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北市府修樹保條例 議會初審認定時程不明被暫擱 | 地方 | 中央社 CAN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510220280.aspx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AI淨零/麗文書局

 

AI淨零/少子危機驅動 麗文書局轉型校園生活大平台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10090106.aspx



AI淨零/金元福

 

AI淨零/突破減塑與關稅困境 金元福打造循環競爭力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10130037.aspx




AI淨零/雄獅旅遊


AI淨零/雄獅旅遊拚AI升級 推智慧客服與虛擬行前秘書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10140111.aspx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

 

高球場變公園首例 高雄果嶺自然公園10日開放 | 地方 | 中央社 CNA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510090174.aspx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教育部戶外教育資源平臺

 

戶外教育資源平臺        https://outdoor.moe.edu.tw/


走出課本、走進自然—從山林到海岸實踐永續學習

教育部於113年10月4日發表戶外教育3.0宣言,以「迎向戶外世界,探索內心興趣」、「以學生為中心,共築平權環境」、「培養團隊精神,共創永續世界」等核心理念,實踐素養導向與永續發展(SDGs)教育。為深化學生對環境與社會的責任意識,且持續落實教育部推動戶外教育3.0政策,教育部國教署於113學年度補助101所學校,推動122件戶外教育計畫,鼓勵學校結合在地場域、跨域課程與素養導向教學實踐,發展多元且有深度的戶外學習。

以北港高中為例,該校設計「走讀雲霧森林」課程,結合攀樹、森林生態觀察與社區文化走讀,引導學生認識森林生態與地方環境變遷。讓學生在實作中進行阿里山眠月及塔塔加麟趾山物種記錄,並討論森林保育的具體行動,透過走讀雲林湖本村社區、觀察八色鳥物種、訪談攤販與講解龍眼窯文化,培養具備批判思考與永續實踐能力的公民意識。

此外,華南高商課程亦頗具特色,該校以「味蕾漫遊」,走訪鹿港與嘉義布袋海岸,以海洋文化與食物源旅為主題,透過鹿港廟宇古蹟導覽與好美寮濕地體驗摸蛤仔活動,探索彰化歷史港口的人文發展與嘉義漁業環境變遷。藉由導覽及實作,學生從農漁產業鏈、宗教信仰與地方節慶中,理解人與土地、產業與永續的深層關聯,並思考未來在地經濟與生態保育的平衡策略。

國教署表示,戶外教育是永續學習的重要實踐場域,將持續補助更多學校推動戶外教育,透過在地連結與行動參與實踐,能引導學生走出教室,以真實世界作為學習場景,進而培養對環境、社會與未來的整體關懷與行動力的世代。


深化教師戶外與海洋教育學習 引領學生自我探究

為強化教師戶外與海洋教育知能,帶領學生走出課室外學習,親身體驗大自然與海洋,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進而塑造學生「親海、知海、愛海」的教育情境,讓學習更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教育部國教署分別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合作,編撰《學生海洋讀本》及《戶外教育多元學習模式手冊》,鼓勵教師於課程中結合戶外與海洋教育,開拓學生視野,並使學生與自然生態建立連結,未來將結合各縣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共同推廣。

國教署說明,《學生海洋讀本》以「食魚教育」為主軸,讓學生在國小及國中學習階段都能夠有適切的海洋教育議題實質內涵,例如:讀本中,透過釣魚活動讓學生瞭解鄰近水域的休閒活動;在海邊(潮間帶、溪邊、河口、沙灘等)重視水域安全,以及讓學生認識海洋生物及保育方法,並覺察海洋環境保護與永續。讀本採用「體驗、閱讀、實驗、DIY」等多元學習形式,生動呈現海洋知識,引領學生探索海洋奧秘、理解海洋生態的橋梁,讓學生在課堂中更親近海洋、了解海洋、並培養對海洋的尊重與保護意識。

《戶外教育多元學習模式手冊》提出三種戶外教育課程的學習模式,包含「套裝路線學習模式」、「學習點學習模式」及「自主規劃學習模式」,協助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能力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在實作探究過程中獲得正向經驗,並提升探究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另教師可依據手冊有效設計具風險防範意識的課程,引導學生關注活動中的潛在挑戰,提升風險意識,並確保活動的安全與品質。

國教署表示,將持續研發戶外與海洋教育相關教材,提供教師參考工具,並讓教師與學生將能在戶外與海洋教育中深化學習、挑戰自我,相關教材已置於戶外教育資源平臺(https://outdoor.moe.edu.tw/)可供下載。


大自然就是我的教室 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教案徵選開跑

為推動山海戶外教育,協助學校落實海洋教育及戶外教育課程,教育部國教署110年於全國設置12個「戶外教育基地」及25個「海洋教育創新課程與教學研發基地」,研發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課程模組;另鼓勵教師實施戶外及海洋教育創新方案,即日起至9月22日止辦理全國性教案徵選活動,可至「教育部戶外教育資源平臺」(https://outdoor.moe.edu.tw/)或「臺灣海洋教育中心」(https://tmec.ntou.edu.tw/)查詢相關資訊,歡迎教師踴躍投稿。 

為協助學校帶領孩子走出課室外探索體驗臺灣之美,國教署透過成立基地學校研發多元主題課程模組及體驗學習,鼓勵學生進行戶外探究與實察。例如,新北市野柳國小研發跨領域結合情境式海洋探索課程,經由觀察、接觸、體驗深入海洋知能的探究,帶領學生透過深究豐富多元的潮間帶生態,激發熱愛海洋的情操;桃園市中壢國中設計水循環簡易實驗裝置讓學生認識地球水循環,在人類可用水的模擬實驗中,瞭解水資源的珍貴與水重複利用的重要性;基隆高中探究王爺信仰的由來及傳說,透過實際參與王船遊江祭典,讓學生瞭解雞籠王船祭的流程與意涵,保存海洋文化的流傳。

 

國教署表示為促發國中、小教師關注戶外教育教學創新,於109年辦理優質教案徵選計畫,特優教案如彰化縣鹿東國民小學「I.L.T.與山共好」、新竹市光武國民中學「空中的島嶼-合歡山高山課程:『臺灣的高山冰河地形』」,課程與學習融合,實踐行政院「向山致敬」政策。110年更續延去年計畫宗旨,辦理「戶外教育優質課程模組與創新教學案例徵選」計畫,以「戶外教育融入領域教學」為主軸,著重「走出課室外」的體驗學習。

