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補助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

TWECOLIVING我國推動淨零建築與應用推廣計畫


內政部核定113年度補助地方政府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之受補助機關入選名單。

日期:112-09-07

本部業於112年3月23日函送「一百十三年度地方政府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補助計畫申請補助作業須知」供全國22個直轄市、縣(市)政府向本所提出申請,經本所辦理初選、現勘及決選作業,並報本部核定後,受補助機關之入選名單共計19個正取改善單位及11個備取改善單位,正、備取名單詳附件。

附件 - 113年度「地方政府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補助計畫」補助名單


「一百十三年度地方政府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補助計畫申請補助作業須知」自112年3月23日生效。

日期:112-03-27

一、依據行政院111年10月27日院臺建字第1110031200號函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112-113年公共建設類)「補助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核定本)辦理。

二、依上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本部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旨揭計畫,由本所主辦,為利後續補助工作之推展,113年度旨揭計畫提前於本(112)年度辦理籌備工作,申請對象為地方政府所屬公有建築物。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彙整所屬(轄)之機關(構)、學校、醫院及鄉(鎮、市、區)公所等之申請案後統籌辦理申請,並於112年3月23日起45日內,將申請提案之基本資料(詳須知之附件三)函送本所辦理。

113年度地方政府公有既有建築物及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能效改善及淨零示範補助計畫-申請補助作業須知 (核定版) PDF


附件二、改善項目說明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一百十一年三月三十日發布我國二0五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正式宣示我國將積極邁向淨零排放目標發展。國際 間關於淨零建築、近零碳建築的執行政策,均先以現行建築外殼與設備之合適節能技術達成「建築最高能效」為首要任務,再以潔淨能源或再生能源達到「綠能歸零」為完結,因此我國的淨零建築亦以「建築最高能效」為目標,而「綠能歸零」則有賴其他部會來促成。其中「淨零建築」係採分年分階段方式推動建築物節能減碳,二0五0年設定之目標為:百分之百新建建築物及超過百分之八十五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臺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濕熱,空調耗能密度極高;尤其在近年來地球溫暖化、中央空調系統超量設計或缺乏有效能源管理之情況下,使室內空調耗電量大增,造成嚴重能源浪費;而部分建築物由於設計不當,亦造成室內照明、建築外殼隔熱性能不佳等問題,因此,提升建築物內各設備之能源使用效率、室內照明節能及建築外殼隔熱性能等,進而達到節約能源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本計畫之主要目標。

本計畫以建築物設備運轉與能源管理、建築外殼隔熱、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等三大面向,包括針對既有建築物之空調、室內照明、熱水系統等,導入低成本節能技術、運轉管理策略及進行測試調整平衡程序,經由系統面、設備面及管理面之調整改善,以降低建築物之耗能;同時加入建築外牆、屋頂(含屋頂綠化)、外遮陽及建築開窗含玻璃貼膜等具有提升建築外殼隔熱性能之改善手法;並針對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納入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將可有助於降低及調節夏季尖峰用電,解決建築耗能問題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進而引導朝向近零碳建築邁進,並帶動國內建築節能產業之發展,營造節能減碳的永續生活環境。

綜上所述,本計畫將以建築外殼節能改善、屋頂隔熱改善、開窗隔熱改善、空調主機性能提升或汰換節能改善、室內照明節能改善、高效率熱泵熱水系統節能改善、建置或升級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空調系統節能策略導入節能改善、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納入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等九個項目作為主要改善項目,相關說明如下:

(一) 建築外殼節能改善外牆隔熱改善

隨著氣候變遷,建築物永續設計的需求日益增加,都市建築朝向高層化發展;外牆所占建築外殼表面積比例與日俱增,較屋頂所占面積為大;若外牆熱性能未加以妥善考慮,相對的,外牆總傳透熱量亦會較屋頂總傳透熱量為大。藉由透過降低構造體、外牆熱傳透率U值、降低外牆表面相當溫度,運用已成熟的設計樣式,兼顧外牆隔熱材料

(二) 屋頂隔熱改善(含屋頂綠化)

建築物屋頂受到外氣影響甚大,隔熱性能差的屋頂會增加室內環境的熱負荷,故改善屋頂隔熱可減少空調能源消耗,增加舒適性。屋頂隔熱方式甚多,包括鋪設隔熱層,利用材料的熱阻特性來阻擋太陽輻射熱傳遞入室內;或是採用屋頂綠化不但可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以減緩地球暖化,亦可替建築物降溫、綠美化都市環境以及淨化都市空氣。藉由提升屋頂綠化面積,及選用降溫效果高的植栽,可隔絕降低建築物的熱量負荷,降低屋頂層的室內溫度,達到節能減碳及改善室內熱舒適度的效果。

(三) 開窗隔熱改善

1. 外遮陽改善

外遮陽設計在亞熱帶地區是建築外殼節能改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影響整體空調耗能變動約二成左右,另外遮陽同時也是一種科學化、綜合 化的建築風格設計法,其會因地方緯度及氣候特性之不同而形成具地方特色之遮陽型式。因此,外遮陽之設計不但能達成節能之目的,亦能塑造地方風貌。

