,我們有8位部會首長投入,並且由環境部彭啓明部長擔任執行秘書。

但是,國家氣候治理的涵蓋面既廣且深,我們需要公私協力、共同努力。也因此,這個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比例,占了65%,女性委員的比例是28.5%。

產業界代表有6位,我們非常感謝彭双浪、賴博司、曹世綸、程淑芬、林筱玫,以及台電曾文生董事長等企業代表的加入,讓臺灣氣候和能源治理的戰略思維,能夠橫跨傳統、跨領域,以及跨高科技產業,也兼顧AI與國際綠色金融的新時代產業需求,前瞻未來、更接軌國際。

我們的公民代表,與產業界代表人數相同,邀請了施信民、李根政、趙家緯、何宗勳、黃品涵、陳惠萍等6位「跨世代」的環境運動先鋒參加。

每一位都是環境運動、第一線努力的代表。非常感謝各位的加入,也期待我們一起擴大和公民社會的對話,共同參與改變體制的深度和廣度。

當然,我們也邀請了跨領域的學者專家,非常感謝林子倫、周桂田、曾重仁、蘇慧貞4位專家的參與。各位分別有人文、理工、衛環以及醫學公衛的背景,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氣候變遷的議題。

今天,我們召開第一次會議,也從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開始進行討論。首先,會由環境部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臺灣的影響衝擊評估」。接著,由台電公司曾文生董事長報告「臺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

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有越來越多的專家提醒,人類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年夏天,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

我們看到,百年大旱與暴雨風災,越來越是夾雜而至。在過去8年民進黨執政期間,抗旱和防水災的應變中心,接連甚至同時開設的次數,就至少19次之多。

上個月底,強颱凱米對嘉義以南4個縣市帶來致災性降雨,不論是平地或山區的單日累積雨量,都跟2009年莫拉克颱風同等級,部分區域甚至超過莫拉克颱風。依據農業部的統計,全國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的損失,目前已經超過數十億元。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極端降雨,或是高溫熱浪等災害,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突如其來的天災,像是急性感冒,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疾病,但無論是急是緩,我們都有責任,持續加強臺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機制,不斷強化國家永續發展的韌性。

而我也知道,臺灣的供電穩定,不僅是臺灣社會關心的議題,更是國際供應鏈關切的焦點。這陣子,各界對於核能的議題,也有很多的討論。

20幾年前,我在當立委的時候,跟許多跨黨派的委員,提案制定了《環境基本法》,這部法律被稱為「環境憲法」,也是首次將 「非核家園」四個字入法,在第23條條文寫道:「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雖然,當時是民進黨在中央執政,但當時的民進黨並不是國會多數。《環境基本法》能夠在朝野共識下完成立法,也證明了「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永續發展」才是朝野、不分政黨為國家共同打拚的目標。

我希望,透過這個委員會能夠讓大家知道,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才能夠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

所以,我也要告訴各位,有不同的立場,是民主的日常;有多元的意見,更是民主最難能可貴之處。

我期待,藉由這個委員會的討論,2,300萬臺灣人民都能體會到,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立場,但我們只有一個臺灣;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主張,但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國家永續發展。

我們共同的任務,就是多元思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國家永續發展擬定戰略,進一步讓臺灣社會凝聚共識。我要再次感謝大家願意承擔重任,待會也請各位踴躍發言,分享專業和經驗,解決問題,讓臺灣持續前進,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致送聘書予每位委員,並聽取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臺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及台灣電力公司曾文生董事長報告「臺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接著就報告事項及擬具「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會議議事規範」,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二位顧問: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三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政府機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農業部長陳駿季、財政部長莊翠雲、交通部長李孟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產業界代表委員: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臺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臺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公民團體代表委員: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臺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臺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專家學者委員: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能源中心主任曾重仁,以及執行秘書暨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