 

另國教署109年辦理海洋教育教案徵選方面,特優教案如臺北市五常國小「別讓海帶變『海袋』-要『帶』不要『袋」』」、臺南市永康國中「海,你被塑膠了嗎? ─海廢圖像˙有藝思」及臺北市育成高中「感恩Seafood!鱻魚食堂上課囉!」等,展現豐富多元的海洋創新教學設計。今年國教署持續辦理「海洋教育『保護海洋』教案徵選」,鼓勵教師從「我怎麼影響海洋」及「海洋怎麼影響我」進行教學設計,徵稿於9月22日截止,將擇優選出特優、優等及佳作教案頒發獎狀。

 

國教署表示,期望透過豐富的教學資源,協助中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戶外、親近海洋,從大自然習得探究解決問題能力,進而拓展視野。


TWECOLIVING【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海洋教育中心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AI淨零/Tracle垃可

 

AI淨零/AI驅動永續生活 垃可用科技解決倒垃圾痛點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09250066.aspx?topic=4724





AI淨零/遠東新

 

AI淨零/遠東新:永續不會走回頭路 全方位發展環保回收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10020174.aspx

 

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 原稱遠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上市公司,也稱遠東新、遠紡,由紡織成衣廠轉為多角化集團。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運用圳路等農田水利設施建置小水力發電系統

 

水利署全球資訊網       小水力開發       全台小水力開發潛能地區


農水署善用圳路發展再生能源 后里圳小水力「隱形」發電廠啟用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41385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30 13:51:31)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配合國家再生能源及淨零碳排施政方針,積極推動運用圳路等農田水利設施建置小水力發電系統。農水署臺中管理處善用后里圳地勢及水流特性,成功建置完成后里圳小水力發電廠,並於今(30)日正式啟用。

今日出席啟用典禮貴賓,計有農水署署長蔡昇甫、農水署臺中管理處處長王曼菁、經濟部能源署專門委員張群立、臺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恆水創電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鄒飛逯、臺中市外埔區農會理事長廖進昌、常務監事黃國正、總幹事李錦東、臺中市后里區農會理事長劉萬祥、常務監事王添榮、總幹事陳清琪、農水署臺中管理處諮議委員陳榮福、高基讚、徐仲毅、温上琦、蕭進、劉進秤,地方人士及當地農民等,共同見證公私協力合作推動農田水利小水力發電成果。

灌溉為本,綠能加值

農水署署長蔡昇甫大力讚揚后里圳小水力「隱形」發電廠,並指出小水力發電系統具備低碳、低環境衝擊的特性及優勢,係具發展潛力的分散式再生能源之一。該署各地管理處在不影響農田灌溉功能、農民用水權益及生態環境的前提之下,積極盤點適合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地點,依照圳路場域特性及水力條件,因地制宜規劃適合的小水力發電模式,落實「灌溉為本,綠能加值」農業政策,呼應國家再生能源及淨零碳排施政方針。

百年圳路新增發電功能

農水署臺中管理處處長王曼菁說明,后里圳於1909年興建,1913年完工通水,全長約20公里,灌溉約3,150公頃農田,是帶動后里、外埔地區百年來發展之重要灌溉設施,該處秉承農水署「灌溉為本,綠能加值」農業政策,於3年前即展開勘查、評估分析后里圳沿線地勢及水流特性,規劃運用后里圳4k+540至4k+720區段(后里區后安段44地號)之4公尺落差,於圳路旁腹地新設置地下化之引水路,並建置4部15 kW(千瓦)水下型一體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達60 kW(千瓦)。

透過引水發電,發電後尾水排回原灌溉圳路,確保灌溉功能不受影響。本案預估年發電量約42萬度(kWh),年減碳效益約20萬公斤,相當於種植1.7萬棵樹木所達成的碳吸收效果。

處長王曼菁進一步說明,全案機組採用隱藏式地下化設計,不僅保留圳路原有灌溉功能及周邊環境景觀,對環境完全沒有干擾,也易於後續維護管理。該案雖然規模不大,卻是發展再生能源、友善環境的成功示範案例,展現農田水利設施多元應用的高度潛力。

配合國家淨零碳排,推廣綠色能源教育

農水署強調,圳路是流經農田及社區的重要灌溉設施,與農民耕作及地方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倘若能於適當地點發展小水力發電,不僅可提升農田水利設施多元價值,更能作為推廣綠色能源教育與綠色公民生活的實踐場域。

雖然圳路小水力發電受限位差小、流量低等特性,整體發電量相對有限,但其具備對環境友善之優勢,仍值得大力推動。未來,農水署將持續攜手經濟部能源署及整合產學研多元量能,盤點適合發展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場域,為國家再生能源及淨零碳排盡一份心力。

圖1、后里圳小水力啟用典禮大合照

圖2、后里圳小水力啟用典禮設施導覽合照

圖3、后里圳小水力啟用典禮署長致詞

圖4、后里圳小水力發電水輪機運轉

圖5、后里圳小水力發電隱形電廠

TWECOLIVING易成孤島地區設置太陽能光電及小水力發電設施

小型水力發電 - 維基百科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2025 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

 

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會

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 - 海洋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安全。永續。共榮 《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 - YouTube


副總統出席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會 盼共同打造安全、永續、共榮的海洋國家

114年09月25日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485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

 

南投分署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25週年 南投分署推動校園生態與防火教育 | 中央社訊息平台




新竹市 ESG

 

展現永續城市新願景 竹市第7處空氣品質淨化區「一品公園」啟用 | 中央社訊息平台


竹市府攜手台積電推動「植樹薪傳計畫」 5.5公頃綠意啟用展成果 | 中央社訊息平台


竹市府攜手園區企業推動ESG媒合平台 高虹安市長:公私協力共築「宜居永續」城市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7 17:17:49) 公私協力創造雙贏,打造「宜居永續」城市!全球積極朝永續發展和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邁進,新竹市身為科技發展重鎮,知名國內外企業進駐,為促進地方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共推ESG永續環境,今(17)日市長高虹安率領市府團隊,於台灣科學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辦理座談會,推廣ESG媒合平台,共33家企業、44人參與,藉由業務交流凝聚共識,期能更快速協助企業達成ESG目標,攜手構築宜居永續的低碳城市。

