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    https://www.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 Facebook


2022-11-30中央研究院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

中央研究院今(30)日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就科技研發的角度提供我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之研發路徑建議。此建議書以新科技推動為核心,搭配社會、經濟,及治理面向的措施,希望藉由淨零科技的成功落實,帶動我國能源轉型以及產業轉型,並建構社會調適的能力,藉以邁向我國2050淨零的目標。

建議書指出,淨零科技研發首先須考量布建在臺灣的減碳效益,從主要排碳部門優先著手,並講求研發速度與布建規模,同時兼顧能源的多元性、本土性以及分散性。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90%來自能源部門,其中又以發電排放為大宗(>48%)。由於電力使用方便、效率高,且未來能源使用將大量以電力供應為主,更增加電力的需求。除了在需求面調節並增加能源效率外,從發電端減碳,最終「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策略的重中之重。因此,為達成2050淨零目標,須仰賴新科技或目前尚未成熟及廣泛推廣之項目,並以社會與經濟面向之措施共同推動,在需求面與供給面同時努力。 

儘速推動五項淨零科技

建議書針對零碳電力的科技研發選項,以客觀的角度分析技術優勢,及既存限制與未來挑戰,將可能的作為分為儘速推動(高風險高效益,若成功淨零效益顯著,但技術尚未成熟且未廣泛推動)、擴大推動(目前已有初步作為,可再增加投入加大力道)、持續推動(方向正確,可依既有規劃持續推動)、密切追蹤(技術在起步階段,但須關注未來發展)四個層次。後續有賴各界攜手合作,加速技術研發、社會溝通、與治理措施。

策略建議

科 技 領 域

儘速推動

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系統、生質碳匯

擴大推動

風力發電、新興生質能、電力系統配套(智慧電網、儲能)、社會、 經濟措施

持續推動

傳統生質能、水力發電、傳統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自然碳匯(農林)

密切追蹤

未來核技術、新興 CCUS 技術

一、以「去碳燃氫」創造「準綠電」

去碳燃氫技術將甲烷裂解為氫及固態碳,所產之氫可直接用於發電,成為低碳(甚至零碳)基載電力,所產之固態碳能作為工業原料、建材或備用能源,進一步降低天然氣發電之排碳量,突破傳統以燃燒天然氣發電再捕捉二氧化碳並予封存的思維,成為低碳甚至零碳電力的新選項。

惟此技術之原料天然氣尚非綠色能源且仰賴進口,技術上也必須再降低天然氣生產端之甲烷逸散,這些挑戰為未來布建需要克服的重點。鑒於歐盟近期通過在2035年前將低碳排天然氣發電暫時納入永續能源投資選項,去碳燃氫技術若能持續降低碳排,可能成為「準綠電」來源,有助緩解我國綠電嚴重不足的困境。 

二、開發「深層地熱」

臺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大量地熱屬於自產永續能源,可自產、再生、可提供大量基載電力,我國應強化探勘並積極開發「深層地熱」。既存限制及挑戰包括地熱的初期探測投資風險仍高,且必須考量環境影響並完善社會溝通。但精細探測(Mapping)及探勘取熱(Drilling)技術在近年已有顯著進展,除了地下三公里以內的淺層地熱之外,開發深層地熱的關鍵技術條件也有長足的進步,若同時完善法規以及提供政策誘因,並充分環境評估與社會溝通,將有助於加速地熱開發,使地熱能發揮零碳基載電力來源的功能。 

三、開發我國東部海域「海洋能」

海洋能屬於自產、再生能源,又為大量基載電力來源,臺灣東海岸緊鄰深海,是黑潮洋流流速最快、最穩定的區域之一,也是洋流發電及海洋溫差發電潛能極佳之區域。但選址及海事工程方面仍具挑戰,渦輪發電機固定及電纜輸送技術亦尚待開發。

建議應儘速進行海洋能潛能區位水文與地質的精密調查與探勘,投入海流發電機組的研發及建置,並應發展海洋工程技術,以加速建構海流電力併接陸域電網技術之開發。此外,也應於臺灣東海岸積極探查合適場址推動海洋溫差發電,以提升我國對海洋自有能源的利用率。 

四、發展「高效太陽光電系統」

太陽光電技術在國際市場雖已相對成熟,然我國地狹人稠,可裝設太陽能板場域有限,除大量布建之外,在技術面應以提高單位面積發電效益為目標,積極發展下世代高效率低價位光電模組(效率約30%),提高單位成本的光電轉化效率,以科技換取土地。目前鈣鈦礦疊層式矽基接面太陽能板的實驗室效能已顯著提升,但要達到高效低價之製程規模化仍具挑戰,建議再強化經濟及政策誘因,以科技研發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商業化可行性。 

五、提高「生質能」利用效率並增加碳匯

生質碳匯主要可以運用在不適耕作或休耕土地上種植短期收成之生質作物,但必須克服我國土地面積不大且耕地分散、植物料源集中不易之挑戰,也尚待開發生質裂解產氫及生產生質化學品之技術。

發展生質碳匯之作法,是以無氧裂解技術,將生質料源製成氫發電及固態碳再利用或封存,提高生質能利用效率並增加碳匯。另外,本書也建議對我國森林地計畫性疏伐,提升國產木材產量,協助擴大碳匯與生質料源。同時,應投入研發生物技術及生物製程技術(Bio-based processing),增進碳源利用、生產生質化學品及能源產品(如生質燃料/航空燃油),促成生物經濟的發展。 

本次公布的《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也分析其他能源、減碳選項,及未來突破性科技等。在探討科技研發的同時,經濟與社會科學面向的配套也應同時兼顧,其中包括政策誘因、經濟工具、社會溝通、法制環境,及治理機制的優化等,都有助於淨零科技的發展與落實。

本院自2020年起成立「永續轉型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諮詢相關領域專家、瞭解學界與業界技術開發及應用的現況,同時舉辦多場關注社會、經濟、治理面向的工作坊,並參與政府部門會議交換意見。期望藉本次政策建議,引發對此問題的多元思辨與對話,讓各界認識科技選項的優缺點與未來的發展機會,進一步使用經濟與社會的配合措施,加速達成淨零新臺灣的國家目標。

今日記者會由諮詢平台召集人本院廖俊智院長主持,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陳于高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代表報告研議成果與政策建議,除了撰寫與編輯小組,多位關心淨零議題的貴賓也蒞臨參與。

中央研究院就科技發展及社會重要議題,遴聘院士、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組成研議小組,針對選定議題共同研議相關策略,並公布政策建議書。就學術角度提供具前瞻性、挑戰性的思維予相關單位參考,以利政府決策及研擬執行方案。 

《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全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