2. 建築門窗用玻璃貼膜改善

建築門窗用玻璃貼膜用於建築節能用途,可稱為「玻璃隔熱紙」或「玻璃節能膜」,泛指貼附於建築用玻璃外側或內側作為阻絕或反射太陽日射輻射,以達節能與室內熱舒適之產品。建築門窗用玻璃貼膜具有方便施工、成本上較增設外遮陽經濟與維護較容易等優點。適合當建築物欲設置外遮陽但搭設施工鷹架不易或建築面積計算上之法規限制等因素,可選擇設置貼附建築門窗用玻璃貼膜。

(四) 空調主機性能提升或汰換節能改善

中央空調系統以冰水主機耗能為最大部分,約占系統耗能的百分之六十,其中央空調系統之超量設計、空調主機效率老化、舊型冰水主機效率差,且經長時間使用造成效率下降,皆是造成空調耗能之主因,如針對老舊冰水主機進行汰換改善後,預計可節能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對於節能減碳有很大助益;另針對小型空調系統,如窗型機、分離式冷氣、箱型冷氣機等,因老舊造成效率衰退,可導入如變冷媒量空調系統Varied Refrigerant Volume System,簡稱 VRV 系統,可因應室內熱負荷變動來變冷媒流量,形成獨特的主機側空調節能技術,並依各區域之用途性質分別選用合適的室內機種,達成分區空調之目的。 

(五) 室內照明節能改善

油電價高漲的現代,如何挑選高效率與防眩光的燈具,在提供適當之 照度前提下並達到室內照明節能,已成為室內照明設計的主要訴求。除了採用高效率燈具外,利用晝光、裝設反射板及採用防眩光燈具等設備,可以提升室內照明之舒適度及達到節能減碳,同時增加室內人員的工作效率。而非經常性使用之空間,可導入照明控制或輔助照明概念,透過自動感應或定時點滅裝置,增進照明節能之功效。

(六) 高效率熱泵熱水系統節能改善

傳統電熱水器效率不佳,耗能嚴重且常有忽冷忽熱的問題,而鍋爐設備則需支出龐大之燃料費。針對上述情況,本計畫係採用高效能之熱泵設備,回收再利用大自然中之熱能或廢熱,進而產生熱水,其效率為傳統電熱水器的三倍以上;若與鍋爐設備相較,則可節省大量燃料支出,整體能源效率約可提升百分之四十,回收年限僅需二年。且熱泵設備產生之餘冷, 亦可回收整合至空調系統中,供應部分冷房以減少空調用電,達到雙重節能效果。

(七) 建置或升級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簡稱 BEMS)係以直接數位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 DDC)及網際網路等技術,集中監控各配電箱之供電需量、空調主機、水路系統、空調箱及風機盤管或照明設備之運轉狀況,具有設備異常警示功能及資料庫自動記錄 功能。並可透過網路遠端連線操作,以有效管理或分析歷年運轉資料,進行系統診斷,評估能源使用效率優劣,作為不斷調整最佳化節能管理之依據。透過 BEMS 之監控改善及管理,可有效合理化室內溫、濕度及外氣供應量;控制電力負載狀況,防止尖峰用電超約罰款,並加強設備管理維護,維持機器設備最佳運轉效率。

(八) 空調系統節能策略導入節能改善

空調系統占建築物耗電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若可提升空調系統設備能源使用效率,則可大幅提升節能減碳之功效。本計畫之空調系統節能策略,係以整合建築節能與資通訊 BEMS 能源監控系統及導入節能運轉 策略等方式,進行改善工程。如:不同季節之空調主機臺數控制,可使主機長時間運轉於高負載率高效率之狀態;增設變頻調控設備,以發揮變流量節能功效,減少馬達運轉耗電;空調箱增設熱交換器及監控設備,進行外氣預冷、廢熱回收或自動控制外氣引入量等節能運轉策略,以降低空調熱負荷等。

(九) 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

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之建置目的,在發生緊急事件時,能提供民眾快速就近避難,以降低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依建築法規定,建築物依規定應附建防空避難設備,惟除空間建置外,重點仍在其現況是否經常維持可供緊急避難使用狀態,尚須使其配備必要的維生及防護物資。當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逐漸應用在建築物,有助於國內推動「淨零建築」政策,本次補助建築公共緊急避難空間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透過自址生產之再生能源電力,期能藉由綠能歸零來達成淨零建築之目標。 此外,於發生緊急事件時亦可作為緊急發電及備用電力,提供民眾基本維生之用電需求。另藉由平時儲能系統儲存之備用電力,將有利於參與電力需量反應(配合調整用電),帶動國內儲能產業發展,擴大多元的應用場景。至新增之再生能源、充電及儲能等設施,以設置於戶外空間為優先考量,並應加強該設施消防及緊急應變機制與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