高市長表示,市府施政向來重視環保,持續與各企業推動多元合作,更於去年9月率全國之先首創推出「ESG媒合平台」,橫跨12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合作議題,透過平台公開發布的機制,增加市府與企業相互了解需求的機會,攜手解決經濟、社會及環境問題,落實節能減碳,逐步完善淨零藍圖,邁向幸福友善的安居科技城。市府目前提供30個合作議題,包括義消認養消防教育訓練基地訓練設施及公園認養等15項案件持續洽談中,自平台開放後,已有2家企業透過自提方案與市府相關單位接洽。

高市長指出,市府與企業合作ESG已有多項成功案例,齊力打造健康安心的城市綠肺與休憩場域。「空氣品質淨化區認養」成效尤佳,其中千甲空氣品質淨化區參加環境部優良認養單位甄選活動,已五度蟬聯獲獎,由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與千甲園丁水環境巡守隊協助環境維護等工作;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植樹薪傳計畫」,於南寮漁港、青青草原等地植樹,推動都市綠化;更與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金城湖棲地改善」,於金城湖畔設立標示電子看板,推廣生態環境教育,增加遊客吸引力。

高市長說明,除企業提供資源與人力外,市府也提供專業資源與管道予企業,如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與市府合作「職場代謝症候群個案轉介與醫療資源共融計畫」,市府協助將健檢報告異常個案轉介至代謝症候群計畫合約診所,透過醫療專業照護介入,促進企業職場員工健康。

環保局長江盛任說明,ESG媒合平台目前囊括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2項相關議題,協助企業符合ESG目標、扣合企業ESG永續發展願景,企業可透過市府及環保局官網首頁進入ESG媒合平台( www.hccepb.gov.tw/ESG/ ),了解各議題內容,若有其他合作議題,也可透過自提方案,進一步聯繫市府,促進雙向溝通及交流,達到媒合目的。民眾也可上媒合平台網頁了解各項合作議題與最新合作情形,一起關注市府與企業致力於淨零永續的合作成果。

環保局表示,竹市在台灣是重要的科技城市,肩負城市經濟發展與社會永續環境的責任,市府去年12月成立「新竹市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辦公室」,作為專責單位,持續管考永續發展指標及追蹤ESG媒合平台成果,同步推動淨零綠生活,以提高環境品質,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1永續城市,持續跟進國際腳步。

活動中合照。

高市長致詞。


新竹市環境保護局(ESG)首頁

https://www.hccepb.gov.tw/ESG/index.php

ESG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態評估企業的數據與指標。

在聯合國的號召下,歐盟及臺灣金融機構皆推出相關ESG法規,例如:臺灣金管會2022年「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規範2023年開始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須提出ESG報告,目標2029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確信,營造健全永續發展生態系。

除了企業,中央政府機關及地方政府也陸續進行檢視,提出「政府機關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Department Reviews, VDRs)」及「地方政府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s, VLRs)」。

此外,全球2050淨零排放及國際供應鏈影響,歐盟已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3年10月試行、預計2026年開始收取碳關稅,另美國也提出《清潔競爭法案》(CCA),一旦通過最快2024年開始收取碳關稅。我國行政院也核定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並於2023年8月7日正式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TCX)」等,以因應國際相繼徵收碳稅的議題,甚至強調100%使用綠電的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

以上種種國內外的產業環境變化與規範的變革,衝擊包含半導體等各項產業。因此,如何與企業攜手合作共創永續環境、迎接未來的挑戰,不僅是企業,更是新竹市府刻不容緩的課題。有鑑於此,實現永續城市、落實ESG勢在必行,透過開放新竹市場域,建置「新竹市ESG媒合平台」,與企業合作共創永續環境,協助企業達成ESG目標,同時提升本市整體生活品質,在永續經濟到來的時代,保持城市與企業競爭力。

企業可透過本平台了解各議題內容,平台針對所提供各合作議題均有詳盡的媒合資訊,包括:權責單位、需求說明、場域說明、執行方式及各項權利義務等;企業若有其他合作議題,亦可透過自提方案,連繫本市環境保護局及相關權責單位,促進雙向溝通及交流,達到媒合目的。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臺北市「金瑞治水園區」


北市府攜手和潤企業推動永續願景 打造金瑞治水園區為綠色典範

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A2613568E2EF0F90



內湖賞景新秘境 金瑞治水園區2.0完工

假日不知去哪走走?不妨到「金瑞治水園區」來散散步。這裡不但是守護內湖區的滯洪池,更是臺北市第一座「蜻蜓主題園區」,近日設施改善工程完工後,園區更是全新蛻變,新設立的「金瑞田嬰小屋
也將成為休憩的好去處。

北市水利處表示,「金瑞治水園區」面積僅為大安森林公園的7%而以,卻已記錄到超過全台三分之一的蜻蜓種類;因此水利處以蜻蜓為發想,在此設立「金瑞田嬰小屋
及蜻蜓涼亭。整體工程以保留最大面積的生物棲息環境及節能減碳為原則,並考量整體景觀視野及友善的使用空間。



坐落在水岸旁的「金瑞田嬰小屋
(「田嬰」在台語中意指蜻蜓) ,擁有絕佳的眺望視野,在點位選擇上,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干擾。在建材的選用上,則以100%MIT的疏伐木為主要結構,採用會隨著時間融入環境色調的紅銅屋瓦,手工玻璃剪黏出蜻蜓的七彩羽翼等,而選用在地素材不僅能降低長途運輸的碳足跡,這些溫暖的自然色調也將隨著時間與空間的醞釀,和周邊環境揉合為一體。

水利處這次重新打造了入口廣場,除了能欣賞匠人們一斧一鑿的疊砌工法,也能處處看到園區既有設施再利用的身影,像是原階梯石材再利用、金瑞入口區的手打原石、堤頂涼亭上的牌匾等,也都藉由設計小巧細膩的手法,重新整理再回到入口區執勤,注入嶄新的氣象。

水利處工務科表示,此次工程還改善入口與堤頂空間,打開了既有的水泥護欄,讓人輕鬆地倚著水岸的坐階,眺望與呼吸來自里山的空氣與放鬆的氛圍,可以觀察池邊飛舞的蜻蜓,也可以看到不時在天空盤旋的大冠鷲。

走進「金瑞治水園區」,能嗅吸到清新的森林氣息,也能聆聽滯洪池疊水的淙淙流水聲;水利處表示,期望金瑞2.0的改造工程是人與環境尊重共享的場域,藉由優良的使用環境,打造可供市民朋友親近自然、觀察學習與生物環境的相互尊重,未來也將規劃生態導覽及工作假期等相關活動,讓更多市民能多了解台北優質的自然環境,共同維持、守護與共享這樣美好的空間。

「金瑞治水園區」是內湖區的第二座滯洪池,於104年完工,位於內湖區金瑞里內湖路3段348巷底,是利用天然谷地築堤成的滯洪池。附近的景點包含碧山巖和金面山步道,由捷運內湖2號出口搭乘公車222、247、521、551、552、553、679、藍27在「金龍寺站」下車,步行約500公尺即可抵達。周邊設有YouBike 2.0 租還車點 (內湖路三段326巷口) ,步行至園區皆僅需5分鐘之步行時間 。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


焚化廠轉型環境教育園區 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正式啟用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22 10:57:37)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21日舉辦盛大開幕嘉年華,行政院長卓榮泰、環境部長彭啓明連袂親臨,與嘉義縣長翁章梁、嘉義縣環保局長張輝川及達和鹿草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台泥企業團董事長張安平共同為園區揭幕。

活動以「園啟新篇,永續共行」為核心理念,不僅宣告全台首座由焚化廠轉型升級的環境教育園區正式啟用,更彰顯了台灣在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發展上,由中央引領、地方實踐的卓越成果。

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前身為鹿草垃圾焚化廠,至今已啟用24年,為延長使用期限,並翻轉其「鄰避設施」刻板印象,嘉義縣政府在中央政策指導與支持下,自110年12月起,攜手達和鹿草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啟動全國首例焚化設施轉型計畫,將其整改為多元再利用處理設施及環境教育與親民設施。園區總佔地約21.86公頃,包含嘉義縣健康生活館、永續循環中心(焚化廠)及荷包嶼自然生態公園。

該園區歷時兩年多,投入超過14億600萬元,升級整備項目26工項,成功將傳統廢棄物處理設施,改造為集高效能廢棄物處理、資源循環、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於一體的次世代永續基地。

環保局長張輝川指出,嘉義縣是國內首創將焚化爐床納入整改的地區。整改後,焚化廠處理量能每年可增加3萬噸,且每處理1噸垃圾的發電量從588度提升至660度,顯著提高能源產出。先進的空氣污染防治設備,使該焚化廠成為現役排放標準最嚴格的設施,顯著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經濟效益方面,廠商每年將支付1.6億元權利金,並提供每公噸400元的回饋金,同時將5%售電收益用於補助回饋區水電費。新設的ORC設備(有機郎肯循環系統)還能將廢熱轉化為電能,預計每年可增收500萬元。垃圾焚化後的底渣能進一步處理製成建材,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對環保與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縣長翁章梁表示,嘉義縣每日處理的垃圾量超過400噸,而該焚化廠的處理能力可達每日900多噸,藉由環境部的協調與支持,該廠曾協助處理來自南投、澎湖、台東、金門等地的垃圾及事業廢棄物。

翁縣長提到他曾親自登上焚化廠高達120公尺的煙囪,該煙囪頂部裝置先進的掃描設備,能夠實時監測露天焚燒廢棄物,發揮著對環境保護至關重要的監控作用。

卓院長表示,荷包嶼園區匯聚了產官學研的共同努力,成功將原本被視為「鄰避設施」的場所,轉型為一個永續發展的園區及休閒公園。整改工程完成後,除了將改善空氣污染,還能提升8.1%焚化量、增加10.4%單位發電量、底渣產生率下降5.4%及飛灰產生率下降13.5%,更將提供10%量能讓中央調撥處理周圍縣市廢棄物。

卓院長進一步指出,園區整改所需經費中,中央補助4億6千萬元,並承諾只要地方有需求、具備計劃與執行力,任何有利於民眾福祉的工程,中央都會全力支持。他也希望這次行政院與嘉義縣的合作案例,能為其他縣市樹立良好典範。

達和公司總經理王聖斌則說,荷包嶼園區成功轉型,不僅改變了焚化廠僅處理民生廢棄物的單一功能,還帶來了更多元的社會效益。隨著園區啟動,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休憩和運動的空間,還能夠觀賞並親近大自然,讓孩子們在此接受永續教育。

該生態公園還具有淨化生活廢水的功能,並將焚化後的底渣製成建材,建設環湖步道、增設藝術公廁,充分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

焚化廠轉型環境教育園區 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正式啟用

焚化廠轉型環境教育園區 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正式啟用

焚化廠轉型環境教育園區 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正式啟用

焚化廠轉型環境教育園區 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正式啟用

焚化廠轉型環境教育園區 嘉義縣荷苞嶼綠色永續園區正式啟用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環境部「環保心舞臺」環保裝置藝術

 

「環保心舞臺」點亮環保心,創造環境永續新價值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d1177f29-1aab-441a-aa6d-b38d7f446f72

環境部今(18)日於正門前舉辦「環保心舞臺」環保裝藝術揭幕儀式,並由新北市青潭國小學童的舞獅熱鬧開場,充分展現結合環境與藝術多元推廣愛環境護永續的行動力。

環境部表示,這座名為「環保心舞臺」的展示臺,將持續成為推廣環保藝術的平台,輪流展出各種環境相關題材的藝術作品,呈現不同創作者對永續與環保的理念,喚起環保心,創造以行動維護環境永續的新價值。

首場展示以回收保特瓶創作的綠能愛地球裝置藝術,是慈濟基金會志工周秀琴從2025年地球日主題「Our Power, Our Planet」發想設計,並與志工團隊共同創作的作品。

將看似平凡的塑膠瓶透過設計與巧手編織,轉化為兼具美感與寓意的藝術裝置。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地球的海洋、陸地、山脈與大氣,還有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海洋能、生質能等各種再生能源意象,用以提醒社會大眾日常消費與選擇對地球的影響,以及環境永續的重要性。

環境部強調,「環保心舞臺」不僅是一種藝術裝置的展演,一種生活中的環境教育,更期待能藉以喚起民眾的環保心,進而思考「我能做甚麼?該怎麼做?」,將環境責任內化於日常生活,實踐淨零綠生活。

最後也感謝慈濟基金會及所有參與創作與支持的志工朋友,強調「改變必須從現在開始」,邀請全民共同參與淨零轉型,攜手打造永續未來。歡迎民眾在不同時節來到環境部門口,與各種多元風貌的環境裝置藝術相遇,留下珍愛地球的感動。

此外,彭部長在致詞時也表示,破壞環境就是一種罪!非法棄置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涉及社會公平與治安。為遏止非法棄置,落實營建混合物源頭分類與全流向管控,統一再利用管理權責,加重環境刑罰與環境復原責任,已積極加速修正廢棄物清理法,於5月29日預告後,歷經40多次研商諮商會議,綜整各界意見,本週將送行政院審查,並於11月底前儘速送立法院審議。本次修法重點涵蓋「加重刑責」、「強化源頭全流向管理」、「強化債權保全程序」三大面向。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276


環境部認證通過3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90fe8581-78c4-409d-ba69-bee686094d9b

環境部本日(6月16日)召開環境教育認證審查會,認證通過「月桃故事館」、「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及「清水岩生態環境教育中心」等3處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月桃故事館」位於嘉義市東區後湖社區,於2020年9月21日榮獲環境部第7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獎。創辦人何勇魏董事長因兒時砍伐「月桃」貼補家用,為感念「月桃」強韌的生命力及對事業的啟蒙,故創建了「月桃故事館」。

「月桃」是臺灣原生植物,生命力頑強,且全株皆可利用,花朵如鈴鐺般,散發著清雅香氣。從傳統的月桃粽、精巧的編織工藝,乃至藥用和化妝品等多元應用,月桃的豐富價值展露無遺。此外,故事館也將月桃生態價值及循環經濟模式融入環境教育課程,並結合觀光工廠,發展成為一個結合「生態、生活、生產」的永續樂活環境教育園區。

「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建於西元1906年,是臺灣糖業百年歷史的縮影。有趣的是,該糖廠雖以「蒜頭」為名,當地卻不產蒜頭,相傳源於早期當地有許多家境富裕的家庭,在地方上「算頭前(閩南語)」,意指位居前列,簡稱「算頭」。久而久之,逐漸被稱為「蒜頭」。這座糖廠曾為日治時期臺灣第三大製糖工廠,每日壓榨甘蔗量高達3,200公噸。

園區位於嘉義縣六腳鄉,保存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化資產,包括百年歷史的「縣定古蹟五分車站」及最受矚目的「五分車」等。之所以稱為「五分車」,是因為這些列車的軌距僅約一般鐵道的一半,不僅是早期糖業運輸甘蔗與糖包的重要工具,更是當地居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命脈。透過現地解說與深度導覽,民眾更能了解「五分車」在臺灣糖業發展史上的關鍵地位。

此外,園區也結合糖業的歷史與現代議題,探討製糖流程中的循環再利用概念。藉由這些豐富的內容,提升民眾對周遭環境的覺知,成為一個兼具歷史深度與環境教育意義的多元場域。

「清水岩生態環境教育中心」位於彰化縣社頭鄉八卦山脈下,毗鄰近三百年歷史的縣定古蹟清水岩寺及森林遊憩區、古道群。中心以清水岩古蹟與生態文化為核心,藉由生動導覽及多元DIY課程,帶領學員深入認識寺廟歷史與園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結合在地當季食材來推廣綠色飲食,進而培養學員珍惜自然資源與保育行動,同時結合在地產業,提供豐富的人文與產業學習機會。

環境部「環境教育認證審查會」成員共有21人,由環境部首任女性次長施文真擔任召集人,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劉宗勇為副召集人。審查會委員還包括占總數三分之二的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14人及各部會代表5人,該審查會每2個月召開一次。環境部自112年8月22日成立後,已認證通過31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合計全國現有276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2025-02-26環境部認證北市客家公園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來公園與自然共生、學社群合作,共下來傳承文化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於2月25日通過環境部環境教育認證,成為兼具「客家生活情境」與「當代都市農耕」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北市客委會)委託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北市客基會)經營管理的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是目前臺北市區內唯一以「社區參與」的模式推動客家文化與食農活動的「都會多元型」公園,通過環境部認證後,將持續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為主題,推出相關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致力提供都會區一個親子友善、有機環保的多元休閒育樂場所。

2025-02-25「冷研碳索館」及「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通過認證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環境部本日(2月25日)召開環境教育認證審查會,認證通過「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冷研碳索館」等2處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冷研碳索館」位於嘉義縣鹿草鄉,成立於2020年,是全臺首家以「二氧化碳」為主題的觀光工廠。為配合政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該場館以多元展示與實作課程,介紹二氧化碳的特性、技術與應用等知識,同時藉由氣候變遷、碳捕集技術等議題,讓民眾明白極端氣候帶來的危機與挑戰,現場還有「手作漸層氣泡飲」課程,讓參加者明白原來糖水中加入了二氧化碳,就會變成汽水;並藉由現場各項體驗設施,讓民眾從玩樂中暸解二氧化碳與生活的關係。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是臺北市唯一兼具「客家生活情境」與「當代都市農耕」的公園,透過鮮明客家文化特色,結合周邊人文場館,強化民眾對「臺北客家」的認同感,進而形成聚落意識。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以文化客家、田園客家、城市綠客等三大主題,搭配園區內的農作物及自然景觀,邀請民眾親身體驗客家農事,透過當令的農作物,參與食農教育活動,進而認識文化意涵及自然資源(土、水、生物)間的循環共生關係,了解社群合作的重要性,體現客家人珍惜資源、永續經營之精神。

環境部「環境教育認證審查會」成員共有21人,由環境部首任女性次長施文真擔任召集人,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劉宗勇為副召集人。審查會委員還包括占總數三分之二的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14人及各部會代表5人,該審查會每2個月召開一次。環境部自去年(112)年8月22日成立後,已認證通過25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全國現共有274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春節遊環教場所,個人衛生用品自行帶|環境部

長達9天的春節假期即將來臨,要帶家人去何處旅遊,達到寓教於樂的環境知識之旅?環境部彭啓明部長表示,全臺273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將是您理想的選擇!這些場所涵蓋國家公園、博物館、動物園、文化資產等10種類型,詳細資訊可以透過國家環境研究院的「環教趴趴GO」網站 ( https://eego.moenv.gov.tw/ ) 查詢。

國家環境研究院劉宗勇院長表示,113年最受遊客歡迎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類型是「國家公園」,總共吸引超過1,500萬人次造訪,其中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最。陽明山的火山地質和豐富生態特色,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和火山地形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植物生態環境。多樣的地形和茂盛植被為各類動物提供了理想的覓食和棲息地,孕育出豐富的動物群體。此類型的場所包括玉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等10處。

其次,「博物館與動物園」類型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也十分受歡迎,總計吸引了947萬人次。其中,歷史悠久的「臺北市立動物園」,除了負責動植物保育與生態教育,還是親子共遊的絕佳場所。園區不僅兼具遊憩、教育、研究及保育四大功能,還設有6館8區及酷Cool節能屋,並提供動物展示、棲地經營及生物多樣性學習等多樣活動,吸引每季約109萬人次前來。此類型的場所包括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南瀛天文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齊柏林環境學習中心、計量與綠能探索館等23處。

「文化資產」類型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在113年共吸引了超過567萬人次造訪,此類型的場所包括臺灣客家文化館、尖山埤環境學習中心、溪湖糖業鐵道文化園區、台灣油礦陳列館、華陶窯環境教育中心、來義二峰圳文化教育廊道等25處。

劉宗勇院長特別提醒,春節期間環境教育設施的開放時間可能會有所變動,民眾可事先透過「環教趴趴GO」網站查詢最新資訊。此外,該網站還提供環境教育課程與活動查詢功能,您可以利用「今天想去哪學習?」快速篩選最適合的學習活動。「環教趴趴GO」網站的「環教青旅行」專區匯集了全臺22縣市的精選旅行路線,帶您發掘各地的自然美景與文化故事,並兼顧生態保育與地方特色。

全臺273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中包括花蓮糖廠環境教育中心、尖山埤環境學習中心、劍湖山世界環境教育園區、小叮噹愛地球行動學堂等25處有提供住宿服務。環境部提醒,為呼應全球減碳、減塑的需求,今(114)年1月1日起實施「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旅宿業(包含觀光旅館、旅館及其他住宿業,如露營地)不得提供小於180毫升的小瓶裝洗髮乳、潤髮乳、沐浴乳、乳液等四種液態盥洗及保養用品;不得於房間等營業場所提供梳子、牙刷、牙膏、刮鬍刀、刮鬍泡、浴帽等6種個人衛生用品。

環境部提醒,旅宿業多改以大於180毫升的固定式或掛壁式的盥洗用品,個人衛生用品請民眾自備,如果忘記帶也可向櫃檯免費索取或價購。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許智倫副署長特別指出,旅宿業者仍可以免費提供牙膏、牙刷及其他等個人衛生用品,也建議業者不要限制僅以組合包方式販售,讓民眾可以選擇真正需要的品項。這項政策不僅是回應全球減碳、減塑的需求,也符合巴黎奧運的永續發展理念,將有助於旅宿業者逐步轉型為更符合永續發展要求的商業模式,為臺灣的觀光業帶來更具競爭力的市場定位。

環境部呼籲,春節是全家出遊的最佳時機,也是力行環保實踐行動,提升環境意識的良好機會!趕緊上「環教趴趴GO」網站,規劃您的環教之旅吧!



274處

【臺北市】

24處

【新北市】

20

【桃園市】

33

【臺中市】

24

【臺南市】

23

【高雄市】

22處

【基隆市】

5

宜蘭縣

14

新竹市

5

新竹縣

7處

【苗栗縣】

11處

【彰化縣】

6處

【南投縣】

11處

【雲林縣】

11處

【嘉義縣】

11處

【嘉義市】

2處

【屏東縣】

12處

臺東縣】

7處

花蓮縣】

10處

【澎湖縣】

3處 

 【金門縣】

5處

 【連江縣】

1處

 




翡翠水庫環境學習中心 位於新北市新店區  歸屬臺北市政府管轄

特色公廁推動計畫(114年至119年)

 

擦亮國家門面 環境部邀交通場域業者共創潔淨友善公廁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8b9bca11-8cfb-4e67-bf1d-090d2398370a


公廁清潔新紀元:衛生紙丟馬桶、導入科學管理、提升清潔人員專業地位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6b887689-3f91-449f-bb00-1166f7fb7652


打造特色公廁 點亮在地風貌!|環境部

為響應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讓所有人有一舒適、安全及有尊嚴的如廁環境,提升觀光旅遊感受,翻轉民眾對公廁刻板印象,環境部自114年至119年將至少投注新臺幣6億元,推動打造特色公廁至少30座。環境部已於今(114)年1月6日訂定實施「特色公廁推動計畫」。




特色公廁的推動,邀請建築師或設計師整體規劃、創意設計,融入城市風貌、都市美感,並結合風、土、水、陽光、人、產業等在地環境特性、藝術或文化特色進行特色營造;邀請民眾參與,打造在地特色亮點;採用綠建材、循環或資源再生建材或元件及易拆裝清潔單元設計等綠色營造;建造性別、高齡、親子、無障礙(含人工造口)、穆斯林等友善服務,及提供衛生棉(條)等衛生相關用品;導入空氣品質通風性感測、空氣品質異味性感測、人流數量感測及環境溫溼度感測等智慧化管理、使用者意見及需求即時回饋;搭配廣告經營及民間或企業團體認養,創造自給自足之維護管理模式,達到公廁之永續經營。

本計畫採競爭型補助方式,以直轄市、縣(市)政府為申請機關,於114年3月31日前提送特色公廁規劃書(含外觀規劃與配置)至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邀請專家學者審查遴選。依遴選結果分階段補助獲選單位設計經費,並依細部設計結果補助工程經費,每座公廁最高補助工程經費新臺幣2,000萬元。

本計畫優先補助觀光旅遊人潮熱區,如夜市、觀光市場、商圈、老街等,以及公園、原民聚落與交通轉運區等地點興建特色公廁;不補助公廁土地為私有地且為私人管理者、中央部會公廁、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轄管各級學校及未符合建築法規之公廁。

環境部期透過特色公廁的興建,拉拔提升公共廁所的質量,更是希望透過創造有文化、有故事的特色公廁,帶動民眾關注並珍視如廁禮儀與文化;讓旅客們也能在人潮多的地區有個舒適、安全、有尊嚴的佇足休息處所。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


大學生把握暑假報名「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8af7a38d-947f-4045-86fe-7a6b259a03fb


崑大與環境部深化永續教育 培育全國首批「國家級淨零綠領人才」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大學啟動桃園地區「淨零綠領人才課程」 培育2050氣候轉型尖兵 | 中央社訊息平台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擴大學費優惠對象 中低收入戶與身心障礙者可全額補助 | 中央社訊息平台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北區培育中心

中央大學與環境部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淨零轉型 培養綠領人才 | 中央社訊息平台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中部培育中心 位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雲科大環安系辦理「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首班啟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05 13:58:58)  在全球邁向2050年淨零趨勢下,具備碳盤查、碳足跡、碳減量及碳管理專業的綠領人才,環境部成立「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設立北中南東四區培育中心,中部培育中心位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結合苗栗至雲林之大專院校,中部聯盟成員包含:雲林科技大學、中興大學、逢甲大學、臺中教育大學、東海大學、大葉大學、暨南國際大學及聯合大學,辦理國家環境研究院「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中部培育中心已規劃至少15個班期,課程包含: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管理、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減量額度及產品碳足跡,授課總時數為48小時,修讀完畢並通過測驗將獲得環境部的證明。

中部培育中心於114年5月3日起,由雲科大環安系辦理首班培育課程,課程學員青年學子與社會人士各佔50%,包含業界、事業單位及學術單位共同參訓。青年學子希望運用於課餘時間增加淨零概念提升未來就業機會,事業單位學員則認為淨零綠領培育課程為新興課程亦為國家發展目標與趨勢,透過工作之餘增加新知。

首班期邀請氣候變遷署張根穆副署長擔任講座,課程介紹氣候變遷法規推動及綠領產業趨勢等議題。另邀請協助氣候署訂定相關策略實務經驗超過10年以上之環科公司團隊擔任課程講座,從溫室氣體氣候變遷之基礎知識、氣候變遷因應法、碳價訂定、自願減量、盤查驗證及碳足跡等未來國家推動方向進行說明與案例演練,提升學員對溫室氣體之認識亦對後續培育綠領人才具有成效。

雲科大將於114年7月辦理平日班及假日班,熱烈招生中,中部培育中心亦於苗栗、台中及南投等地區辦理課程,有興趣之學員亦可至國環院「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報名網頁( 
https://ulvis.net/iTs8 )查詢詳細報名資訊。此外,為提升年青學子投入綠領人才產業,30歲以下之大專院校在學生(不含在職生)修讀完畢並通過當期測驗,將可獲得半額補助。課程聯絡人:雲科大環安系訓練班陳小姐05-5524669。


01環境部綠領人才培育課程_氣候變遷署張根穆副署長_環安系江鴻龍主任與學員大合照


02環安系江鴻龍主任開班說明


03氣候變遷署張根穆副署長授課實況


04專業講師分組授課討論


05學員上台討論分享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北區培育中心」揭牌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北區培育中心」揭牌環境部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今日出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下稱臺師大)舉行的「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北區培育中心」揭牌儀式,雙方同時簽署合作備忘錄,協力培育淨零綠領永續專業人才。

為加速培育2050淨零排放所需專業人才,環境部結合全國28所大專院校,甫於3月28日成立「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並於北、中、南、東四區分設區域培育中心,臺師大即是北區培育中心的領頭羊。

在結盟的28所大專院校中,臺師大拔得頭籌,於4月1日率先推出為期48小時的「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雖然每人學費為12,000元,1班40個名額在網路開放報名後僅16分鐘即報名額滿,十分搶手。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享「我國環境與永續發展政策」,並表示「隨著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僅具備基本技能已不足以應對市場需求,透過完整的培訓與實踐經驗累積,讓「綠領人力」蛻變為「綠領人才」,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前環保署署長魏國彥也蒞臨現場,表達對環境政策與綠領人才培育之重視。

臺師大校長吳正己表示,臺師大超前部署淨零綠領永續人才培育,整合學術資源與數位技術,不但與企業產學合作,也導入AI科技進行碳管理。此外,因應氣候變遷、能源需求等議題,綠領人才更顯重要,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臺師大結合永續、環境、科技、教育與人才培育專業,全力協助環境部。

領軍「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北區培育中心」的臺師大葉欣誠教授指出,臺師大在4月26日開辦全國首場「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內容包含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等最新政策,並將邀請業師分享企業案例。鑒於該場課程已於4月1日秒殺額滿,臺師大已著手規劃加速增開班期,以滿足外界的需求。

環境部國環院提醒,結盟的28所大專院校在年底前至少會開設總共60個班期,可提供超過2,400名的機會,請大家持續注意報名官網 ( https://ulvis.net/iTs8 ) 的開班訊息。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第1班名額已秒殺 年底前全國至少開設60班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下稱國環院)攜手全國28所大專院校,推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今日上午9時開放上網 ( https://ulvis.net/iTs8 ) 報名,第1班名額40人的課程開放報名僅16分鐘就已額滿。國環院劉宗勇院長提醒,結盟的大專院校在年底前至少會開設總共60個班期,可提供超過2,400名的機會,請大家持續注意開班訊息。

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世界各國對於綠領人才需求都是快速成長。以我國為例,依據環境部發布的《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綠領徵才的企業家數近8年來成長2.2倍,綠領工作機會數則是成長3.3倍。

因此社會大眾對於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總是趨之若鶩。國環院因此結合全國28所大專院校,以公私協力方式推出價格平易近人的「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費用為每人12,000元,由各開辦學校收取。30歲以下大專院校在學生(不含在職專班生)與低收入戶者且首次測驗就及格者,學生者可獲得半額學費優惠,低收入戶者則是全額學費優惠。

根據國環院「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報名網站資料,第1班為期48小時的課程將於4月26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設,報名該班的學員中大部分是上班族,學生僅占不到3成。雖然該班已經報名額滿,不過結盟的28所大專院校也將陸續開班,5月時開班數量就會大幅增加。

劉宗勇院長指出,該培育課程今年會舉辦2次測驗,第1次測驗訂於8月下旬舉行,因此有意報名者,只要在暑假期間報名完成,仍有充裕時間上過課程後參加測驗;今年第2次測驗則是訂於11月下旬舉行。明年起,每年會舉辦3次測驗,每年培育至少3,500名綠領人才。

劉宗勇院長提醒,無法順利報名「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者,請持續至報名官網 ( https://ulvis.net/iTs8 ) 注意開班訊息。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自4/26起陸續開班 年底前全國至少開設60班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下稱國環院)結合全國28所大專院校,推出為期48小時的「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自4月1日上午9時起開放上網 ( https://ulvis.net/iTs8 )報名。國環院劉宗勇院長提醒,因初期的班期較少,名額有限,如遇班期報名額滿的情形,請等待下一場班期,或報名參加鄰近加盟學校的班期。劉宗勇院長另外表示,結盟的大專院校在年底前至少會開設總共60個班期,可提供超過2,400名的機會。

國環院攜手全國28所大專院校,甫於3月28日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於北、中、南、東4區設立區域培育中心。所推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費用為每人12,000元,由各開辦學校收取。30歲以下大專院校在學生(不含在職專班生)與低收入戶者且首次測驗就及格者,學生者可獲得半額學費優惠,低收入戶者則是全額學費優惠。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的第1個班期由北區培育中心的領頭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拔得頭籌,將於4月26日開設。其他區域培育中心亦將陸續開班,年底前全國28所結盟的大專院校合計會開設超過60個班期。所以,如上網報名遇班期報名額滿的情形,可等下一場班期,或報名參加鄰近加盟學校的班期。

為顧及教學品質,「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每班學員數限制在40人以內。課程結束後學員需要參加測驗,測驗及格後,可獲得環境部頒發的合格證明。

劉宗勇院長指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的第1次測驗訂於8月下旬舉行,也就是暑假結束前,因此鼓勵大專院校學生踴躍報名,利用暑假期間強化個人淨零知能,成為淨零世代不可或缺的綠領人才。

今年第2次測驗則是訂於11月下旬舉行。明年起,每年會舉辦3次測驗,每年培育至少3,500名綠領人才。

劉宗勇院長特別指出,本次環境部開設的課程非常適合非理工科系者參加,因此鼓勵對氣候政策、環保法規、企業永續發展有興趣的學員報名參加。


崑山科大加入「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 共築永續新動能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331 12:00:41)  全球淨零碳排已成趨勢,有鑒於此,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下稱國環院)攜手國內28所大專校院,於3月28日成立「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將於北、中、南、東四區設立區域培育中心,並開設「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崑山科技大學也加入聯盟並積極參與,由工程學院院長江智偉出席記者會,為培育綠領專業人才再添助力。

崑山科大近年來致力於綠能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於今年再加入「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針對「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將由該校工程學院院長江智偉、副院長許蕙琳、環境工程系周信賢、李志賢、余慶仁、陳賢焜教授等經驗豐富的師資為學員授課。

課程預計開設「溫室氣體管理相關法規及政策訓練班」、「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及減量 ISO14064 訓練班」、「產品碳足跡訓練班」等訓練班,並規劃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管理、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減量額度、產品碳足跡等相關領域課程,讓學員深入了解綠能相關技能與知識。

工院院長江智偉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綠領人才需求與日俱增,崑大也因應趨勢採取多項措施,112年成立「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處」,同年9月參與「ESG遠見共好圈」, 113年於校內成立ESG輔導服務小組,協助企業組織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進而制定減碳策略,更推派校內人員考取「初級淨零碳規劃管理師」,同時鏈結國立成功大學碳中和基地團隊,共同培育淨零轉型相關專業人才不遺餘力,今年再加入「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與國環院及國內大專院校共同培育綠領人才,進一步為國家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貢獻力量。

行政副校長暨永續長鐘俊顏提到,校方將淨零排放與SDGs融入中長期校務發展及課程規劃,積極培育綠能專業人才,同時善盡大學社會責任,2024年第五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中,連續三年榮獲「生態共好組」楷模獎,是中部以南唯一獲得首獎的私立科大;2024國家永續發展獎獲頒「教育類」入選獎;在2024年「台灣永續大學獎」中,更再拿下「台灣永續十大績優大學獎」、「永續報告書-銀獎」、「環境管理領袖獎」、「永續發展教育領袖獎」及「氣候領袖獎」等五項殊榮,足見在綠能永續領域推動成果豐碩,並深獲各界肯定。

國環院「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課程總時數為48小時,課程費用為12,000元,30歲以下在學生與低收入戶者更可獲得學費優惠,崑山科大預計於6月開設第一批訓練班,詳細報名資訊自4月1日上午9時起,可至國環院「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報名網頁查詢:https://ulvis.net/iTs8

Kun Shan University:https://www.ksu.edu.tw/focusNews/detail/15135


崑山科大加入「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更成立ESG輔導服務小組,培育綠能人才


崑山科大開設「室內空品維護管理專責人員訓練班」,培育淨零碳排人才


崑山科大環工系攜手牧陽能控開設「綠能科技專班」,擴大培育綠能技術人才


崑大工院院長江智偉(右1)、副院長許蕙琳(右2)協助廠商進行溫室氣體盤查


崑山科大加入「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崑大工程學院院長江智偉(2排左3淺藍色西裝者)出席記者會(取自環境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